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这几招教你,轻松搞定公共场合的“熊孩子”

这几招教你,轻松搞定公共场合的“熊孩子”

文/歆小迪

去年有个这三招教你,轻松搞定公共场合的“熊孩子”很火爆的视频,在公交车上,一个男子好好坐着,一个7、8岁的熊孩子故意踢了男子几次,最后被男子抱摔在地上,踩了几次头。当时网上的评论很极端化,有的批评男子欺凌幼小,但也有不少人拍手叫好,说这样在公共场合故意踢人的“熊孩子”,就该打。

不过本文不是要讨论这个事件本身谁对谁错,而是要站在父母的角度,给你来讲讲如何避免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哪种公共场合的“熊孩子”。

家长该怎么教养孩子在公共场合的规则意识,一方面是为了他人着想,另一方面也是教孩子用规则意识保护自己。

没有永远的天使,也没有天生的熊孩子。

生活中,很多家长有一种错误的观点,就是认为孩子还小,还没有规则意识,所以孩子熊就让他们熊,长大了就自然懂规矩、懂礼貌了。真的是这样吗?美国杜克大学一项研究表明,3岁的孩子已经可以明白,承诺和合作的意义了,已经可以发展出合作精神了。

所以,3岁的孩子就可以开始教他们不要熊了,因为这时他们已经不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有社会意识和规则意识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孩子会逐渐发展出两种社会规则意识:一种是“社会礼节”,比如礼貌、合作、团队精神,这些社会化技能。但还有一种,是同情心、爱、理解、感恩等等,是基于对他人的、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关心。

所以你知道了,孩子不是天生的“熊”孩子,只是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他各项能力的成熟是有时间和年龄限制的。你孩子的大脑没有成熟,一定会有控制不住自己,发脾气的时候。因此,不要期待他永远是小天使。

有很多研究表明,孩子发脾气的频率,到2岁半才开始减弱,一直到孩子8岁,他才能真正内化礼貌和规则的重要性。所以,必然会有些时候,孩子在公共场合表现得有点“熊”。但是这时候你也不要有太多压力,只要他的表现不是太过分太离谱,那就不能说明你是一个糟糕的家长,只不过孩子还小控制能力不够。

在摆好心态的前提下,我们还是要尽量教会孩子基础的社会规则意识,让孩子做一个礼貌的小朋友。

1、设定期望,事前提醒

很多家长管教“熊孩子”要么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经常运用威胁或暴力镇压的方法,要么絮絮叨叨的说教。

这两种做法一般都没什么效果。正确的做法是设定期望,提醒孩子该怎么做。

你可以在去公共场合之前,就打好预防针,给孩子设定明确的期望,不断地提醒他“规则是什么样子的”,还要用温和的提醒强化行为,告诉他“该怎么做”。

比如去餐厅的时候,去之前就清楚地告诉孩子要怎么做,给一些可能遇到事情的指导:“我们一会儿要去餐厅吃饭,你可以安静的吃你喜欢的东西,餐厅不是玩的地方,所以你不能乱跑或说话太大声,因为这样会影响周围的其他人。他们也跟你一样,也是来吃喜欢的东西的,吃饭的时候她们也不希望被别人打扰。”

还有像其他具体的礼貌细节,比如,“你可以点菜单上一些你喜欢吃的东西,但要记住,点完菜跟服务员说‘谢谢’。”“饭店里人多,不小心碰到别人了,不能直接走开,要说‘对不起’。”

当孩子表现得好,也要记得表扬孩子,正面强化他们的行为。比如,“今晚在餐厅吃饭时,你好好留在座位上,没吵闹,没有打扰到别人,做得真好!”“服务员给你上菜的时候,你说了谢谢,非常有礼貌!”

2、在公共场合不要修正行为,直接离开

如果我做到了事先提醒,但孩子没有记住,还是在公共场合“熊”了起来,怎么办?这时最好不要急着矫正孩子的行为,拉着孩子离开就好。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表现不好了,尤其是有一些“熊”的行为,就立刻大呼小叫起来,或者当众打骂惩罚孩子。其实家长这个时候吼孩子,或者长篇大论教训孩子,孩子根本听不进去的,因为这时候他只会觉得尴尬甚至愤怒,接下来的场面很可能会更难控制。

所以如果你发现孩子的公众行为不好,场面已经很尴尬了,你最好的举动就是带着他离开,而不是跟他在饭店、商场或电影院继续冲突。在原地发脾气或当场惩罚孩子,不仅对孩子不好,也只会让你更加心烦和生气。

这个时候,离开才是真的尊重到这个公共环境下的其他人。不然的话,在众目睽睽之下,你跟孩子本身就很难心平气和地沟通,带孩子离开,既是给了孩子一个教训,“你如果胡闹,就不能再继续吃饭或者玩耍了”,也给了你们俩平静下来的时间,然后再慢慢地教育孩子才会有效。

3、规则意识要早培养

对于孩子的社会规则意识,要早培养,从日常的点滴基础做起。

比如想要孩子在公共场所表现好,往往意味着要孩子坐着不动,这其实是违反孩子天性的。大多数孩子天生爱动,想让他们保持安静本来就不容易。你能怎么做来帮助他们安静的坐在那里的能力呢?

平时吃晚饭的时候,就让孩子练习坐,其实2岁的孩子能坐五分钟,就已经是一项重大成就了。所以你也要确保你的目标合理:如果一开始就让孩子屁股不离板凳,坐十五分钟,这是非常困难的。你可能需要设置递增的目标,你可以在餐桌上给孩子放一个专门的定时器,一开始是五分钟,孩子习惯之后,又加两分钟,一步步训练上来。

对于小宝宝,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可以从礼貌用语开始,语言是行为的窗口。你孩子会开口说几个字的时候,你就可以教他“谢谢”了,这是父母教会孩子懂礼貌的第一站。孩子2岁的时候,他跟亲人挥手的时候,应该也会说“你好”和“再见”这些词了。你可别小看这些词,这是孩子以后学会更多的礼节的前提。

孩子对于规则的认知是有个过程的,认识规则后,他们需要使用规则、反复练习、最终内化规则,形成规则意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些生活中的行为规矩,是需要你在孩子3岁以后得几年内,不断地重复并提醒孩子的。

4、家长的身教大于言传

不管培养孩子的社会规则意识还是什么好行为,其实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身教大于言传。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你的孩子一直在看着你,想要你孩子不做“熊孩子”,最重要的是你先不能做“熊”大人。

很多成人自己的社会规则意识也不强,比如出门吃饭会注意餐桌礼仪,在家就很随便;要孩子吃饭不干别的,自己却拿着手机不放;要孩子跟别人打招呼、说再见,自己在家里却不会跟家人亲切问候和告别。

这其实是在给孩子一个相反的、混合的信息,孩子的认知本身还不成熟,还分不清在不同场合这些细微的规则的变通,所以当然就无法内化规则的意义了。

为什么很多家长觉得“熊孩子,讲了也不听”,可能是大人讲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他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所以,孩子学习规则的早期,你要给他一个清晰的规则界定,这里的大原则就是保持一致性。

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有礼貌,会说“谢谢”,那你平时遇到服务员,也要说“谢谢”;你在家里和外面,要尽量保持一致的礼仪规矩,需要家人帮忙,你也要会说:“请帮我一下。”如果孩子习惯了听周围的人讲礼貌,那他也会自然习得礼貌用语。

孩子不会永远都保持可爱,也不会一直是熊孩子,我们要给孩子土壤发展。从日常点滴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让孩子成为一个懂事,有礼貌的好孩子。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57180.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