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个月上映的俄罗斯电影《绝杀慕尼黑》,成为了当时的一部话题之作。
在我们平时的观影中,体育运动题材的电影并非很多,其实算是个小众分支。
大部分人对这类电影的印象都是励志、热血、燃。
但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这部《点球成金》,却似乎多走了一步。
因为它在励志中探讨失败,让人怅“燃”若失。
《点球成金》的豆瓣评分为8.2,Rotten Tomatoes 新鲜度为 94%,Metacri
首先,它是一部讲述棒球的电影。
大部分中国观众,平时对棒球的接触相对较少,或许对这项运动感到陌生。
突然不小心知道了几个棒球队的名字,也都是通过MLB(美职棒大联盟)卖的棒球帽上认识的。
比如纽约洋基、波士顿红袜、洛杉矶道奇、旧金山巨人等等。
分别为上述四支球队的帽子
那么当看这部电影时,如果具备一定的棒球相关知识,肯定是会更通畅一些。
但即便对棒球毫不了解(比如我),也完全不会影响观影体验。
其次,它是一部讲述“失败”的电影。
简单来说就是,你以为他们最后肯定会赢,但是却没有。
但这并不影响这部电影的“燃”。
在观影的过程中,体验是很奇妙的。它的高潮段落并不像其他同类型电影一样,设置在影片结尾处的最后那场大赛。而是在此之前。
提前到来的高潮,把影片推向了一种振奋人心的节奏中,散发着浓厚的励志气息。
随后一切又落入寂寥。
然而,所有看过本片的观众都会在思考后才发现,真正的励志,恰恰在于这个结尾。
这都归功于这部电影独特的切入点。
一个独特的切入角度,不仅能消除观众的对棒球的观影隔阂,同时还能另辟蹊径地去讲述一个看似普通而套路化的故事,从而在无形中做到“反类型”。
这个切入点,就是钱。
英文片名为“MONEYBALL”,有翻译称之为“钱与球”
2001年的美国联盟淘汰赛上,冷门小队奥克兰运动家输给了财大气粗的传统强队纽约扬基。
这场失败对于奥克兰运动家来说,似乎已司空见惯。
帽子是绿色的球队,或许运气都不会太好
他们要做的无非是继续训练、继续备战,然后等待2002年新赛季的到来。
然而雪上加霜的是,他们球队里三个最有实力的主力球员,也在赛后陆续被挖走。
主力球员转会至波士顿红袜队
大球队以天价薪酬挖角,而奥克兰运动家队却毫无挽留的资本,因为经济实力悬殊太大。
事实上,奥克兰运动家队的经济实力在整个联盟中基本处于垫底。
2001年的赛季,洋基队的整体预算比他们高出近3倍
布拉德·皮特饰演的球队经理比利·比恩坐不住了,跑去找大老板要钱。
他需要更高的预算来招募新的球员。
大老板则平静而客观地告诉他:不,没有,不存在的。
每个球队都有自己的球探顾问团,来专门负责研究球员。
我们该买谁,我们该卖谁,然后把方案给到球队经理,球队经理再去运作球员的交易、转会等事宜。
而奥克兰运动家队的球探顾问团,也像棒球界的所有球探一样,始终奉行着亘古不变的“行规”。
球员的实力要均衡而全能。
球员的动作要优雅而标准。
球员要尽量长得好看(甚至有一个专门的“养眼测试”)。
球员的私生活要检点、无瑕疵。
甚至于球员找什么样的女朋友都会被纳入考量范畴。
这么去选,肯定自有它的道理,不然也不会形成规则。
在大家的理解中,MLB的意义在于巨额的广告费和门票费。
甚至有人戏称之为“一年一度的啤酒和热狗大卖场”,可见其娱乐性之高。
从取悦观众的角度来讲,按照偶像的标准挑选球员,似乎变得情有可原。
但依然会有些人秉持着严肃的体育精神,去认真钻研棒球这项运动的核心理念。
