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妈咪是大王原创,欢迎读者朋友们转发分享
对于妈妈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孩子。妈妈们怀胎十月生下宝宝,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妈妈们的心。"唠叨"是每一个家庭最常见的现象。
从小到大,爸爸妈妈们的唠叨无处不在,天冷时唠叨孩子们多穿衣服;天热时唠叨孩子们注意避暑;在家时唠叨孩子们多运动别总看手机;出门时唠叨孩子们别闲逛要注意安全……
唠叨本身是爸爸妈妈们表达关心的一种方式,但是孩子们都不喜欢这样的方式。在教育孩子们的问题上,如果爸爸妈妈们过于唠叨,那么往往会适得其反。
爸爸妈妈们虽然"爱之深责之切",但是过分的唠叨却是一种畸形的爱。很多的爸爸妈妈们为了自己的孩子,心甘情愿为孩子们吃苦受累。于是唠叨就成为了常用的教育方式,而唠叨却只是费力不讨好的教育方法。
孩子们在小的时候由于认知不足,很难理解爸爸妈妈们的关心。因此,爸爸妈妈们与其不停地唠叨,还不如用实际行动来说明和教育孩子,这样才能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爸爸妈妈们的关爱以及期待。
有一种担心,叫做妈妈的"妈妈的不放心"
"老来得子"这个事情如果放在过去,是会被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逐渐开放,"老来得子"这样的事情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小编曾经就听过一个类似的事情,事情的主角是木木。木木今年已经40多岁了,可是这却是木木当妈妈的第八年。前些年,木木一直忙于工作,所以要孩子的事情拖了又拖。
直到八年前,木木一家的生活总算走上了正轨,工作也逐渐稳定,所以木木家打算要个孩子。木木经常会开玩笑说到,自己这也算是"老来得子"了!
正是因为木木的孩子来之不易,所以木木对孩子的关爱可谓是有增无减。木木总是担心孩子会出现什么意外,所以每一件事情木木都唠叨个没完,生怕孩子受到一点点伤害。
每当木木唠叨孩子的时候,孩子都会表现得十分抗拒。渐渐地,木木发现孩子每一天回家都特别的晚,明明孩子放学的时间很早,但是却迟迟看不见孩子回家。
无奈之下,木木只好与孩子的老师取得联系,但是老师却表示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在木木的一再要求下,老师决定与孩子进行一次谈话。
那天放学后老师特意留下了木木的孩子,并且问道:"为什么放学总是很晚才回家呀?"木木的孩子长叹了一口气说到:"老师你不懂,有一种担心叫"我妈的担心",我是真的受不了!"得知原因的木木也表示十分无奈,一时不知道该怎样教育孩子……
家长唠叨个不停,只会引起反效果!
1.孩子变得叛逆
当爸爸妈妈们唠叨的时候,孩子们态度往往是勉强屈从。但是更多的是阳奉阴违、听而不闻,或者干脆故意逆着爸爸妈妈们的要求做事情。为何孩子们对爸爸妈妈们的唠叨如此反抗?
主要原因是可能是爸爸妈妈们的唠叨打击了孩子们的自尊和自信心,同时也使孩子们变得十分心烦。
其实唠叨常常是爸爸妈妈们表达担心、提醒、数落和批评的一种方式,但是爸爸妈妈们往往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这时孩子们感受到的就是爸爸妈妈们对自己的不信任和不满意,这就会让成长中的孩子们感到十分反感。
爸爸妈妈们因为一件事情不停的唠唠叨叨,并且带有强制的语气。在孩子们看来确实是一种"噪音",很有可能使孩子们变得叛逆。
2.孩子与家长产生距离
爸爸妈妈们的唠叨,会使爸爸妈妈们与孩子们之间的沟通出现断裂,进而孩子们会与爸爸妈妈们产生距离。每当爸爸妈妈唠叨的时候,不仅仅会伤害亲子关系,同时也会使爸爸妈妈们的焦虑和压力延伸到孩子们身上。
如果爸爸妈妈们一直通过"唠叨"的方式管教孩子,那么只会使亲子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长此以往,本来是一个可以给人温暖的家,在孩子们的眼里反而成了"战争的中心"。长时间的唠叨会使孩子们拒绝和爸爸妈妈们沟通,进而与爸爸妈妈们产生距离。
3.孩子压根不往心里去
如果爸爸妈妈们总是唠叨,那么孩子们很容易就获得了应付唠叨的"免疫力"。如果把唠叨挂在嘴边,孩子们听到的都是重复的话语,就会对唠叨产生免疫力,听到了就像没听到。
同理,如果孩子们反复听到爸爸妈妈们说的同样的话,那么孩子们的内心就会产生抗拒。当爸爸妈妈们唠叨孩子们的时候,孩子们就会想方设法的躲避。尽可能想着与当前唠叨毫不相干的事情,从而忽视掉爸爸妈妈们的声音。
所以这也就是很多的爸爸妈妈们说自己教育孩子的时候,孩子们压根不往心里去的原因。
停止你的唠叨,要学会做正确的引导!
