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专业认证视角下师范生培养质量提升

专业认证视角下师范生培养质量提升

今天,教育部印发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与《特殊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标志着三级五类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体系正式建立。

师范教育人才培养规模量大面广,仅以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为例,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曾表示,全国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是49.8万人,每年大概新招6.5万老师才能满足扩招一百万高职学生的需求。师范类专业以培养为未来生产人才的人为主,这就决定了师范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指出要“建立教师培养培训质量监测机制”“启动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师范类专业认证将是有效提升我国教师教育人才质量的重要举措。

面向利益相关方

准确把握利益相关方对师范类人才培养的质量诉求,是优化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师范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例如,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中要求,“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主管部门、大学管理部门、专业师生、用人单位、毕业生、家长、媒体、民间组织等。

利益相关方的特点不同,满足其质量诉求的方式就不一样。高校师生是师范专业建设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对于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具有高相关性和高影响力,师范专业认证要求“培养目标能够反映师范生毕业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师范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要体现专业的服务面向和人才定位,重点关注毕业生可提供服务的领域、可从事的工作和培养什么类型的专业人才;明确毕业生在职业能力、职业成就等方面的目标预期;同时也要满足用人单位、社会公众对毕业生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的需求。

基于事实与证据

师范类专业认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举证思维贯穿始终,即不论是“学生中心”“培养成果”还是“持续改进”,都需要事实和证据来证明利益相关方确实参与了师范人才的培养过程并且取得了成果。

一些国家的教师教育非常重视在事实研究的基础上改进教师教育,提升教育质量,以NSTA为例,其认证标准包括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学习环境创设、安全意识与操作、学生学习效果、专业知识与技能六个方面,考查的举证材料包括学生的教师资格认证考试成绩、中小学学生的学习档案、教师专业知识技能档案等,重点关注学生在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教学情怀等方面的培育效果。

我国师范类专业认证围绕八个标准项要求的举证材料包括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毕业生跟踪调研报告、第三方机构评价反馈、相关论证报告、学生成绩和作业、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课程目标的支撑矩阵等。

例如,学生发展标准项是体现学生中心理念的重要指标,强调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关注学生需求,加强成长指导,切实达成毕业要求。学生发展中对于毕业生就业质量成果的举证材料包括毕业生近三年来的就业情况、从事教育相关工作的情况,以及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情况等。

坚持诊断与管理

“持续改进”的核心在于学校能够通过专业认证来诊断目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针对问题进行改进,并能够在来年或后续工作中体现改进成效,从而提高管理质量。因此,专业认证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诊断与管理的导向。这也推动学校去思考,当拿到了学生培养成果的证据,如学习成绩、就业质量的数据时,要如何使用这些结果数据来倒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数据的价值。

根据麦可思数据,2016~2018届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断提高,2018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比2016届高出1.5个百分点,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比2016届高出5个百分点,反映出越来越多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志愿从教,具有较高的教育情怀。

那么是不是说明培养过程中就不存在问题呢?毕业后从事了教育相关工作的学生认为本专业核心课程对当前工作的满足度为82%,表明依然有18%的学生认为专业核心课程无法满足当前的工作需要。

进一步分析这部分群体,发现他们当中有14%对专业教学是不满意的,具体表现在认为专业教学“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63%)、“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46%)、“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47%),以及“课堂上让学生参与不够”(38%)等方面。同时,结合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师生高频交流比例来看,认为专业核心课程没有满足工作需求的毕业生比满足的低14个百分点。

通过就业质量—核心课程—教学改进的思路逐层深入,发现实习实践环节不够是影响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质量的核心因素,这也是学校持续改进的重点方面。结合国外经验,法国的师范生教育实习长达27周,英国要经历20周左右。国内也有师范院校开始尝试全面推开18周教育顶岗实习。在保障实践教学时间的基础上,学校也要阶段性地与实习单位沟通,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师范生学习指导的有效性。

结语

学校基于成果导向专业认证核心理念,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以学习产出为依据,推动师范专业教学过程持续改进。这是一个从结果反向设计的过程,对培养目标的适应性与可测量性、课程体系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度、培养过程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保障度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准确把握不同利益相关方的诉求、注重培养过程中事实与证据的积累,以及坚持诊断与改进的核心目的,是实现高要求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师范专业建设质量、从源头上保障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应有之义。

主要参考文献:

[1] 2017年教育部统计数据

[2] 周爱军. 建立师范类专业认证体系 切实提高师范人才培养质量,2018. 4.

[3] 曹杏田,汪定贵,程跃文. 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路径——基于师范专业认证背景的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18(6):20-23.

[4] 龙宝新. 论美国师范专业认证工作的特点与走向[J].教师教育学报,2018(3):93-102.

[5] 房栋,支韵然. 如何更好实现师范专业发展与认证需求相衔接[J].中国成人教育,2018(18):145-147.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60974.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