在他们的眼中,棒球不是一场秀,俱乐部也不是一桩生意,而是纯粹的竞技。
比利·比恩就是这样一个人。
这天,比利去找克利夫兰印第安人队的经理谈判球员交易,他满怀信心能买下一名中意的球员。
结果对方经理,却因为某个小胖子的一句悄悄话,果断拒绝了几乎快要达成共识的购买请求。
拒绝三连:小胖子→主教练→球队经理
气愤的比利觉得此事蹊跷,遂找到那个小胖子,想知道他是何许人也,以及他刚才说了句什么。
这个小胖子叫彼得,只是一名普通的员工。
他是毕业于耶鲁大学的高材生,主修经济学,却在这里做着球员分析的工作,而且是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
比利对此十分诧异。
但在两人随后的交谈中,他发现彼得对球员的眼光、对球队的理念,和对棒球的认知跟自己不谋而合。
早就对棒球界的潜规则心怀不满的比利此时意识到,他必须勇敢地做第一个变革的人。
他希望颠覆世人对棒球的错误认知。
所以比利虽没能拿下中意的球员,但他想方设法拿下了彼得。
他让彼得做自己的助理,采用一套数学建模的方式,来筛选MLB联盟下的所有球员,并用纯数据的方式来进行分析。
不看长相、不看投球姿势、不看私生活,甚至连球员的年龄和身体疾病也不去在意。
他们只在意一点——上垒率。
现在奥克兰运动家队的那些球探们,都还在努力想找到三个球员,来替代被挖走的那三个人。
但比利和彼得却早已超越了这一步。
他们要通过对上垒率的数据分析,筛查到那些被所有人都严重低估的球员,给球队来一场大换血。
以此来打造一支在理论上能够冲击冠军的明星队,同时,他们还能支付得起。
这个方法一经公布,立马引来了所有人的质疑与反对。
媒体都认为比利已经走投无路而开始脑袋发昏了,而比利的老板也深深怀疑他的这种做法是否会将球队彻底葬送。
比利问小胖子彼得,自己是否能信赖他的这套数据分析理论。彼得坚定地给予了肯定的答复。
于是比利顶住压力,向老板做出承诺,他们一定可以让球队起死回生。
然后和固执的球探总顾问撕破了脸,开除了这名和他有着十几年交情的老球探。
在比利和彼得组建的这支理论冠军队中,有投球姿势极其古怪、被大家笑称为“残疾”的投球手;
有“星爵”饰演的因右臂受伤而无法再投球的前投球手,却被招进来负责打一垒;
“星爵”饰演的落魄球员斯科特·哈特伯格
有已经年近40、因年龄太大而被其他球队弃用,但数据却告诉比利他的上垒率依然很高的昨日之星;
也有喜欢去夜店吸里大麻而在全联盟都不受待见的问题少年。
比利统统不在乎。
比利也不去和这些球员搞关系、套近乎。
比利甚至从来不看他的球队比赛,只通过电视或收音机获取最后的比分。
比利只在乎输赢。
他唯一的目标,就是带领奥克兰运动家队拿到冠军,向整个MLB证明:一支又穷又没名气的小球队,也可以打好棒球。
因为竞技的内核,与钱无关。
2002年的新赛季到来了。
所有人都等着看好戏。确切地说,等着看奥克兰运动家队输个底朝天。
不出所料,他们连输了14场。
失落的球迷举着“我们依旧以你们为荣”的标语
此时电影时长过半,充斥着丧的氛围。
似乎loser注定是loser,穷球队注定永无翻身之日。
但其实比利和彼得非常清楚为什么他们的这套算法会“不灵”。
因为球队的主教练阿尔特,从不重用比利选出来的那些球员,永远让他们坐候补的冷板凳。
阿尔特和其他所有人的想法一致:不能指望那帮“老弱病残”去创造奇迹。
媒体甚至在电视上说,阿尔特的这种做法,才是在给奥克兰运动家队保留最后一丝尊严。
盛怒的比利当着阿尔特的面,开除了所有他的御用球员。
于是,在之后的比赛中,阿尔特不得不采用那些他一直看不上的球员。而阿尔特本人也打算在任教合同到期后就另谋高就。
