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和,是力量的内敛和高度自信的宁馨儿。愿你在某一个清晨,感觉柔和像云雾一般悄然袭身。
让我们始终有勇气独立特行。不温不火,不疾不徐。将记忆自拔于困顿的泥沼,将希望播撒与每一寸光阴。
幸福是一种心的富足,不以物质的多寡来衡量,它是付出、分享和爱的感受。恰到好处,是一种哲学和艺术的结晶。它代表的豁达和淡然,是幸福门前的长廊。轻轻走过它,你就可以拍打幸福的门环。
感动是一种幸福,在物欲横流的尘垢中,顽强闪现着钻石般的瑰彩。
只要你自己不倒,别人可以把你按倒在地上,却不能阻止你满面灰尘遍体伤痕地站起来。
泰然相向,生命之高下并不决定于绵长或短暂,更在于丰美和深邃。
期望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恰到好处。
感动的来源是我们的感官,眼耳鼻舌身加上触觉和压觉。如果封闭了我们的感官就戮杀了感动的根,当然也就看不到感动的芽和感动的果了。感官是一群懒惰的小精灵,同样的事物经历得多了,感官就麻痹松懈了。现代社会五光十色,瞬息万变,感官更像被塞进太多脂肪的孩子,变得厌食和疲沓。如今人渐渐丧失了感动的能力,感动闪现的时间越来越短,感动扩散的涟漪越来越淡。因为稀缺,感动变成了奢侈品。很多人无法享受感动,于是他们反过来讥讽感动,嘲笑感动,把感动和理性对立起来,将感动打入盲目和幼稚的泥沼之中。
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
恰到好处,是一种哲学和艺术的结晶体。它代表的豁达和淡然,是幸福门前的长廊。轻轻走过它,你就可以拍打幸福的门环。
苦难是对人的信念最残酷的锤打。当你饥肠辘辘,当你衣不蔽体,当你的尊严践踏于泥泞之中,当你纯洁的期冀被苦难蚀得千疮百孔之时,你对整个人类光明的企盼极有可能在这“黑海洋”中颠覆。命运之舟破碎了,只剩几块残骸,即使逃脱困厄的风口,理想也受到致命的一击。再要抬起翅膀,需要积蓄永远的力量…… 经受苦难而不委靡、不沦落、不摇尾乞怜、不柔若无骨、不娼不盗、不偷不抢、不失魂落魄、不死去活来,是天才、是领袖、是超人,非平常人可比。然而历史是平常人创造的。
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是抽丝剥笋,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
纵有千间房屋,夜间无外一床安宿,纵有万亩良田,一日终究只需三餐。 幸福是一种心的富足,不以物质的多寡来衡量,它是付出、分享和爱的感受。 恰到好处,是一种哲学和艺术的结晶体。它代表的豁达和淡然,是幸福门前的长廊。轻轻走过它,你就可以拍打幸福的门环。佛家有一句话,叫“无挂碍物者无恐怖”,不妨借用来,少需要物者少烦恼。因为必需少,所以受限轻。人就获得了更快的行走,更高的飞翔。本书把“幸福”作为一种正面的人生价值提出。教你如何构建合理期望,在欲望和现实中找到平衡,收获丰硕愉悦的幸福人生。
要以自己的真实面目示人,没有必要取悦他人,没有必要委屈自己。
以为凡是真诚的人就无法幸福地生活,必然会被世俗的车轮碾得粉身碎骨,即使不粉碎也遍体鳞伤,甚至顺水推舟,演变成因为你事业成功和家庭完整,又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你必然是虚伪的。 我以为,真诚是一种勇敢坦诚的生活态度,它是我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真诚不虚张声势、狐假虎威。它似乎因清澈透明而软弱无力,但它其实是强韧而富有弹性的,使我们简洁明快、干爽清正。
太多的人习惯珍藏苦难,甚至以此自傲和自虐,这种苦难的持久迷恋和品尝,会毒化你的器官,会损伤你的美好生活的精细体察,还会让你歧视没有经受过苦难的人。
记得早年当医学生的时候,一天课上先生问道:“大家想想,用酒精消毒什么浓度为好?”学生齐声回答:“当然是越高越好啦!”先生说:“错了。太高浓度的酒精会使细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后续的酒精就再也杀不进去了,细菌在壁垒后面依然活着。最有效的浓度,是把酒精调得柔和些,润物无声地渗透进去,效果才佳。”柔和是一种品质与风格。它不是丧失原则,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坚守,一种不曾剑拔弩张,依旧坚守尊严的艺术。柔和是内在的原则和外在的弹性充满和谐的统一,柔和是虚怀若谷的谦逊和冷暖相宜的交流。
“感动”最望文生义、最直接的解释就是感情动了起来。你的眼睛会蒸腾出温热的霞光,你的听觉会察觉远古的微响,你的内心像有一只毛茸茸的小松鼠越过,它纤细而奔跑的影子惊扰了你,思维的树叶久久还在摇曳,你的手会不由自主地出汗,好像无意中捡到了天堂的房卡,你的足弓会轻轻地弹起,似乎想如赤脚的祖先一般奔跑在高原……
因为稀缺,感动变成了奢侈品。很多人无法享受感动,于是他们反过来讥讽感动,嘲笑感动,把感动和理性对立起来,将感动打入盲目和幼稚的泥沼之中。
有些东西,并不是越浓越好,要恰到好处。深深的话我们浅浅地说,长长的路我们慢慢地走。
当你企图在两个不同自我之间游走时,你在生活中的形象就会变得复杂混乱,你面临的形势也就更加琢磨不透,甚至你的身体也无所适从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54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