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中国古人过冬的真实生活与风雅趣事

中国古人过冬的真实生活与风雅趣事

快到十一月,气温已经下降,冬天快要来了。

来自西伯利亚的北风顿起,一时间天寒地冻,霜雪漫天。若要问,冬天在哪里,冬天就适合待在被窝里。对于怕冷的人来说,冬天真是很难熬啊。这个时候,东北的地龙火炕,黄土高原的窑洞,你值得拥有。

古代壁炉

每年冬天,大多数人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北方小伙伴有暖气加持,广大南方地区还未实现全面供暖,不过幸好有空调,但也有可能“冻成狗”。如果待在最北边,轻则老寒腿,重则皮肤冻伤。那么,中国古人没有空调也没有暖宝宝,是如何御寒呢?

冬天有冬天的秘密,古人有古人的智慧。在很久之前的原始社会,人们捡木柴树叶烧火,在山洞里抱团取暖。到了商周时代,火盆、火炉取暖在贵族中就很普遍了。皇家更要注重享受,宫殿里设置有“火墙”,将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墙下挖有火道,生火发热。

模拟温室

对于不差钱的贵族来说,“古者衣裘以毛为表”,绝对的真皮大衣。汉代有本书叫《西京杂记》,这样记载长安宫廷的温室取暖情况,非常生动:

温室殿以花椒和泥涂壁,壁面披挂锦绣,以香桂为主,设火齐云母屏风,有鸿羽帐,地上铺着西域毛毯。

真是哭嘤嘤,古人的温室比空调房还暖和,可谓相当有品位、高端奢华啊!两汉之际,棉花引进中原地区,取暖材质更加多元。其实,皇宫里还有一个专门供应木炭的机构,叫做惜薪司,专门负责供暖。古人冬季衣服的种类也很多,从麻衣、丝衣、棉衣到羊羔皮、狐裘和貂皮,都是活生生的“羽绒服”和“冲锋衣”。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就是这么有范儿。

火盆

唐代文人士大夫的冬天生活,绝对是低调有内涵。白居易在《问刘十九》一诗中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冬天的黄昏,叫上三五好友,围着小火炉,炭火取暖,谈谈人生与理想,写字画画,喝着小酒,美滋滋的体验,令人羡慕。平常老百姓烤火盆或火炉,一家人和和美美,也别有情趣。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驾诣郊坛行礼》中写道:“南壝门外,去坛百馀步,有燎炉高丈许,诸物上台,一人点唱,入炉焚之”,可见城市的供暖已到一定的水平。宋代诗人张元干《留寄黄檗山妙湛禅师》诗曰:“他年芋火谈空夜,雪屋松窗约过冬”,颇见闲适之情愫。

热乎的小吃

到了明清时代,煤炭、木炭和温室技术的发展,上层人士取暖条件更加便捷。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说到这里,其实对于大部分古代普通老百姓来说,多穿衣服、运动取暖和宅居在家,多喝热水与多吃热饭,才是度过寒冬的主要方式。农村不怕冷的孩子们,堆雪人、河边玩耍,别有一番滋味。这也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

最近有一句话很有趣:科学证明,寒冷可以使人变得年轻。张大爷今年七十多了,出了趟门冻得和孙子一样。相比于古人的真实冬季生活,无聊乏味,生活在暖气和空调下面的小盆友们,刷着手机,是不是觉得现在很幸福呢?!

芙蓉帐里

最近改变风格,创作一批诙谐生动的科普文,大家所关注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87692.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