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南线伐商,周王朝如何把洛阳纳入领土?

南线伐商,周王朝如何把洛阳纳入领土?

微信公众号|寒山喷史

《上古先汉民族史》系列

126 伐崇入洛

文/图/辑|寒山忆雪

上节说到,攻伐丰、镐、犬戎、密须之后,周文王又率军东征,在帝辛25年、26年左右(前1053/1052),先联唐伐贾,控制河东盆地,再进军上党高原,先后攻伐黎国、邘国,占领上党高原和河内平原西部。

占领黎国、邘国之后,周人试图攻打商王都和朝歌,但都被商军阻击。商军也试图反攻黎邘,也被周军留守军挡住。商周两国的军队,在南太行山与河内平原西部形成均势。

在这种情况下,周人不得不开辟第二战场,攻打河洛地区,为江汉的反商盟友北上会师开辟通道。

大约在受命7年左右(帝辛27年/前1051年),周国军队的主力再次东征,军锋直指河洛。

周军从程邑出发,可能从程邑附近南渡渭水,沿渭水南岸、秦岭北麓的台原东进,途经现在的渭南华阴一带,进入陕原盆地的南部——崤函走廊。

六年前的受命元年,周人攻占丰镐之地后,可能就已经一鼓作气向东占领关中东部的渭水南岸地区(现在的渭南、华阴一带),并继续向东,占领崤函走廊,使周国的领地与虞国连成一片。

在崤函走廊的东部,周王师与虞国军队会合,稍作休整后,便向东翻越崤山,进入洛阳盆地。

在这之前17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前2700年前左右的后仰韶时代(前龙山时代/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关中与河东地区的「东羌族群」,就是从这里越过崤山,进入洛阳盆地的。

此后,进入中原的东羌人,与当地的原住民、山东扩张而来的古东夷人相互融合,形成先夏部族。4000~3800年前之间,经过一系列的部族战争,先夏部族最终建立夏王国,开创了中土地区(汉地十八省)最早的王权文明国家,形成夏民族(华夏)的雏形。

回到1700年后的商末,周人将重复东羌族群曾经的征程。在后世,还有更多政权重复周人的征程,秦、西汉、前秦、北周、唐等等。

夏人在洛阳盆地建立夏王国后,商族人也在河北崛起。3550年前左右,商国灭夏,进而占据淮上地区和洛阳盆地,也就是狭义的中原(前文所说的河洛地区)。

3550~3300年前左右的早商时代,河洛地区成为商族人统治的核心地区,也就是王畿之地。商族人在洛阳盆地的东北角建造了西都(偃师商城),在淮上平原西北部的嵩山东侧建造了东都(郑州商城)。商族人几乎是举族迁徙进入河洛地区,与这里的夏人移民混居,就像是明末清朝,满洲人几乎全部迁徙到京津唐一带,与汉人混居一样。

最初,商人与夏人的族群区分还很明显,他们的生活用品——陶器,有明显的器型风格等差异。夏人依然延续二里头文化风格的陶器,而商人则混用下七垣文化与岳石文化风格的陶器。就像清初,满人刚入关时,与河北汉人之间的生活用品,还有明显的差别一样。

而半个世纪左右,夏人与商人之间生活用品的风格差异逐渐消失,两者的生活用品开始混用。在考古上的反映,就是夏人的二里头四期文化,与商人的南关外型文化(下七垣文化与岳石文化混合类型)融合成为新的文化——二里岗文化(早中商文化)。

不过,生活用品的融合混用,不一定代表族群区分的消失。就像清朝中后期,满汉的生活用品逐渐相同,但族群区分依然存在。

尤其是早中商时期,分封制度还没有出现,人们以血缘为纽带,聚族而居,夏人与商人之间的区分意识,仍然会代代相传。

不过到了晚商,随着商王族政治中心的北移(盘庚迁殷),商王国在河洛、泗上地区分封了一些封国,比如崇国、奄国等。这些封国可能是由子姓王族就任国君,虽然没能打破血缘氏族体系,但也慢慢的淡化了夏商族群之别的意识。

