首页 > 历史 > 大唐奇观:李旦三让天下,究竟让给了谁?

大唐奇观:李旦三让天下,究竟让给了谁?

大唐奇观:李旦三让天下,究竟让给了谁?

唐睿宗李旦一生中两度登基,而两次登基相距二十七年。在这二十七年中,大唐王朝的中央政局波诡云谲,令后人应接不暇。唐睿宗一生,堪称极富传奇色彩,这不仅是由于他的两次登基,更主要的是他的“三让天下”。

一让母亲:唐睿宗第一次即位,是武则天在洛阳宫中废中宗为庐陵王的第二天。这时,武则天还没有达到足以改朝换代的火候,她的幼子豫王李旦,被立为新君。由是,唐睿宗就成为继中宗之后的唐朝第五任皇帝。

睿宗被立以后,他不仅不能在正宫上朝听政,而且只能居住在别殿,武则天则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武则天为睿宗做的,就是在二月七日立他为新君的同一天,把他的王妃刘氏立为皇后;几天以后,又把他的长子永平郡王李成器立为皇太子,同时,改元“文明”,大赦天下。这些都是唐睿宗作为皇帝应该得到的,然而,此时所有国家政治事务全由武则天一人专决,唐睿宗实际上是个傀儡皇帝。

同年,武则天又改元为“光宅”,一年用了三个年号。这似乎透露出,睿宗的母后武则天,除了没有改朝换代以外,在政治上已经可以随心所欲了。在此后的一个时期,发生了徐敬业扬州兵变和宗室越王贞等人的起兵。武则天一方面大开杀戒,威服政敌;一方面又假意要还政。

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正月,武则天下诏,复政于皇帝。唐睿宗深知,母后不是出于本意,坚决表示不同意,武则天顺水推舟,依旧临朝称制,把持朝政。

转过年,春正月,武则天把睿宗的几个儿子都封为亲王:如,李成义为恒王,李隆基为楚王,李隆范为卫王,李隆业为赵王,俨然把睿宗的帝王之尊抬得很高。

事实上,在武则天一步步走上政治峰巅的过程中,唐睿宗这个皇帝只能是一个徒唤奈何的旁观者而已。

永昌元年(公元689年),武则天开始使用周历。同时,改元为载初元年(公元689年)。这一年,武则天开始使用了新名字“曌”。从此,为了避讳,发布的诏书改称“制书”。为了配合武则天的政治操作,不久有数万人上表请愿,请求武则天实施改朝换代。当时,宗室大臣和朝廷反对派纷纷遭遇杀戮和灭门,武则天已势不可挡。

处于政治中心的睿宗,不能不有所表示。于是在刘祎之死后,不再发言的睿宗也上表请求母后荣登大宝,并恳请赐自己姓武。睿宗此举未必是出于本意,却使武则天的改朝换代有了一个台阶,也使睿宗自己得保平安。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九月,武则天表示同意儿子和群臣的请求,并于九月九日改唐建周。睿宗被降为皇嗣,赐姓武,徙居东宫,其仪仗相当于皇太子,但不再给皇太子名分,皇嗣也就是候补性质的皇位继承人。李旦的名字也改为“轮”。皇太子也就成为皇孙,皇后刘氏也降为妃。唐睿宗的第一次让天下,就这样完成了。

作为皇嗣的睿宗,日子也并不平静。不知什么原因,被武则天宠信的户婢韦团儿,看中了这位不得志的皇嗣,曾想和他发生私情。李旦深知自身境遇,又怎么会引火烧身,理所当然地拒绝了她。这就得罪了韦团儿,她暗中在李旦的妃子刘氏和窦氏的住所,埋了一个木头人,然后,告发她们行厌蛊妖法,诅咒武则天。

长寿二年(公元693年)正月初二,刘氏与窦氏进宫朝见武则天时,在嘉豫殿被处死,且秘密地埋在宫中,无人知道她们的下落“梓宫秘密,莫知所在”。睿宗再次即位后,对二人都是招魂而葬。

对于两个妃子的突然失踪,李旦也不敢发问,在母后面前,泰然自若,好像从来没有什么事发生。即使这样,又有人告发窦德妃(玄宗的生母)的母亲庞氏有所不轨,庞氏被判处斩,差点丧命。出面替庞氏洗冤的御史徐有功,被加上“阿党恶逆”的罪名判了绞刑,虽然最后没有被杀,也被革职除名。

