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前几天和我说,她得了中度抑郁。
原因是,养育孩子的过程里,过度焦虑。 她本来是个还算佛系、开朗的妈妈,但自打女儿上了小学之后,她紧张了。
班里孩子学古筝,弹得挺像模像样,但小朋友说,妈妈学得比自己好。
原来,在孩子学之前,妈妈先去苦学了半年,帮孩子探路; 还有个孩子学游泳,妈妈自己研究并精通了各种游法和教法。
为了给孩子树立榜样,报名游泳比赛,还得了业余组中年冠军。 而她呢,送娃去学芭蕾舞,孩子在上课,她就坐在休息凳上处理工作、和亲友聊天,作为负重前行的中年人,要她在难得的空闲时间,去研究什么《天鹅湖》并跳出专业水准,真难为人。
她很焦虑,觉得自己比不上孩子同学们的妈妈,未来自己的娃很可能也比不过人家娃。
于是,她加了那群虎妈的队伍,孩子学啥她学啥,学不会至少也要讲出门道。
就这样,四个多月过去了,她工作之余,见缝插针学了一堆用不上的才艺入门知识,成功地把自己累抑郁了。
似乎,只要当了妈,就很难不焦虑。
在奥数课上认真听讲、记笔记,绕大半个城送孩子上补习班的海淀妈妈;
时刻关注国际名校招生信息,不断给孩子增加竞争筹码的顺义妈妈;
还有月薪五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的普通中产阶级妈妈们;
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在朋友圈刷一波屏。
努力挣钱,给孩子最好的物质起点;上各种培训班,给孩子最科学的养育方法。 不仅如此,当孩子渐渐长大,当妈的,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以免错过升学的各种消息。
从早教、双语幼儿园、辅导班、训练营……十几年下来,各式各样的名目,不仅压榨着妈妈的荷包,也压榨着妈妈的精力。
其实,这种育儿焦虑,不仅中国有,国外也普遍存在。
美国上东区的妈妈们,住精英荟萃的社区,家里好几个保姆,自己貌美又才华出众,但为了孩子的未来,开车带着孩子到处跑,为孩子的漂亮简历打拼;
一位匈牙利妇女带着很多孩子学小提琴,发现大人们都很紧张地记着什么。她问一位学生的妈妈为什么?这位妈妈平静道:“为了孩子,这儿的人差不多都是这个样子。”
印度一向用电影写实,在《起跑线》中,一对印度中产阶级夫妇为了让孩子能够从小就获得最好的教育,搬家、行贿、包装自己,绞尽脑汁让孩子进入好学校。
当父母的坚强和脆弱、梦想和焦虑,真是全世界都差不多。
在有了娃之后,很多父母,摇身一变成了职业经理人,而孩子则成了他们开发的“产品”。
不仅力所能及地帮孩子推平发展的障碍,还恨不得将孩子所有的事情包揽过来,撑起保护伞,一心让孩子成材。
前不久大火的电视剧陶虹饰演的妈妈,就是这样的妈妈。 为了方便时刻关注女儿的学习情况,又把卧室的一面墙安上了一块巨大的玻璃,监视着女儿的一举一动;
为了女儿能考上清北,她不仅辞职陪考,逼女儿空腹吃海参,还煲各种养生药膳,为女儿备考补充脑力;
高三誓师大会,逼女儿写“高考至少要考700分”,甚至还固执地认为,女儿的人生理想应该和自己的完全一样。
过分介入女儿的生活,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女儿身边,以保护的名义干预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都是父母过度养育的表现。
父母这样做,固然是为了将孩子推到精英的行列,让孩子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保持优势。 如果是从分数和排名来考量,“直升机育儿”确实是能带来积极结果的。
但是其负面结果也很直接。
10年前,美国华尔街,一个常青藤学校的毕业生,顺利地被一家投资银行聘用,起薪25万美元。
但是投行加班是常态,他常常工作到深夜或凌晨,他的妈妈看到很心疼,于是设法找到他老板的号码,打电话抱怨。
第二天,这个年轻人上班时,发现自己的门禁卡失效了,他的东西装在一个纸盒子里放在门口,保安让他拿着东西走人,纸盒子上写着一句话:“问你妈妈去。”
过度养育带来的危害,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
