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群臣关系是很难处理的,用时候哪他们关系很好,有时候剑拔弩张。主要是因为,不管是大臣还是皇帝,他们所站的位置不一样,所以思考的问题角度有所不同,就比如大臣上报问题,大多需要加以美化修饰用词,不但要使皇威不受到影响,还得上报出问题的根本。这也是君臣关系时好时坏的一部分原因。嘀。 当时在三国的时候,东吴的大将军吕蒙快要去世的时候,就向孙权推荐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年龄比较轻的陆逊一个是年龄比较大的朱然,当时大家一致倾向于让朱然做这个大将军,让他去统领军队。因为朱然年龄比较大,经验比较丰富,但是孙权经过一方面的考虑之后就让陆逊做了这个大将军。 陆逊做了这个大将军之后也确实没让孙权失望,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取得了夷陵之战和石亭之战的胜利,重创了蜀国和魏政权,一时之间为东吴的和平和安宁迎来了很多战略空间,所以当时的孙权就非常喜欢陆逊,不仅把军事大权交给陆逊,还把政治大权和外交大权都交给了陆逊,又给他封官加爵,两个人在很长的时间里,君臣关系可以说是非常的密切,君臣和睦,上下一心,使东吴有了一番新气象。 然而就在公元241年的时候就戛然而止,因为这个孙权的儿子孙登死了,而这个孙登是太子,太子死了就需要另选太子,孙权就让年龄比较大的儿子孙和当了这个太子,让年龄比较小的孙霸当了鲁王,结果这两个人在政治的待遇上没有任何的差别,不管是他们住的房子,还是穿的衣服,根本看不出谁是太子谁是鲁王。然后就有很多大臣建议,你现在封孙和为太子,你就要在吃穿用上就要向孙和倾泻,因为孙和将来哪是个王,孙权听了大臣的建议之后开始重视起来这个问题,但是这就让以孙霸为首大臣的地位一落千丈,致使最后朝堂出了两个政治集团,一个是以孙和为首的太子集团,一个是以孙霸为首的鲁王集团,这两个集团经常哪发生政治冲突,相互斗争,尤其孙霸这个人对孙和咄咄逼人。有一天孙权就得了重病,让孙和去祭祀祖先,孙和就去亲戚家坐了坐,这个孙霸就诬陷孙和向孙权说这个孙和在外面勾勾搭搭要去颠覆政权,孙霸这一派又向孙权说在孙权病重的期间孙和的母亲王夫人是面带喜色,孙权听了这话后是非常的难受,就经常的去训斥孙和,孙和生为太子也感觉的自己的地位是岌岌可危,所以孙和就去求助与陆逊,陆逊于是就写信劝告孙权说一定要重用与孙和,一定不要受别人的挑拨,然而哪孙权作为皇帝,他是非常讨厌大臣干涉他的家事。但是在古代这个太子是要当皇帝的,他也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但是孙权就是不喜欢陆逊这样的作法,陆逊这个人不清楚帝王的心,反而接二连三的向孙权写了很多信,告诉孙权不要听取别人的谗言,结果孙权还不断的打击孙和集团的人,然后把孙和集团的人流放的流放,抓起来放到监狱,最终哪派这个使者到陆逊所住的地方痛骂了陆逊,然后陆逊哪在63岁的时候非常的难受,非常的屈辱,就得了重病死了,死的时候孙权依然是不解恨,他觉得陆逊死的是理所当然,后来陆逊的儿子陆抗来到京城向孙权述职的时候碎碎念个不停,孙权就火气一下就上来了,就给陆抗说你爹活着的时候这不对那不对,但是陆抗不愧是将门虎子哪,他就一一反驳了孙权的话,这个孙权后来也觉得自己做的太过火了做的不对,也反思了自己的行为。这个孙霸和孙和两个人还在不断地斗争,经过两三年的斗争之后,可能觉得孙权也厌倦了孙和和孙霸,有一次在孙霸过火的举动之后就赐死孙霸(古代政治没有什么父子之情)也让孙和不能够当太子,就另选其人做了这个太子。孙和和孙霸的两派人物可以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孙权在临死前的一年的时候,他有召见了陆抗说啊,你爹活着的时候我对你爹有很多的愧欠,所以我有一点对不起你。虽然说孙权和陆逊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亲密的,但是两个人在太子的问题上越走越远,就是因为两个人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大臣,两个人所站的位置不一样,所以两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就不一样,所看到的世界就不一样,首先来说哪陆逊当时是代表的江东的世家大族集团,那么世家大族权力越大哪,他就会威胁到皇权,所以孙权他其实想打通陆逊来敲打陆逊身后的那个江东世家大族集团,而当时的孙和比较接近陆逊,而且孙和这个人是比较喜欢儒家思想对人比较宽厚,比较友善,而孙权他要治理天下,必须有王霸之气,不仅要以德服人,也得有强硬的手段治制服天下,所以他对孙和作为太子是有犹豫的,而孙霸就不一样了,他虽然是鲁王,但在做事的时候是风风火火,和这个孙权在一些治国理念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并不是孙权喜欢孙霸,而是喜欢他做事的风格。但是陆逊想不到皇帝是这样想的,就产生了很多误会,带来了很多遗憾,所以说古代的政治是一个复杂的事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34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