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粤港澳高校联盟2019年青年学者论坛开幕式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举办。现场,粤港澳高校研究生教育联盟创盟签约成立。南都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天琴一号”卫星将于今年12月发射;中山大学6800吨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预计明年年底实现首航。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记者获悉,香港理工大学拟在大湾区建分校。
粤港澳高校研究生教育联盟成立
31日,来自港澳、内地和国外院校专家学者约200人出席了大会。期间,由中山大学和广州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共同发起成立的粤港澳高校研究生教育联盟举行了创盟签约仪式。该联盟的创盟单位包括中山大学、广州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及澳门科技大学,秘书处设于中山大学研究生院。
该专业联盟以提升粤港澳三地研究生教育的合作层次和水平为宗旨,致力于汇集粤港澳精英大学在研究生教育领域的资源和力量,以共同提升湾区院校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层次和水平,促进三地在研究生教育领域的交流协作、资源共建共享,更好地支撑湾区创新驱动发展。
本次青年学者论坛共设置6个分论坛,分别为粤港澳海洋与极地科技青年学者论坛、粤港澳旅游研究与人才培养青年学者论坛、粤港澳基于超算先进材料应用研究青年学者论坛、粤港澳新药创制青年学者论坛、粤港澳高校图书馆联盟青年学者论坛以及粤港澳高校研究生教育联盟论坛。分论坛由对应的专业联盟秘书处(即中山大学南海研究院、旅游学院、超算中心、药学院、文献与文化遗产管理部、研究生院)承办。两天会期内,各与会高校学者将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和珠海校区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活动,推进相关学科领域科教合作在大湾区的纵深发展。
中大校长:高校要对大湾区创新发展形成重要支撑
中山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罗俊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今年初,联盟被正式写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作为联盟理事长单位,学校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结合近年来学校的办学实践和联盟的合作成果,他认为,高校要对大湾区创新发展形成重要支撑,其中一条重要路径就是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大力推进高水平科研大项目、大团队和大平台的建设(即“三大”建设)。
因此学校积极倡导联盟成员院校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立多个专业合作联盟,以此汇集多方优质科教研资源,从更高站位、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开展“三大”建设,开创粤港澳科教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
罗俊指出,联盟举办青年学者论坛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要汇集广大教科工作者的智慧力量,共商合作、共谋发展。他希望各个专业联盟在推进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坚持做到内外协同(既要加强联盟内部港澳与广东高校的合作,又要推进联盟与联盟外部一流水平机构的合作)、纵横协同(既要潜心钻研重大学科问题、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勇攀学术高峰,又要积极输出人才、技术、服务支撑国家和社会发展)和近远协同(既要踏踏实实地做好、做实、做细当前的合作,又要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地制定长期的合作计划)。
焦点1:
香港理工大学计划在大湾区建分校
开幕式上,来自粤、港、澳三地院校代表以报告形式分享交流了各校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卫炳江教授作题为《香港高校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科研创新合作》的报告,他以香港理工大学为例,介绍了香港高校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科研创新合作的探索和尝试,并希望未来能发挥好香港高校各大科研平台的桥梁作用,加强与湾区高校和业界的紧密合作,共同提升湾区高校科研技术成熟度与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现场,卫炳江透露,香港理工大学计划在大湾区建立分校。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分校长远规划或将容纳学生规模2.7万到3万人。“会落地,只是时间问题,不是空中楼阁,应该不会很久的。”
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林志军教授结合澳门科技大学的办学定位和特色,阐述了学校如何通过培养爱国爱澳人才和提升创新科技水平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他表示,未来澳门高校将更好地把握国家所需、发挥澳门所长,加强科技创新,为国家及澳门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中山大学孙冬柏常务副校长作题为《协同创新,同频共振——中山大学近年在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科研平台布局建设情况》的报告,他重点介绍了中大的天琴计划、南方海洋实验室、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精准科学医学中心等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近年良好的发展态势,并邀请各校学者一起参与“三大”建设,协同共建湾区一流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共同助力湾区升级发展。
焦点2
“天琴一号”卫星将于今年12月发射
2014年,罗俊团队提出“天琴计划”,次年正式启动。天琴计划是空间引力波探测大科学计划,在10万公里高度的地球轨道上,部署三颗全同绕地卫星组成臂长17万公里的等边三角形编队,建成空间引力波科学探测系统,探测1mHz~1Hz频段的引力波信号。
孙冬柏在报告分享中表示,天琴计划意义非常巨大。这是我国科学家自主提出的原创大科学计划,将为全球科技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科学上,它将为人类打开探测毫赫兹频段引力波信号的窗口,是目前人类研究宇宙等关键科学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在整个计划过程中,实施需要将突破掌握一系列高精尖的测量、控制技术和高精度的核心载荷和装备。他说,天琴计划将为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支撑中大“双一流”建设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天琴计划的系列试验卫星也在逐一开展。“今年12月我们将发射‘天琴一号’,‘天琴一号’将对高精度的测量技术进行技术验证。”此前罗俊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天琴一号”卫星将对高精度空间惯性传感器、无拖曳控制技术、微牛顿量级的推进技术、激光干涉仪等核心技术开展在轨验证。
焦点3
中大科考船预计明年年底试航
10月28日,中山大学6800吨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在上海举行开工仪式。孙冬柏透露,“科考船预计10个月后将下水,明年年底将实现试航”。
据悉,这艘科考船是目前国内设计排水量最大的一艘综合科考实习船,将由中船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设计,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建造。中大科考船总长约114.3米,设计排水量约6800吨,定员100人,续航力15000海里,入级中国船级社(CCS),具备B3冰级加强,是一艘集多学科、多功能、多技术手段为一体,具备全球航行能力且能毗邻极地冰区作业的新一代大型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它的性能卓越,具有全球无限航区航行能力,探测范围从海底到万米高空。”
孙冬柏介绍,海洋科考船建成后,将成为一个海上的移动科研平台,同时也是人才培养基地。“科考船定员100人,每次航行我们都会安排本科生、研究生上船实习”。他还表示,科考船的建设,也将为香港、澳门大学的涉海科研和研究生提供便捷。“科考船未来将是开放共享的,目前在与教育部沟通,未来或将组建高校海洋科考团队”。
采写:南都记者 贺蓓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24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