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气撼长天吴朗公

气撼长天吴朗公


主讲|张永生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千千万万顶天立地烨烨闪光的铁血男儿,吴执御就是其中的一个。吴执御,字君驾,号朗公,生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黄岩西桥(五洞桥附近)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中举人,明崇祯年间官至刑科给事中。吴执御虽不是象宋代杨家将那样血洒沙场,却以另一种方式闪烁人生的光彩,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台州人的硬气”。

从“朗公石”说起

黄岩九峰原有九峰寺,出寺门过磊石桥不远,以前有一块巨石,人称“朗公石”。清嘉庆年间,黄岩柯廷瑞在这石上镌“朗公石”三个隶体大字。说起这块石头,黄岩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吴朗公少时在黄岩九峰禅寺寄读,有一夜,一个小偷来他居处行窃,那小偷伏在壁外,想等他入睡后动手。吴朗公正在吟诵《诗经·卢令》,短短几句,他背诵了大半夜就是背不熟。外边的小偷早把这几句听得倒背如流,眼看天都快要亮了,还是无法落手,白白等了一夜,小偷又气又恼又恨,从暗处跳了出来,拍了拍身上的灰土,咬牙切齿地对朗公吼:“你的脑瓜比猪还笨,我听都听得滚瓜烂熟,你背了一夜还背勿会,你若要做官,除非黄狗出角。”说完便忿忿地走了。

短短几句话象一把把钢刀刺在吴朗公心上,也点醒了他,他恨自己天份不高资质愚钝,不是读书的料,心一狠,便卷起铺盖回家去。

他扛着行李,出山门,过磊石桥,沿着石板路向外走,刚到拐弯处,只听山上传来轰隆隆的响声,有块巨石从山上滚落下来,在他的脚前停住。吴朗公大吃一惊,心里想:“这是上天不让我走出山去。”他愣了一会,便奔了回去。从此,他发奋读书,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一个清寒之士成了名,登上高台,往往会引发许许多多的传奇性佳话,葛洪有丹井,严子陵有钓台,王羲之有墨池,“朗公石劝学”也是有极丰富文化内涵的景观,是黄岩九峰公园的一大亮点。可惜这块饱含灵性的石头在20世纪50年代基建时大部分都被毁掉。

由于吴朗公孜孜不倦地苦读,终于青云得路,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官放山东济南。他上任后,为官清正廉洁,执法如山,关心百姓疾苦,为民众做了很多好事,济南的民众都尊称他“朗公吴清街”。


青云得路,仕途生涯大逆转

熹宗皇帝年轻贪玩,昏庸无能,这恰恰给太监魏忠贤造就了一个平台。他叫巧匠别出心裁制作“狮蛮滚球”和“双龙赛球”等玩物进献皇上,诱导皇上每日嬉戏为乐。熹宗便无心学问,无心政事,将魏忠贤当成了心腹,朝廷大臣的奏本及例行文书,基本上都委任魏忠贤去办。

小人得志,君子遭殃。大奸大恶的魏忠贤挥起了屠刀,大兴牢狱,大开杀戒。凡是反对他的官员,或下狱或杖毙或充军或暗杀,朝廷内外刀光血影,举国上下一片恐怖。一批奴颜媚骨溜须拍马的奸刁之徒滑天下之大稽,竟在杭州、扬州、山西、河南、四川、湖广、陕西等等地方纷纷为魏忠贤建造生祠。山东德州“魏公祠”落成时,各地官员都去庆贺,独有素性刚正的吴朗公不肯趋炎附势。当时有个同僚来劝他,说魏忠贤威焰熏天,人随潮流草随风,识时务者为俊杰。吴朗公笑了笑说:“大丈夫正大立身,官可罢,义不可辱也。”

后来,崇祯登上了帝位,他励精图治,当上皇帝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诛魏阉、除奸党。魏忠贤这个官场的政治怪胎被割除,一场历史性的大悲剧终于落下帷幕。

