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问题源于父母的影响。所以,作为父母想要让孩子改变,本身一定要先改变。
你如果不喜欢自己,是不会发现孩子的天赋的;
如果你觉得自己很普通,你就会觉得自己的孩子也很一般;
如果你相信自己很优秀,你的眼光就会从挑剔变成欣赏,你会觉得,“我这么优秀的人,生的孩子能不优秀吗?”
人和外面的关系,取决于他和外面互动的状态、能力、智慧、思想、行为和语言。因为“我是一切的根本。”教育孩子同样是这样。如果你愿意从根源去改变,去承担,完全地负起家庭的责任,你的家庭将会彻底地改变。
(1) 父母的言行会催眠孩子
同样的世界在不同人的眼里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说这个世界太糟糕了;有些人说这个世界还有很多可能性,还有很美好的未来。同样,父母的心态、思维方式不同,看到的孩子也会不同。因此,我们需要认清这一点:你看到的并不是孩子的本质,而是你眼中的孩子。从某种程度上说,你的言行会催眠孩子,甚至会决定孩子的样子。
这里所说的“催眠”并不是缩短入觉的时间,而是催眠通过语言起到暗示的作用。比如,很多中国人都被“送礼就送脑白金”这句广告词催眠过,甚至在“送礼”的时候首先就想到“脑白金”。
很多父母总是用各种各样的标准来限定孩子的思维,这样不行,那样不能。久而久之,在这些标准要求之下的孩子几乎都成长为了一个模样。
(2) 亲子关系比分数更重要
未来的时代是多元化、高速变化的时代,作为父母,可曾想过如果还是按现在的教育方式,20年后孩子长大成人,他能否在那个多元化时代之中立足呢?所以,这个时代,你教育孩子的方法一定要改变。你要培养孩子能够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随时能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你要把这种思维、信念传递给孩子,留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如果你还存在这样的思想:为了孩子的分数和作业,不惜让孩子记恨你、疏远你,认为自己是对孩子负责。
醒醒吧!孩子现在学的知识可能等他长大就用处不大了。这点不用多说,你自己就深有体会吧,以前上学时的数学不好,费了很大工夫高考才考到90分,但是现在用到高深数学知识的机会并不多,只需要简单的运算就可以了。或许有些父母会说:“没办法啊,现在的教育体制是这样,学习成绩不好就没办法考大学。”事实上,并不是说不让孩子学习,而是说父母要改变对待孩子的态度,改变教育孩子的行为方式、改变自己的语言。你要明白,用爱关心孩子,可以使孩子越来越优秀。这才是真正对孩子负责的表现,而不是把分数凌驾于子关系之上。
只关心孩子的分数的家长只不过是建立标准来限制孩子。转变下教育思维,学会将“要你学”变为“我要学”。要知道“我要学”的力量是巨大的。当孩子自己想学习,他就会懂得对自己完全负责,而父母只是扮演一个协助的角色。当孩子需要父母协助的时候,父母再去协助他。比如,他说,“我学习数学有点吃力”,没关系,父母帮他找到最棒的老师就可以了。
(3) 父母进步1%,决定孩子99%的进步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催眠师。要想让孩子改变,父母必须先改变:改变你的教育观念,改变你的行为方式,改变你的语言模式,从观念、情绪、行为、语言等方面彻底影响孩子。父母只要进步1%,就能决定孩子99%的进步。
有些父母说自己很爱孩子,但是他的爱却很狭隘:孩子取得好成绩,为他争光了,他就爱孩子;孩子没有取得好成绩,让他丢脸了他就打骂孩子。这种把自己的要求、标准强加到孩子身上的爱,是一种枷锁,只会限制孩子内在潜能的发挥。
我们在社会交往中总是本着尊重、平等原则来和别人进行沟通交流合作。实际上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是在和孩子交往,只不过是成人和孩子之间的交往。只是,极少部分父母意识到孩子其实也需要这种建立在尊重、平等上的沟通与交流。更多的父母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家长的层面,甚至是教育者的层面,认为孩子“必须听我的”“我都是为你好”,却从未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你需要什么”。
有没这样的一些父母:要求孩子“好好读书”,自己却从不读书,甚至不懂得尊重知识;因为孩子撒谎而严厉地责骂孩子,自己却在孩子面前肆无忌惮地撒谎……孩子是父母的录音机、录像机,你在孩子面前说的话、做出的行动,甚至是表情,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够好,有很多缺点,首先应该从自身寻找原因,做出改变,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你必须这么做”,或者“你应该这么做”。要知道,一千句的要求,也不如一个支持的行动、一句鼓励的话语来的有效。
有些家长会说,你说这些我都知道,我也明白不应该发脾气,不应该打孩子,但是每次明白都是在发完脾气、打完孩子之后。所以,家长即使明白很多道理,也不一定能做到。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你在内心深处还没有真正把“改变”当成一回事。当你真正意识到,只有自己先做出改变,才能从观念、行为、语言上影响孩子做出改变,才能教出你期待中的孩子时,你才会真正做出改变,才会有父母进步1%,孩子就会99%的进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19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