● 孩子无法独立,产生心理问题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自己不可能依靠自己成功。除非父母可以随时保护和纠正,关注孩子的生活,掌控细节,直到引导他们进入好的大学,找到好工作。
这种“私人管家”式的父母,虽然会为孩子规避一些陷阱,但其实也给孩子传递了一个很可怕的信号“没有我,你什么也干不成”。
最终养育出的,是一批优秀而无灵魂的孩子,他们对自己真正的热爱倍感迷茫,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纪录片《00后》,有个叫锡坤的小朋友。 小时候他活泼好动,大了却十分沉默。为什么呢? 看了他的成长轨迹,你会发现,妈妈的过度养育,让他丧失了生活的主动性与兴趣。
小时候,锡坤动手能力强,想当科学家。妈妈支持,但担忧孩子缺乏交流,于是给他报语言班、夏令营。
长大后,锡坤喜爱上了魔术,妈妈同样支持,但也规劝孩子,魔术虽好,但以后未必能够养得起家。 十年过去了,锡坤长大了,一边依赖母亲的各种事无巨细地帮助,一边又对妈妈的帮助表现出不耐烦与厌倦。
在母亲的包办呵护中,他成为妈妈心中的标准孩子,也失去了对生活的乐趣和热情。
● 父母的婚姻,高高挂起
过度养育不仅伤害孩子,也伤害父母自己。 因为事无巨细的养育,父母们精疲力竭,常常感到焦虑、抑郁,甚至严重影响夫妻感情。
孩子刚出生时,夫妻关系可能会被束之高阁。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孩子的生活居于更重要的位置,婚姻就会继续受到忽视,那么,夫妻关系就可能会慢慢枯萎。
心理学家指出,如果夫妇太专注于孩子,失去了彼此的联系,那就不可能拥有健康的家庭生活。 很多人的婚姻就被那么“高高挂起”,直到孩子上了大学。
之前看过这样一个真实故事:
生活在北京的两口子,没有户口,为了孩子上学,妈妈和孩子搬到了天津上学,爸爸一个人留在北京打拼。
从小学到高考完,为了孩子,两夫妻决定分居 12 年。
但还没等到孩子高考完,长期分居的两人,因一方出轨,决定结束婚姻。
当父母为了孩子,忽视自己和伴侣的种种需求,婚姻关系很容易变得不堪一击。
那么,作为父母,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过度养育呢?
坚决不碰三条红线
心理学家指出,如果想要孩子成长,父母需要牢记这三点:
不要为孩子做他们已经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不要为孩子做他们几乎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教养行为的动机不是基于我们自我,而是要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
②激发孩子的自我能效
当确立禁忌红线后,父母要试着放手,激发孩子的自我能效。
自我能效是人类心智的重要法则,是当一个人看到自己的行动能产生成果而建立起来的,而不是父母代替他们做的行动,是自动的结果。
当这个反馈机制,被大脑捕捉,形成“行动——成果——能效——行动”的闭环,孩子就会变得积极、热情、有行动力,为自己的人生做更多的思考、规划、试验与犯错。
这种自我激励产生的效果,远比父母通过赞美建立起的自尊更重要。
父母培养坚强内心
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可以全部撒手不管。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没有经验、财力,也没有足够的智慧撑起自己的未来。 父母可以适当参与、引导,并试着在孩子逐渐成长后,将孩子的人生主动权交回他们手中。
就像是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所说,父母的爱是一个从100分渐渐变成60分的过程。
孩子不是父母手中的盆栽,而是未知的野花。
父母的工作,不是将孩子修剪完美,而是提供生长的环境,并适当施肥。
作为父母,一定要牢记: 不要把孩子变成“我”想要的样子,要支撑他们做辉煌的自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55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