崇祯三年(1630),皇上得知吴朗公在漫天黑夜中敢顶风逆浪蹈虎尾拒魏阉的事,很是钦佩,便亲笔御书“清介第一”赐给吴朗公,并提升他为“刑科给事中”,任谏官。吴朗公的仕途得到新的转机。

吴朗公离开山东时,当地的民众都自发地涌到街头挥泪相送,他的社会声望很高。

壮志凌云,敢迎潮头唱大风

戮魏阉、定逆案、除奸党,是崇祯帝第一英断,赢得了民众的拥戴,但是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他又慢慢地从清明转向昏暗,用人也多处失察。魏阉剪除后,逆党中的一些漏网人物如高捷、史蕖等等象变色龙似的改头换面,又登上了政坛,当上了御史,掌了大权,排挤和打击忠良贤臣,搬弄是非,造成好多良臣辞职和屈死,新的派系与矛盾又凸显出来,文武群臣之间勾心斗角。

明朝政权自英宗以后,宦官专权,朝政腐败,国势日衰,尤其熹宗之后,如江河日下,元气大伤。到崇祯年间,北方满清入侵,各地天灾不断,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等地方都燃起农民起义的烈火,百姓流离失所,社会极不稳定。边塞官吏贪污腐败成风,国家财政空虚,军队发不出军饷,朝廷无奈只好向百姓头上加码。这一来,民众负担加重,如火上加薪,变成了恶性循环,饥民饿死不如去为寇为盗,这使起义者更加多,国家危机加深,不论谁做皇帝,都很难挽回这盘危局。

吴朗公看到这些情况,他上书皇上,请求除去“掣签”法,使人地相配,并请免除畿辅(京郊一带)额外赋税,以缓和民心。他还提出兴修水利及修正税捐等等举措,使官员没有贪污藏奸的机会。吴朗公这些力矫弊政的奏议切中要害,很符合当时的国情,于国于民很有好处。

自从崇祯皇帝中了满清的反间计,误杀名将袁崇焕后,虏骑纵横入犯,践踏畿辅,北方边关连连失守,各地的兵饷极度短缺。吴朗公又上疏说筹边不单单在增兵饷,主要在于选择人才。他建议罢去畿辅东北及陕西山西等州县的一些庸官,任用有威望的清廉官吏或由吏部从进士中择优改任。皇上对吴朗公心有成见,就无法让他在沧海横流中施展抱负了,对朗公这些正确的奏议仍是“留中”,不予采纳。

吴朗公也不气馁,看到国家存在的问题,向皇上提出是做臣子的职责,他又上疏弹劾吏部尚书王永光贪污不法之事,并建议皇上召回黄克瓒、刘宗周等良臣。崇祯帝却认为王永光是处事谨慎之臣,对吴朗公的奏本仍不予理睬。

有朋友劝朗公:皇上虽有雄心壮志,但处事专断多疑,加上繁重的国事压得他的心烦得透不过气,你直言如箭,虽中要处,也易伤人,我们担心你树敌太多,会招祸患。

吴朗公笑了笑:“大丈夫死当报国,不去邪又何以为正?”其实吴朗公心里也清楚,向君主诤谏本是为朝廷遏止祸患,但历史上竭尽忠心刚直忠烈的进谏大臣,往往落得流放与诛杀等等结局,屈原如此,司马迁也如此。朗公明知道自己逆龙鳞是凶险之途,但为了国家为了天下苍生,自己这点身躯又何足惜?他心头交织着焦虑和希望,毫不畏惧地昂然向黑色的险道走去。吴朗公又与御史吴彦芳等联合弹劾首辅周延儒揽权霸道,隐瞒军事情报蒙骗圣上及藏奸纳恶等等罪行,另外还揭发了周延儒的姻亲幕客李元功为非作歹等事。周延儒与后来的首辅温体仁对国计民生困顿没谋一策定一计,都是治国的庸才。但他们是崇祯帝新组阁的台柱,崇祯帝是自信心极强锐气很盛的年轻君主,自视力很高,他对吴朗公等这类奏折均压置不理。圣明君主,把公正放首位,处事公正,天下太平。皇帝随个人喜好憎恶处事,国家的悲剧便发生了。吴朗公心底无私,他认定的事,百折不回,就是上刀山下火海都不畏惧,仍再三上疏弹劾周延儒。崇祯帝对吴朗公不停地上疏心更烦了,斥责吴朗公是:“借端诬诋,挟私逞臆。”

