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论安史之乱的必然性

论安史之乱的必然性

安史之乱是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重大事件,主导者是安禄山。至此,曾经无比辉煌的大唐不复往日的威风。

那么,安史之乱的始作甬者安禄山是否一定会发动这场战乱呢?有没有可能不发动呢?

这还的从安禄山的出身和成长的经历说起。

安禄山是一个少数民族的混血儿,父亲早死,他随着母亲又改嫁,后沦落为贸易市场的经纪人。年龄到而立之时,依然一事无成。

后来,己经沦为偷羊贼的安禄山,差一点因偷羊而被杀掉。机缘巧合成了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手下的捉生将。后因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升任平卢讨击使。后因打了败仗差点被杀头。玄宗赦免了他。

至此,安禄山官运享通,青云直上。公元740年升任平卢兵马使。公元742年任唐朝十大藩镇之一的平卢节度使,兵力三万余人,被玄宗视为万里长城。公元744年玄宗又让他兼任范阳节度使,兵力九万余人。

公元751年,安禄山向玄宗提出想兼任河东节度使,注意,这是安禄山主动要权。玄宗答应了。

至此,安禄山一人身兼河东,范阳,平卢三镇节度使,手下总兵力达到十八万多人。占全国藩镇总兵力的三分之一还要多。并且,安禄山还被封为东平郡王,是大唐建立以来,第一人。

安禄山不仅本人,位极人臣,家人也都身居要职。

这十几年的经历,让安禄山明白了一些道理。要想荣华富贵,必须在战场上拼命,但光凭这一点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有更多的权力,和强大的实力做后盾。

所以,他变着法儿哄玄宗皇帝高兴,他可以装憨,可以挺着肥胖的身体去跳急如旋风的舞蹈。这一切的目的,就是为了权力。

安禄山的目的达到了,他在大唐帝国可谓是要风有风,要雨得雨。但是,这一切都是玄宗所赐。玄宗皇帝在,安禄山所有一切的煊赫都在,玄宗不在,这一切马上就会成为过眼云烟。

一个人从贫穷到富贵能适应,从富贵到贫穷却不易适应。这个道理,安禄山比谁都清楚。为了保证富贵,保证到手不再失去,安禄山才拼命地向玄宗索要权力,他认为只有更多更大的权力,才能保证他的荣华富贵。

这时的玄宗皇帝己经七十多岁了,随时都有可能驾鹤西去。再加上杨国忠又不停地在朝堂之上公开地喊狼来了。这一切都使得安禄山如坐针毡,如芒在背。

玄宗西去,继位的一定是太子李亨。当年,安禄山为了哄玄宗开心,上朝时,即便太子李亨在朝,安禄山也是只拜玄宗不拜太子。玄宗问安禄山为什么不拜太子,安禄山说只知有皇帝,不知太子有何物。玄宗感其憨厚,只是一笑置之,没有往心里去。玄宗虽然被哄的开心了,却把太子往死里得罪了。这一点,安禄山心似明镜一样。

这时的安禄山,就象一个被追赶的爬上了大树的猴子,为了更安全,它只能近快近可能地向上爬。可是,到了树的尽头,它才发现暂时安全了,却无路可走了。为了活命,它只能奋力向周围的村上跳过去。结局有两种可能,一,跳不过去被摔死。二,侥幸跳过去,保住生命。

于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28672.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