奇迹这时候发生了。
奥克兰运动家队开始胜利。
由于其古怪而刁钻的投球姿势,那名被称为“残疾”的球员每次上场都会大放异彩
一场,两场,三场,五场,十场。
一直连赢19场。
19场,是美国联盟的最高纪录,在此之前一直由纽约洋基队保持着。
群情激昂,媒体也为之倒戈。开始认为奥克兰运动家队将会是今年的夺冠黑马。
然后到了第20场比赛,打的异常艰难。
奥克兰运动家队vs.堪萨斯皇家队。第四轮打到11 : 11。
在结束前的最后一刻,替补上场的哈特伯格顶住巨大压力,击出了一记漂亮的本垒打。
他们赢了。
奥克兰运动家队打破了美联自成立103年以来的最高连胜纪录。
“星爵”一发入魂
燃,非常的燃。因为这也是绝杀。
演员的表演、导演的处理方法、剪辑、音乐,一切都很到位。
屏幕前的观众会和当年在赛场上的观众一样,屏住呼吸。
如果这部电影想要讲述的就是这支球队如何度过困难、战胜对手、打破记录的话,那么它应该在这一刻结束。
然后把片名改为《绝杀奥克兰》。
但却并没有。
比利并不是很在乎他们创下的记录。因为在他眼中,即便是亚军也很快就会被遗忘,人们永远只记得冠军是谁。
奥克兰运动家队以西部赛区第一名的身份,进入到了季后淘汰赛,开始争夺2002年的MLB冠军。
但他们第一场就输了,直接淘汰出局。
心灰意冷的比利认为,他的努力全都白费了。
没有冠军,就意味着他没能改变那些不合理的潜规则,意味着他无法消除人们对棒球这项运动的误解。
可这却是他为之奋斗的最高目标。
媒体在电视转播中对奥克兰运动家队和比利如此评价
彼得试图用一件趣事来开导他:
曾经有个球员,身材很胖,因此很惧怕跑垒。
在一场比赛中,当他把球击出后,他开始拼命跑向二垒,但却摔倒在地。随后他听见周围传来笑声,他知道自己又出了丑。
可他不知道的是,大家之所以笑他,不是因为他摔倒,而是因为他根本就不需要跑。
他打出了一记本垒打。他只是没意识到。
同样,比利也没意识到,他和彼得的那套数学建模法,已经深深震撼到了波士顿红袜队的老板亨利。
亨利向他伸出橄榄枝,开了一个史上最高的球队经理薪酬,聘请他去管理波士顿红袜队。
这是个天大的诱惑。波士顿红袜能让他成为名望之人,而这笔钱则能让他摆脱中年危机的困扰。
在这部电影中,比利的中年危机、他和女儿的感情、以及他青年时的经历,是另外几条暗线。
青年时的比利,曾是一个被球探过分高估以至于捧杀的平庸球员
虽然在这里我们没有篇幅去展开探讨,但正是由于这几条线的存在,才使得每一个人物都更加立体、情感更加丰满、动机也更加合理。
这是优秀的编剧及导演的共同功劳。
本片提名了第84届奥斯卡多个重要奖项,包括最佳改编剧本
比利拒绝了亨利的高薪邀请。
两年后,波士顿红袜队采用比利的数学建模法,成功用一支所向披靡的队伍拿到了MLB冠军。
而比利则依旧在奥克兰运动家队担任经理,直到现在。
前文曾提到过,影片结尾才是真正的励志之处,却又是“反类型”的。
当所有同类型电影都在传达只要努力就能创造奇迹的主题时,这部电影却告诉我们:无论结果如何,人都要有做出改变的勇气。
当你相信一件事时,你就要拿出勇气去付诸实践。
而当你认为自己没能取得内心所期望的那份成功时,你或许已经打出了一记本垒打,只是自己还没发现罢了。
【END】
感谢大家的捧场,欢迎在评论区进行讨论。
也欢迎关注、转发、点赞。我们下期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15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