铁骨铮铮,惟自心明。吴朗公任谏官一年多,先后上各类奏章40多起,所言的事都涉及朝廷得失、国家利弊及边境进财用人等等大计,所有这些慷慨陈词也是朝中奸佞们深忌的事,他们对吴朗公更加忌恨。

史书记载,崇祯五年(1632)五月的一天,吴朗公和皇上一起在御花园议论宫廷风水及九边阴阳之事,吴朗公又借机荐举刘宗周、宋震孟、黄道周、倪云璐等良臣。接着,御史吴彦芳也上书赞同吴朗公的荐举,并请求罢去通政司邪媚小人章光岳的官职。

国事的压力使崇祯帝变得暴躁易怒,偏听偏信,凶狠残忍,臣子失误,常以重刑惩罚。他把吴朗公等荐贤除奸看成在拉党结派,崇祯帝吸取魏忠贤一事上的教训,对帮派之事特别的敏感,于是大怒,严厉训斥吴朗公。

历史给吴朗公提供了一个广阔舞台,可惜刚拉开幕布,形势便发生了急速逆转,周延儒等一批奸人见来了机会,便从四面八方对吴朗公射出一支支暗箭,在皇上面前数说他沽名钓誉,拉党结派,诬陷良臣等等。皇上龙颜大怒,遂将吴朗公、吴彦芳、刘宗周等等7人削职打入天牢。此旨一下,当时满朝大臣震惊,上下引起强烈反响,大家都明白吴朗公等下狱是冤枉的,不少大臣纷纷上书申救。崇祯帝迫于公众舆论,同意赦免其中4人,对吴朗公等3人还是不肯饶恕。

谏官们又上表为吴朗公陈冤,说他立身廉洁忠正难得,是个敢说敢为的硬骨头好官,却遭到皇上的怒斥,他偏信首辅周延儒和温体仁的话,正因为如此,注定了吴朗公命运的悲剧。由于国家危机四伏,内外交困,崇祯皇帝无一日安枕,性格也变得几分神经质,臣误君,君误臣,更是加速了大明帝国的灭亡。黄岩有句俗语:“勿听朗公言,吃亏在眼前。”吴朗公死后的第六年,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打进了北京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有过辉煌历史的大明帝国也画上了最后的句号。

凛然正气,感天泣地撼刺客

吴朗公身陷狱中,他心地坦然,为事业为理想献身无怨无悔,进谏也是衡量臣子忠奸的尺度,自己为国为民,于心无愧,可叹的是皇上不理解人。

吴朗公入狱后,奸党们还是不肯放过他,他们明白朗公是清白的,怕他出狱后会重新起用。他们要利用眼下的大好时机置对方于死地,于是收买了一个刺客入狱刺杀吴朗公。

志书记载,刺客潜身入狱时,吴朗公正在秉烛读书,他早已发觉有刺客进入,但丝毫没有畏惧,心气平和地对刺客说:“我既敢逆龙鳞蹈虎尾,何畏死耶?”说着仍正襟危坐顾自己潜心读书,那么的坦然和从容。这凛然正气感动了刺客,他明白朗公是个好官,是被冤枉入狱的,便不忍加害,也不敢回去向那帮奸人复命,思考再三,便逃奔天涯去了。

崇祯八年(1635),吴朗公获释出狱,他的同僚们都很高兴,翰林院编修倪云璐赠他一首诗:

