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淘气鬼日记
每个孩子的性格都是独一无二的,孩子的性格虽然有遗传成分,但是决定孩子后期性格形成的原因往往是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
孩子的性格发展是孩子自我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孩子的性格还取决于孩子旺盛的创造力和他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障碍。
父母为什么想让安静的孩子变得活泼一些?让活泼的孩子变得安静一些呢?
在生活中,我们总认为一些外向,活泼的孩子似乎更讨喜,作为父母的我们,总是担心自己孩子因为太腼腆而无法交到朋友或者是害怕孩子在学校因此不受老师的重视。总是把“外向”视为是褒义词,“内向”视为贬义词,所以,就迫切的想要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我也相信父母让孩子做出改变是深爱自己的孩子,都在尽自己的所能去爱孩子,但是这种爱是会让孩子恐惧的。
其实,孩子的性格没有好坏之分,我们去让一个活泼的孩子变得安静,让一个安静的孩子变得活泼。这无疑是在强迫孩子改变,而对孩子来说是残忍的。
我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零零后》。这部纪录片是跨越十年时间记录下几个零零后孩子的成长轨迹。
纪录片第一集中的小男孩锡坤,他小时候是一个特别调皮的孩子,比如将小朋友的鞋子扔到垃圾桶、在厨房中玩火,这些在妈妈眼里都不算什么,她认为这是孩子的天性,并没有责怪孩子。
锡坤妈妈为了孩子的成长几乎放弃了自己十几年的个人时间,我很佩服她能放弃一切回归家庭十几年,但我并不想成为她。如果为了一个孩子要付出这么多我可能会放弃当母亲的想法。
锡坤的性格属于能耐得住寂寞,有钻研精神,性格有些内向的孩子,但是妈妈担心儿子不善与人际交往,无法享受与人交往的乐趣,无法享受生活进而影响幸福感的获取。
所以,为了让锡坤走出自己的世界,尝试与更多的人交流,锡坤妈妈做了很多努力,试图改变孩子的性格——比如让锡坤上语言训练班、为锡坤报英语夏令营……但这些,都没有改变锡坤内向的个性。最后,锡坤没有了儿时的活泼,成长为一个孤僻、压抑的孩子。
看到弹幕里有人说:“小时候那么调皮捣蛋的一个孩子,长大后为什么变成这样了”?对锡坤是满满的心疼。强迫孩子去与人交流对锡坤来讲是一件痛苦的事。妈妈的不理解,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改变孩子。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另外一个孩子叫一一,一一是一个喜欢独处的安静女孩,她总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玩、一个人睡觉。幼儿园老师担心一一会变得内向孤僻,就让父母引导她,其实,一一虽然安静但是她不孤僻,有自己的想法,有朋友,她只是喜欢自己独处。一一这样回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我喜欢一个人玩。
令我感到欣慰的是一一的父母并没有因此为一一感到担心,而是继续尊重孩子,最后一一还是那个安静有想法的孩子。
其实,孩子就像一颗种子,家长只需给他必要的阳光和雨露,过度的干预只会破坏他的成长。
父亲的缺失,会改变孩子性格的走向
现在家庭中很多是“丧偶式育儿”。好像照顾孩子只是妈妈一个人的事情,熟不知父亲的缺失会给孩子的性格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中国孩子的脆弱、抗挫折能力低等问题都跟父教的缺失有重大关系,中国父亲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纪录片《零零后》锡坤的家庭,好像照顾锡坤只是妈妈的责任,而锡坤爸爸之前一直是异地工作,是后来为了锡坤上学才回到北京工作的。纪录片里没有看到锡坤爸爸陪伴的画面,可能是爸爸工作太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一个家庭爸爸对孩子的影响不低于妈妈。
爸爸赚钱养家,妈妈一心顾娃,各司其职,这就是现在大部分家庭的现状。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陪伴缺少任何一方都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孩子3岁之前比较依赖妈妈,等孩子到了3岁之后会渐渐的把大部分情感转移到爸爸身上,喜欢跟着爸爸玩。男孩子则会以爸爸为榜样,爸爸的言行都会影响着男孩。爸爸对女儿而言会影响以后的择偶标准。
爸爸多鼓励孩子会让孩子变得自信,开朗,善于交际。爸爸的缺席会让幼儿期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更容易哭闹,上学之后经常显得不合群,性格过于内向,缺乏自信。
还有一些家庭,父亲是会帮忙带孩子的,但是相比妈妈带孩子的精细而言爸爸带孩子属于粗放型的,由于爸爸和妈妈带孩子的方式不同,一部分妈妈对于爸爸的这种“放手式育儿”并不赞同,妈妈们过于小心的呵护生怕爸爸把孩子带出个好歹来。其实,爸爸带出来的孩子更勇敢,坚强,乐观,自信,有探险精神。
过于强势的父母,正在让孩子变得唯唯诺诺
妈妈过于强势会让孩子产生自卑,懦弱,压抑,极端,而且最明显的就是妈妈过于强势让孩子没有主见。
昨天,带孩子出去玩了一会,中间一个小男孩走过来给我儿子玩,玩了一会我儿子拿出来一小包零食吃,我又拿出一包给这个小男孩吃,小男孩明显想接受,可他却胆怯的看了看妈妈,我很明白妈妈不让孩子接受陌生人给的零食或者是玩具,但是,在接下来的玩耍中,我看到这个小男孩不时的漏出胆怯的眼神望向妈妈。
很心疼这个孩子,我很想说:“宝妈,你过于强势的控制欲,会让孩子变的越来越胆小,越来越不自信”。本来应该在最天真快乐的年年纪却成了一个木偶人,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了妈妈的控制。我不知道孩子每天与妈妈怎么相处的,能确定的是这位妈妈真的很强势。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很难形成自己的个性。
让孩子有一个好性格,就是要尊重孩子的成长
在教育孩子上我很赞同黄磊与孙莉的育儿观,他们尊重女儿的想法,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懂得把握分寸,给孩子的爱恰到好处。他们允许多多打耳洞、涂口红、染头发,并不是也支持女儿喜欢烘焙。
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化妆,染发在大部分家长眼里是被禁止的,而多多的父母尊重孩子的成长,让她开心而自由的成长,也正是多多能在这样宽松愉悦的环境中长大,性格上才会这么自信,开朗。也正是因为爸爸妈妈的开明才能让多多变得如此优秀。
孩子的性格应该被培养还是应该被尊重?
其实尊重和培养并不互相矛盾,培养也一定是建立在尊重基础上的,而尊重一个人的成长并不是完全的迁就他,任由他发展成什么样,而是在尊重的基础上让孩子自由的成长。就像上面提到的《零零后》里面的一一的妈妈,尽管被老师告知一一性格比较内向,但是一一妈妈没有强迫一一作出改变,她选择尊重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我们不能过度的去改变孩子,不然只会越来越糟。我们在不破坏孩子自由成长的基础上找到正确的方法去慢慢引导孩子,改变孩子一些性格。
给家长的一些建议:
1、认真的聆听孩子的内心,尊重孩子的不同意见和反对意见;
2、多陪伴孩子,与孩子建立亲子关系;
3、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机会;
4、夫妻异地的平时多制造一些与孩子相处的时间;
5、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
6、不要过于强迫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7、批评孩子不要说伤害孩子自尊的话;
8、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25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