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行走于小区里,经常会看到小孩在玩耍中摔倒,或者受伤。很多老人,甚至年轻父母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你怎么这么不小心!甚至,我也经常看到孩子被责骂。这样的责骂,背后其实是父母或者老人的恐惧:因为担心孩子受伤,担心这样的事情会导致孩子身上不可挽回的糟糕后果。于是他们试图预防这样的事情的发生,给孩子各种告诫,要小心,要注意。
然而意外仍然会发生,在看到孩子没有遵照要小心注意的嘱咐,以至于发生了摔倒、受伤的事情的时候,大人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对孩子的愤怒和指责:明明告诉你要小心了,怎么还是这么不小心!
于是,在年幼的孩子心里,摔倒、受伤、生病这一类的事情都是很糟糕的事情,会导致父母对自己的指责,或者大人之间的互相指责。渐渐地,如果没有人告诉孩子,这不是你的错!孩子会把大人的情绪认为是自己导致的,进而对于把自己的糟糕情形呈现给父母,产生了畏惧。
大概所有背井离乡的人都说过这样一句谎话:爸爸妈妈我过的挺好的。长大了以后,孩子们总是会首先考虑到父母的情绪,即使工作在外满腹委屈,也依然在电话或者视频里笑口常开。
新浪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随着年龄增长,你是否觉得与父母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变化?或者,你越来越多的对父母隐瞒自己的生活状态,开始习惯“报喜不报忧”?有70%左右的人选择是对父母报喜不报忧。这种中国式的欺瞒父母,发生在太多孝顺子女身上了。报喜不报忧的行为,也成了众多中国子女让父母放心的一种方式。
为什么孩子很难跟我们交心?为什么孩子会报喜不报忧?因为孩子从小就认为,报忧是要被惩罚的,一些最初他们认为糟糕的事情,不敢让大人知道,因为他们并没有从父母那里,或者父母的生活中得到报忧的勇气。而等到他更大一些,或许已经忘记了早年的经历,包括惩罚的经历也会淡忘,然而报忧不被接纳的感受,会永远存留于他的潜意识深处,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左右他的决定。
或许我们该问问自己做错过什么,或者我们该做点什么来补救,或许我们该直接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爱你和接纳你,无论你是“喜”还是“忧”。
女儿有个好朋友,曾经在某一段时间里突然爱上了偷拿别人的东西,并从中获得快感——并非家里经济紧张导致的匮乏感,而是家中二胎的到来导致她被父母忽视。这样的行为,孩子当然知道是不符合社会道德的,在孩子的概念里,如果父母知道了必定会有严重的责罚。然而最后这件事情被老师和家长知道以后,家长的态度,似乎并没有孩子一开始以为的那么糟糕,当然有批评和责备,但是她的父母通过与孩子深入的交流后,很快发现了对这个孩子的忽视才是导致孩子行为失当最根本的原因,于是在批评和行为引导的同时,给予了更多地关注和照顾。在这个过程以后,这个孩子变得比以前更加阳光,跟父母的关系也更加的和谐,即便是已经进入青春期,都没再发生之前发生过的亲子之间剧烈的冲突和矛盾。
女儿知道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而我今天借用一下这件事情,和女儿做了一个更深入的沟通。
我问女儿:最后你的好朋友的父母对待她的态度有没有一开始想象的那么可怕?女儿想了想说:没有,她妈妈更加关心她了,所以她现在在学校的状态跟以前差不多,我们之间关系很好,老师同学也没有因为这件事情而对她另眼相待。我问女儿:那么这样的事情要不要告诉大人?女儿思考了一会,说道,还是要告诉的。
于是我开始了我的下一个内容:你在你将来的人生里,会要遇到很多的事情,会有很多很糟糕的事情,可是妈妈今天希望你明白:或许最糟糕的事情,真正发生的时候并不如你想象那么可怕,而说出来,向父母,或者周围的人求助,会比自己一个人独自承担的选择更好。
我告诉女儿最近两条新闻:最近一个月里,连续两个女孩子在广西涠洲岛失踪,一个19岁刚结束高考,一个22岁是名女教师。其中19岁的那个女孩留下了遗书,而那位22岁的女教师被人看到在海边独自哭泣。我们至今都不知道真相是什么,然而无论事情的真相是什么,有一点不可否认:这两个年轻的女孩子,在面对某些重要事件的时候,都没有选择和自己的亲人共同面对,而是选择了独自去面对。
所以,我跟女儿谈,要学着信任父母,信任大人,如果遇到糟糕的事情,要跟父母说,一起来面对。无论什么时候,爸爸妈妈都是你永远的后盾,无论什么时候都支持你,爱你。或许爸爸和妈妈在过去没有处理好一些事情, 但是我们在不断地学习,你的朋友的父母能做到的,我也会努力去做到。女儿说:好的,我明白了。
我和女儿之间的这个沟通还算顺利,我相信女儿在将来遇到事情的时候,会学着权衡要不要找我们帮助,她或许会从此开始学习报喜也报忧,试探着看我能否给她,她想要的结果。
然而,我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是:
为什么那么多孩子都对自己的父母报喜不报忧?怎么样才能让孩子对我们报喜又报忧?
关于这个部分,专家给出了如下建议:
❶ 如果可以,在孩子受伤、犯错或者任何我们觉得糟糕的事情已经发生的时候,冷静一分钟,心里默数60秒,思考一下除了对孩子发泄怒火或者愤怒之外,那些情绪的背后是什么?
如果是关心或者心疼孩子,那就直接表达关心和心疼,不要让怒火把孩子给吓坏了;做一个情绪稳定的父母,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❷ 如果我们的确无法在当下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妨在事后向孩子道歉并解释那些情绪的来由。
我们确实永远都无法给孩子一个纯净、完美的世界,但是我们可以解释我们的初衷,至少让孩子知道,那些属于父母的情绪,不是孩子的错。让孩子知道,暴怒的背后是恐惧和担心,会让他们能够面对并理解未来世界里无数的不友好。
❸ 如果有一天孩子装作无意说起他的同学或者朋友犯的错误和失败,不要讽刺,不要否定,不要嘲笑,或许我们可以从一个成年人的角度去试图分析和理解他人的错误和失败,并且让孩子也试着去理解自己的同学和朋友。
有了这个基础,当父母能够理解别人家的孩子时,孩子会慢慢知道,如果将来自己犯了错误,或者遭遇挫折,父母也能够理解并原谅自己,甚至支持自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45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