顶门一下是阳刚,七十谏书飞血光。

政事堂堪名偃月,累臣志不在飞霜。

遂精周易囚章里,欲祭皋陶奈范滂。

滴滴君恩如海大,将人几肉放还乡。

诗中所提的政事堂堪名偃月,是引用唐代奸臣李林甫建有形如偃月的堂屋,号称“月堂”,每当他排挤或残害朝中大臣时,都是坐在这个堂屋谋划的。吴朗公怀着沉甸甸的心情,回到了故土黄岩。

秋风萧杀,一片丹心照千古

吴朗公还乡,回到黄岩西桥,他将居所题名为“听潮庐”,从此闭门读书,清虚自守,神志淡泊宁静,致力做学问。他吩咐家人,一般客人拜访都给回绝。连州府长官也很难见他一面。

崇祯九年十月,朗公的好朋友黄道周为救钱龙锡遭谪官广西,特地途经黄岩,登门拜访吴朗公,管门的不认识他,说是老爷不在。黄道周访友不遇,只好离去。

当吴朗公听了门人的述说,悟出这个人是老朋友黄道周时,他慌得连鞋也来不及换,就拔腿追赶,一直追到桐屿才给追上,他气喘吁吁拉老朋友回到自己家里。两人一起游九峰,踏步碧潭清流、曲桥花径,望双峰插云,观马尾飞瀑,对世事充满茫茫感悟,痛论国事,评说朝政,满怀忧愤,内心都无比辛酸和沧桑。面对这夕阳西下的大明帝国,感叹无力回天。皇上既不给他们一个平台,空有一腔热血,“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而已。

萧杀秋风,铁血残阳。两人在九峰寺住了三天,作诗唱和,朗公写下《秋日同黄石斋年兄登九峰两首》:

到处看山只自然,不贪丘壑不谈禅。

两眸佳趣逢秋水,一枕奇书邈太玄。

深酌藤华神愈静,高吟云际鸟孤骞。

嗟予廿载山灵好,此日颓然傍屋佺。

踏破芒鞋未肯休,元来生气自充周。

补天谁炼难鞭石,探海徒伤欲倒流。

且对朱霞分夕秀,那惊翠条幼涛秋。

行行共说寻常话,未断吾侪三惕忧。

黄道周也写下了两首:

火云未断山欲然,一缕寒烟千寺禅。

松下青鞋自生贵,岩间白发老能玄。

任教野兕依人立,不佩真图上鹤骞。

处处草庵容结足,散行犹作小安佺。

蝉哑猿枯风未休,道人生计少能周。

一樽酒洒九峰塔,五石瓢安大海流。

未变姓名容乍晤,可知云树几经秋。

多君意识深于我,不向青天寄百忧。

两人的诗中写了禅寺、古塔、苍松、蓝天及九峰的佳山秀水,好多句中透出一股气吞万里与冲天的豪气,面对大明帝国江河日下的局势,吴朗公感叹自己人生的抱负失落,报国无门,空有壮心。黄道周却充满豪情壮志,希望大家振作起来报效国家。

历史注定了他们两人浓重的悲剧色彩,夕阳西下,江流东去,奈何奈何?

澄水含悲,梅花树下埋忠魂

吴朗公经受三年的牢狱生活,身体受到严重地摧残,终于走完了人生最后的里程,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病故于黄岩老家,终年四十九岁。子女根据他生前的遗愿,把他安葬在方山脚下梅花井南边。宋明时,这一带遍植梅树,素有“十里梅海”之称。铁骨冰心,气节高坚,梅花树下埋忠魂。“零落成泥碾作尘,惟有香如故。”

吴朗公著有《江庐独讲》一卷,《刑垣疏案》42篇及《听潮庐诗文集》等等,可惜这些著作大都已散佚。

吴朗公故后不久,家乡民众敬仰怀念这位壮怀激烈的铁血汉子,在黄岩县衙旁边建“吴公祠”,清同治九年(1870),县令孙憙下令将吴公祠移至九峰书院后的梯云精舍左侧,春秋两季祭祀,凭吊忠魂。


总编:方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50042.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