二让皇兄:圣历元年(公元698年)三月,武则天将废黜为庐陵王的李显从房州召回。李旦“数称病不朝,请让位于中宗”,显然李旦称病只是一个借口,他是不愿意陷入和皇兄的政治较量中。按照长幼的次序,兄长被迎接回到宫中,表明母后还是有意把兄长选立为继承人的。

唐睿宗的推让,不仅说明了他的明理和识趣,也使武则天可以名正言顺地重立唐中宗,同时,避免了他们兄弟二人之间的不和谐。这不仅保护了唐中宗,也保护了自己。

武则天把中宗接回首都是防止有人挟持他反叛,随时都可能杀了他。睿宗让位既保护了哥哥,也让自己有更多机会组织建立自己的政治集团,扩大自己势力,同时也避免被严密监视,一家人这时才被放出来。

结果,睿宗这次以皇嗣身份让位皇兄为皇太子,自己再次被封为相王。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张柬之等发动政变,杀死了二张(张昌宗、张易之)兄弟,逼武则天退位,拥立中宗。中宗封李旦为安国相王,拜太尉,以宰相身份参预国政。不到一个月,李旦就上表辞让太尉和知政事,因为他态度坚决,中宗也只好答应。不久,中宗又别出心裁地要把李旦立为皇太弟,对这一称呼,又因为李旦的坚决推辞而作罢。

由于睿宗的谦让,他在中宗复辟以后的政治旋涡中,虽然屡屡遭受猜忌,也能够保得平安。

三让儿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六月,唐中宗被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杀。改立少帝李重茂,改元唐隆。起初,宰相十几人集体商议并由上官婉儿执笔的中宗遗诏是:韦后以皇太后临朝称制,以安国相王李旦加太尉参谋辅政。

后来,韦氏的党羽认为,不应该用相王辅政,实际上是韦后想仿效武则天把持朝政,把睿宗当作了一大障碍,是对曾经做过大唐皇帝和皇嗣的睿宗心怀疑忌。

睿宗本来有中宗顾托遗志,在韦后自怀私心剥夺其辅政权力的时候,他也没有正面争锋,一如既往地恭俭退让,避免遭到已经把持了朝政的韦后的陷害。

这说明,睿宗在躲避政治斗争旋涡的冲击时,具有寻常人不曾具备的高超本领。

由于倒行逆施,韦后最终走上了末路穷途。李旦的三子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等联络禁军将领拥兵入宫,将韦后诛杀,废少帝李重茂,拥立李旦重新登基。

据史书记载,在宫廷政变成功后,百官上表,认为国家多难,应立长君,认为睿宗众望所归,推举他即位。在少帝下诏让位时,睿宗依旧上表推让。在众人的强烈要求下,他才勉强同意。唐隆元年(公元710年)六月二十四日,唐睿宗即位于承天门楼,大赦天下。

由于少帝李重茂自六月初七即位,二十四日就逊位,前后不足一个月,加上这期间还有韦后临朝,他实际上并没有掌握权力,所以,无论是唐史还是在历史年表的谱系上,都没有把他当作一任皇帝。

唐睿宗即位后的第二个月,就把诛韦有功的三郎李隆基立为皇太子,同时,改元景云。

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八月二十五日,在位二十六个月的睿宗再次让位,把皇位传给了太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帝”。至此,睿宗的第三次让位也宣告完成。

但是,太平公主在朝中有很高的威望,七个丞相,五个是她的门生。连李隆基不敢惹太平公主,太平公主越来越势大,李旦在无奈之下就选择逃避。

李隆基登基后,因为朝政的问题,太上皇李旦越来越不满,觉得他想对自己不利。太平公主也趁机劝李旦,应该废掉李隆基。李旦决定派李隆基戍边,最后又犹豫,没了主意,推到下一年。

戍边就是废帝的暗示,李隆基此时紧张得不得了,他很害怕,因为一旦被废就只有死亡的下场。最后,李隆基决定孤注一掷,在下一年戍边的前一个月发动政变,包围太平公主府第。

太平公主逃到城外的山上,伤心之下自缢。太平公主的三个儿子都被李隆基处死 。

结果不太完美的第三让,却让出了一个让李旦也跟着扬名万世的“开元盛世”。

(本篇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69068.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