1.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我们常常说要让孩子们体验到成功,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中成长,那么失败是否还被需要呢?孩子是否需要经历失败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爸爸妈妈们再多的唠叨也不及孩子们自己的亲身经历。
爸爸妈妈们要记住有时候过分的给予孩子们,反而会伤害了他们,会让孩子们产生逆反心理。所以爸爸妈妈们不如让孩子们多受点挫折、多经点风雨,这样反而会更让孩子们体会到事情的真谛。
2.问题要说到位
爸爸妈妈们要知道孩子们注意力往往只有几分钟的时间,孩子们很难长时间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如果爸爸妈妈们在和孩子们沟通的时候,不能表达出明确的意思,只知道一味的说教孩子们。
那么孩子们就会感到非常的疲倦。等到爸爸妈妈们要说重点的时候,孩子们已经不想听了。如果爸爸妈妈们一直是这种教育方式,长此以往,就会让孩子们感觉厌烦,自然也不会听爸爸妈妈们在说什么。
所以,如果爸爸妈妈们想要教育孩子们,那么爸爸妈妈们就要把问题说到点子上。
3.间接的暗示
当孩子们做错事情的时候,很多爸爸妈妈们首选的方法就是去直接批评教育孩子们,对孩子们不停的唠叨。其实,这种方法并不能够使孩子们改正他们的错误,反而会使孩子们产生厌恶的心理。
所以爸爸妈妈们不妨改变教育孩子们的方式,可以将唠叨变成间接的暗示。比如,当孩子们做错事情的时候,爸爸妈妈们不要直接指出孩子们的错误,而是通过给孩子们讲一个故事的方式来使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这样孩子们就会在听故事的过程当中慢慢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既有了面子,又理解了道理,他们会更容易接受并且积极的改正。
4.换位思考
当爸爸妈妈们做错了事情的时候,爸爸妈妈们也不希望别人对自己过度的唠叨,孩子们也是如此。所以爸爸妈妈们要懂得换位思考。
"不以爸爸妈妈们之心,度孩子们之腹"是爸爸妈妈们要牢记的话。爸爸妈妈们要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孩子们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不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们身上。
这样,孩子们就会更容易接受爸爸妈妈们的建议,沟通起来也会更加容易。当爸爸妈妈们平等的和孩子们进行沟通和对话的时候,孩子们就会少一些厌烦,孩子们也自然会更加喜欢爸爸妈妈们,同时爸爸妈妈们和孩子们之前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近。
5.做到赏与罚并行
爸爸妈妈们要明白教育孩子们就要做到赏罚分明,孩子们做得好要给予奖励,但是孩子们做错事情时也要有惩罚。教育孩子们的方法不仅仅只有唠叨这一种,赏罚并重,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举一个例子,如果孩子们的学习不好,爸爸妈妈们不要总是唠叨孩子们。让孩子们多学一点习,多做点作业。而是要采取一些奖励或者惩罚的政策。
如果孩子们完成作业的质量好,那么爸爸妈妈们就可以奖励孩子们。反之,爸爸妈妈们就可以惩罚孩子们。这种教育方式会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也更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
每位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功,所以他们往往会用唠叨的方式来督促孩子们。但是这种方式往往会使孩子们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
所以,当爸爸妈妈们在教育孩子们的时候,也要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爸爸妈妈们可以用孩子们可以接受的方式来帮助孩子们成长,和孩子们共同进步。
我是作者妈咪是大王,也是一位3岁宝宝的妈妈,我将持续和大家分享更多优质的育儿母婴知识和经验,如果各位读者朋友们喜欢我发布的内容,欢迎点赞、评论、转发和分享,希望我们在育儿的道路上,能够共同成长,携手前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05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