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满庭芳-白马尖

满庭芳-白马尖

白马尖雄,大别山顶,一峰独秀凌空。

群峦俯首,云海卷千重。

交响溪流琴奏,生岩缝、劲挺奇松。

扑食虎,蛤蟆叠卧,石怪耸峥嵘。

听林涛阵阵,观飞翔鸟,赏杜鹃红。

忆东汉,佛经驮载传融。

签掣赐名史颂,高僧至、膜拜虔恭。

今游览,情操陶冶,喜志又添胸。

注:白马尖海拔1777(国家地理海拔高度)米,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太阳乡金竹坪村和安庆市岳西县的交界处,系大别山主峰,为国家地质公园。白马尖形似天马飞腾,一峰独秀,群山俯首。山上清泉激流,交响成韵;古木参天,婆娑多姿,原始生态保存完好。信步山间,看潺潺溪水,听清脆鸟鸣,嗅扑鼻花香,闻阵阵松涛,令人心旷神怡,大有返朴归真之感。天高云淡之际,登顶远眺,极目四周,一览众山小。白马尖山中林深谷幽,古木参天,婆娑多姿,清溪激湍,交响成韵。怪石形状各异,惟妙惟肖:虎头岩形似饿虎扑食,飞来石拔地而起,蛤蟆石岿然不动,拱状石似动非动……原始森林中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金钱松、青钱松、红豆杉、香榧、都枝杜鹃、天女花、黄山松,金钱豹、果子狸、豪猪、白冠长尾雉、甲板龟、娃娃鱼等应有皆有。特别是东北坡的千年都枝杜鹃园,生长着上千棵姿态各异的都枝杜鹃,春暖花开,漫山遍野洋溢着华贵之气,其赏心悦目之程度,举世罕见。大别山主峰所以称作白马尖据说和佛教有关,佛教传入中国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汉明帝刘庄为铭记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到中国传播佛教,在洛阳兴建了白马寺,也称为佛教中国第一古刹,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 通常寺庙的选址不是在山上就是在海边,以表达僧人远离尘世、养心修行的精神追求,因内陆人口远多于海边,所以依山而建的寺庙要远远多于临海而建的,久而久之人们也习惯地认为寺庙是应该建在山上的,从而也有了所谓“山无寺则无名,寺无山则不灵”之说。由于白马寺所建的地方是由汉明帝所定,且是中华第一佛寺,并未遵循依山而建的常规,因此白马寺建成后印度高僧只好设想在中华大地的南方找一座山,作为理想中和白马寺相依而建的山,虽山寺分处二地,但由于佛法无边,只要取同名虽遥相顾盼但实为依山而建,这样更有利于在中华大地上弘扬佛法。印度高僧认为,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长江,因此如果白马寺建在黄河流域,白马山理应在长江流域,于是印度高僧以金瓶掣签方式甑选与白马寺同名的山,掣签的结果是此山就应该位于白马寺东南方、山呈东南往西北走势对着白马寺方向,按此选山的标准,唯有长江淮河分水岭的大别山符合,于是命名大别山主峰为白马尖,其所以称为尖而不是山,一者是因为大别山已经为山,而它的最高峰再称为山有大小高低不合理之不顺,如称作峰则因山峰之称呼太多未免俗套而于白马寺不配,此外为了表达佛教对造物上苍造物的膜拜,用尖则更为贴切,因此就取名为白马尖,从此以后就有了“北有白马寺,南有白马尖”一说。相传到了唐朝时有高僧为了在大别山进一步弘扬佛法,就选中了和白马尖仅800米直线距离的多云尖建寺庙,并取命名为多云寺,后因山高路险,香客难以抵达,僧人难以生活,多云寺逐步衰落。现在多云尖上仍有多云寺遗迹遗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82150.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