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昨天我去带孩子到好友芝芝家里做客,让俩孩子到一旁玩耍后,我们终于可以轻松地聊会天。
身为家庭主妇的我们,话题总是会落到孩子身上,芝芝跟我抱怨说带娃太累了,一天仿佛就可以老10岁。
"早起给孩子做饭,孩子一起床就要马上给他穿好衣服,洗衣拖地收拾玩具,无条件地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甚至是孩子做作业也要在一旁看着。"
听着就觉得很累,但这确实是大多数中国家长的日常,带娃身累心更累,每天都要忍受孩子高分贝的吵闹的同时,还要一直跟随照顾孩子。
事实上,这并不是好的育儿方式,教育要懂得做减法,有时候,"懒带"的孩子反而会更优秀。
|"中国式"父母为什么这么累?
有时候,父母充当的角色并不是培养孩子,反而更像是孩子的保姆。
- 不分情况和场合的"无私精神"
被公认的中国式父母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帮孩子做所有事。
看孩子写不出题,帮忙写;孩子吃饭慢,帮忙喂;孩子不会穿衣服,帮忙穿;孩子玩完不收拾,帮忙收……
诸如此类,就算有时家长没有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也会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需要。
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孩子在充满爱和呵护的环境下长大,即使孩子有能力完成,也希望能够协助孩子,不分场合和情况发挥着自己的无私精神。
- 对孩子没有来由的担心
中国式父母总是想象孩子会出现各种问题,特别是安全问题,总是担心孩子的能力不够、水平不足、年纪还小,并且不断想象,将事情扩大。
父母的这种没来由的莫名过度的担心会导致他们倾向于帮助孩子解决困难和棘手的问题,来避免自己所害怕的事情发生。
但是在这个过程里家长并没有询问孩子的建议,也没有让孩子有做选择的权利,总是想替孩子承担一切。
- 不自觉地过于宠溺孩子
特别是和老人一起住时,家里的孩子就要被宠上天一般。
只要孩子一开口提要求,家长总是想办法满足孩子,饭桌上好吃的先给孩子夹,好玩的也先给孩子玩,反观父母自己,却总是节省节约,什么都不敢做,将钱留着给孩子。
并且家长在承担经济压力的同时,还要兼任处理各种家庭琐事。
所以家长有时候觉得累,是因为自己承担的事情太多了,将时间和金钱都给了孩子,却没有给自己休息放松的空间。
|父母"包办"会让孩子"习得性无助"
这种父母在育儿过程中过度包办孩子的生活,包括过度管教或过度溺爱,其实都会增加孩子"习得性无助"的概率。
所谓"习得性无助",是指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他就会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无可救药。
说白了,就是对重复多次的失败或惩罚所产生的绝望心理。
而父母的"包办"就容易让孩子习惯了"尝试是无望"这类的暗示。
并且,如果家中所有的孩子的事情都有父母代劳,那么年幼的孩子就不会有想自己独立做主或表达自己需求的欲望,因为他们觉得尝试无望。
而对于稍微年长一些的孩子,他们进入了青春期、叛逆期,更觉得父母的插手生活让自己感觉不到被尊重和被信任,经常会陷入"我怎么做都没用"的心理。
这种"热脸贴冷屁股"的感觉更让父母觉得心累。
很多人说,做妈妈累,做中国的妈妈更累。但有时候我们知道,累都是自己给自己的。
孩子在开始时并没有要求父母如何照顾自己,但是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认为孩子需要我们这么做。
其实,根本不存在"亲子教育",我们需要的是"远子教育",这并不是要父母疏离孩子,冷漠孩子,而是要和孩子之间保持一种恰好的距离,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也让父母有放松的时间。
相信我,当你离孩子远时,真正来贴你"屁股"的就是孩子了。距离产生美,也产生舒适和放松。
我们有时候可能受到一些思想和行为的潜移默化和制约,导致我们对孩子表达的爱太过热烈,反而会灼伤孩子,也烫伤了自己。
|学习四种懒,育儿需要多做减法
曾经在孩子刚出生那段时间,我也是一个"包办"妈妈,每天劳累困顿,但孩子上了幼儿园后,我经过观察和反省,发现育儿,重要的还是要适时做减法。
- 懒得辅导孩子
有时候我们看孩子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答案,拖拖拉拉快要到休息时间时,我们就按捺不住自己的性子了,将孩子的作业拿过来"唰唰"两下就写完了,终于轻松地让孩子上床睡觉。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思维惰性",即当父母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帮助孩子完成他们的任务时,孩子会本能地产生一种懒惰。
可能你第一次帮孩子完成作业后,你会发现孩子接下来每晚都开始做不出来题,开始磨蹭到睡觉时间,而他们可能并不是做不出来,而是大脑产生了惰性,不愿意自己思考了。
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于让孩子能够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辅导甚至代做。
- 懒得批评孩子
当父母将所有目光都聚焦到孩子身上时,不自觉地就会挑起孩子的毛病,看别人的孩子满身光芒,自家孩子全身毛病,忍不住就开始说教,批评孩子。
这简直就是最无效且伤害父母与孩子关系的一种行为了。
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批评,而是放手让孩子尝试,让孩子承受失败或享受胜利。如果孩子因为自己的问题而失败,自然会反省,可如果我们冒然责骂孩子,就算孩子跟着我们的指示成功了,也不会感激我们。
- 懒得动手
这简直要让父母开心地跳起来。但并不是说所有事情都懒得动手,而是说当面对孩子自己的事务或者在孩子能力范围内的事情时,不要为孩子代劳。
比如孩子已经到了可以自己穿衣服的年龄了,就不要每天起床再帮孩子穿;孩子吃饭再慢也要让孩子自己拿着勺子吃完;孩子玩完玩具就让孩子自己收拾……
总之,与其在孩子面前帮忙,还不如充分锻炼孩子。据统计,动手能力强的孩子比那些懒惰的孩子就业率更好,且更有责任心。
- 懒得承担责任
并不是要父母自己面对责任不承担,而是说不要帮孩子承担不属于你的责任。
即孩子做错了事,我们没必要为其找借口或包庇孩子,而是让孩子用自己的能力和方式解决问题,我们可以提出建议,但千万不可以干涉和代替。
我们只需要在一旁观看,这也是在锻炼孩子的处事能力,在孩子未来的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懒带"孩子,为育儿做减法,反而能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提高孩子的独立自主和思考能力,锻炼孩子处事能力,培养出更优秀的孩子。
我是小D妈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52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