所以到了晚商时期,我们可以把商王国治下的中原和周边地区的夏人、商人、夷人统称为商族人。从某种角度理解,也可以把他们是为新夏族人。就像南北朝时期,鲜卑人入主中原,胡汉融合后(鲜卑大程度汉化,汉人小程度胡化),我们依然可以称他们为汉人一样。

也因此,周国灭商后,几乎全部接收了商王国的领地,却并没有将原商国治下的各个方国百姓称为商人,而是把他们与商人,以及周人自己,一起统称为「诸夏」。

回到周人东征河洛的话题。盘庚迁殷后,将河洛地区的两个旧王都废弃,部分地区仍然留有商族人的宗族部落据守,归商王国直辖,也有部分地区由册封的诸侯、方国镇守。

前面的文章中已经分析过,这些被册封的方国有崇国、舟国、巢国、蜀国等方国。崇国位于洛阳盆地、舟国位于嵩山东侧的新郑一带,巢国位于开封以东某处,相当于后世宋卫两个边境地区,而蜀国则可能位于舟国附近,南到许昌北到开封都有可能。

除了这四个方国外,还可能有其他一些方国,比如应国、厉国、胡国、陈国、蔡国、邓国、郐国等。这些方国中,有一些是当地的方国,比如妫姓陈国、子姓邓国、妘姓郐国。

而其余的有可能是当地原本就有的方国,周人灭商后在分封姬姓姜姓贵族建立新的诸侯国,国名不变。也有可能,这些方国原本不存在,属于商王国直辖的地区,周人占领后再封建诸侯镇守,比如姬姓的应国、胡国、蔡国,姜姓的厉国。

这些方国中,确定是忠于商王国的,有崇国、舟国、蜀国、巢国、邓国。妘姓郐国是夏人旁支己姓部族的后裔,曾与商国有灭族之仇,因而可能只是表面臣服。妫姓陈国是姚姓古虞国部族的后裔,与商国之间也可能有灭国之仇,因而也并不真正忠于商王国。

在忠商方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就要数崇国了。前文中说过,崇国可能是子姓诸侯国,但也不排除是其他姓氏的方国。不管是哪一种可能,商与崇的关系很铁,这个是可以肯定的。

在商王武丁时期,崇国就追随商王征讨。甲骨卜辞中有「贞,叀侯虎从」「贞今□从□侯虎伐髳方」等记录。这个侯虎,就是崇国的君主崇侯虎。前文说过,上古时期的称号不一定是名字,崇侯虎一词中,崇是国名,侯是爵位尊号,虎才是本名。这个语法结构,与周公旦、吴王夫差是一样的。

有人可能会问,崇侯虎不是商王帝辛时期的吗,怎么会跑到武丁时期跟随商王征讨髳方呢?

原因很简单,要么就是帝辛时期的崇侯,与祖先重名了,要么就是太史公把末代崇侯的名字,与武丁时期的崇侯名字弄混了。

不管是哪种情况,崇国忠于商是可以肯定的。帝乙帝辛时期,周国在关中壮大,与关中相邻的崇国,承担了为商王国守护王畿西陲、监视周国的重任。

太史公记载末代崇侯的名字叫虎,这个可能有误,但记载末代崇侯向商王告发周国,并撺掇商王抓捕姬昌,这倒是十分符合常理的。

可能还有人会问,你这么确定崇国就在河洛地区呢?不是有说法认为崇国在西安西南的户县一带吗?

之所以有这种说法,是因为《诗经·大雅》中记载的「既伐邘崇,作邑于丰」,很多人据此解释为崇国在丰邑一带,周人灭了崇国,才能在崇国的土地上修筑丰邑。

但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是,周人征伐邘崇两国之后,又在丰地修筑丰邑,两者只是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如果真的按照上文中的那种逻辑的话,那丰邑为什么不能在邘国的领地上呢?

此外,从周人的攻伐战略来看,崇国也不可能在西安地区。因为在伐崇之前,周人已经把军队开到太行山西麓的上党高原了,如果崇国在关中西安,也就意味着周文王在正式伐商之后,还在后方留着一个大的隐患,把东征大军的后路留给崇国截断,把空虚的大后方留给崇国去进攻。周人能这么蠢吗?

在周人已经占领河东、上党和崤函走廊的情况下,最后才攻打崇国,也就决定了崇国不可能位于关中,只能位于关中以外,而且也不在河东和上党,唯一的可能就是位于河洛地区。至于位于河洛地区的什么地方,暂时还难以考证,可能在洛阳盆地,也可能在嵩山的东南麓。

考虑到崇、嵩相通,崇国更大的可能位于嵩山的东南麓。

不论是哪一种说法,周人越过崤山进入河洛地区,首先遭遇的,就是崇国。

攻打崇国的战争,可能在受命7年(帝辛27年/公元前1051)左右。《竹书纪年》记载为「周人取耆(黎)及邘,遂伐崇,崇人降」,《史记》记载为「明年,伐邘,明年,伐崇侯虎」。

《诗经·大雅·皇矣》中有一段对伐崇之战更详细的描写,「询尔仇方,同尔兄弟,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临冲闲闲,崇墉言言」。意思就是,与盟国约定好灭商战略后,联合兄弟之邦,用爬墙的钩援、破门的冲车,攻打崇国都城的城墙。冲车声势浩大,崇国的城墙则高耸而坚固。

战争的结果也同样被记录下来了,「执迅连连,攸馘安安,是类是祃,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临冲茀茀,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

大意就是,周人打败了崇国,俘虏了大量的崇国人,并割掉了他们的左耳计算军功,而后招抚民众,四方诸侯也因此归附。

也就是说,周人打败崇国后,河洛地区的其他方国投降归附于周国。

但周原的甲骨文上显示,打败崇国后,周人还继续向崇国以东进军,攻打了蜀国和巢国,甲骨文上显示为「伐蜀」「征巢」。除此以外,舟国也被周人征伐,《国语·郑语》中记载为「秃姓舟人,则周灭之矣」。

这场东征之战后,崇国被灭国,后世不见记载,蜀、巢、舟都臣服于周,成为周的藩属。另外,子姓邓国(原位于郾城一带)也迫于周人的武力,南迁到南阳盆地,最终也臣服于周(可能在灭商之后臣服)。而郐国、陈国,则可能在周军东征时保持中立,最终主动臣服于周。

到此时,周国已经占领河洛地区,江汉的庸彭卢濮等国也可能在周国东征的同时,东出秦巴谷地,占领南阳盆地,与河洛地区连成一片。周人可以与江汉方国在河洛会师,共同北上伐商。

不过,南阳盆地更有可能是周人从河洛南下攻占的,因为从后世来看,周人可以在南阳盆地分封姬姓姜姓诸侯国,而江汉四国的领地并没有扩张到南阳盆地。如果是江汉四国攻占的南阳盆地,周人必定要将南阳盆地的领地册封给这几个方国。

不管怎样,周文王从南线东征,打通江汉盟友北上通道的目的达到了。此时的商王国,只剩下了河内平原的中东部、河北平原和山东部分地区的地盘了,商周的实力形成了持平之势。

在这种情况下,周文王有了灭商的信心,并准备集合盟国的军队,北上攻商。

但就在这一计划准备实施的时候,周国内却发生了一件大事。这是一件什么样的大事呢?与周国准备灭商有无关系呢?这件大事是否会影响到周人伐商的进程呢?

这些问题,我们下节继续解读。

-END-

本文为寒山喷史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作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65550.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