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又打人了?跟你说过多少遍了?总是不听?”我刚走到小区单元门口,就听到邻居昊昊妈在训斥孩子。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放学后,几个学龄前小朋友在单元门口的小坑里玩水,玩水就得需要瓶子装水。孩子们纷纷从地下室里找来了瓶子等工具,唯独昊昊找了一圈没有找到。于是,他想抢康俊的瓶子。
康俊死活不想给,昊昊就打了他的头一下,还推了一把。吓得康俊“哇哇”大哭。看到孩子哭了,大人第一反应就是过来处理问题。所以,我一到门口就听到了昊昊妈在训斥。
这不是昊昊第一次动手了,为什么反复跟孩子说“打人不对”,就是不管用呢?昊昊妈很苦恼。其实我跟她一样有着相同的苦恼。
我家老二3岁了,每次出去玩碰到比她小的孩子,不想跟人家玩的时候啥也不说就打上一巴掌,吓得看孩子的奶奶们都躲着她。
针对这个打人问题,我跟她呆在一起的时候也用过各种方式教育:
- “不要打小朋友,打人不对,你看小朋友多疼啊。”——唠叨型
- “怎么回事?又打人了?说多少遍也不听,你是不是个好宝宝?好宝宝是不能打人的。”——吼叫型
- “你要是再打的话,今晚上就不能看《小猪佩奇》了。”——惩罚型
- “你再这样做我让小朋友打回来,看看你疼不疼?”——以牙还牙型
我发现不管用哪种方式,收效甚微,她还是忍不住动手。后来,我在看一些教育类书籍的时候,发现了问题无法解决的关键所在。不了解孩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怎么能够解决问题呢?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一、什么是攻击性
攻击性指的是能够损伤或毁坏物品,或者对他人造成了身体、情绪上的伤害。既可以是语言方面的攻击,也可能是动作方面的。比如拍、抓、掐、踢、咬人、威胁、羞辱、贬损、制造谣言、攻击、辱骂和毁坏都属于攻击性行为。
大量的儿童心理研究表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和儿童间的各种冲突,早在两岁之前就已经出现,并且在整个0到6岁的期间迅速增加。4到5岁的学龄前儿童是攻击性行为的高发年龄。但是在此之后会逐渐减少。
攻击性行为的种类
1、工具性攻击:
有些时候,当孩子特别想得到一个想要的东西,或者捍卫某个属于自己的东西时,他们会在无意中用言语或肢体对他人造成伤害。
这种情况在我们家很常见,老大和老二经常会因为抢一个物品,甚至是抢妈妈而“大打出手”,通常是老二先出手,老大过来告状。其实,老二都是无意识举动,3岁的年龄还不怎么会流畅表达所有想法。
互相攻击是他们玩耍时的意外结果,并不是根本意图。非预先设计或非故意伤害,是区别工具性攻击和故意试图伤害别人自尊的两个重要因素。大部分是因为抢物品、地盘或权利而引起的。
(1)因物品引起的工具性攻击
这种情况最常见,比如在一个游乐场里,两个孩子都看中了一个秋千,并且都想自己玩,于是两个孩子就会因为秋千而发生争吵。
(2)因地盘引起的工具性攻击
如果一个孩子在积木区玩的很投入,其他孩子想参与进来,就有可能引起这个孩子的不满,结果就会因为到底是谁的地盘而发生争执,并很快动手。虽然动手的初衷只是获得地盘,也有可能因为这个攻击性行为而受伤。
(3)因权利引起的工具性攻击
我们家住5楼,每次回家都是老大爬楼快一些,老二在后面跟不上。她看着哥哥快到家了急得不行,嘴里一个劲喊着:“我第一,我第一。”老大也不示弱:“我才是第一呢。”老二到家就会很不开心,有时候动手打哥哥。这种情况下,孩子们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谁有权利成为第一,攻击性行为只是达到这一个目的的意外结果。
2、敌意攻击:
有这种行为的孩子是故意要给他人造成痛苦。他们的伤害性行为或言语是有意的攻击,目的是报复自己曾受到侮辱,或者迫使受害者按他们的意愿做事。主要有两种表现:
(1)身体攻击:通过肢体攻击或者这样的威胁对他人造成伤害。
(2)关系攻击:通过散布谣言、制造谣言或者营造其他形式的社会舆论,对他人的社会地位或自尊构成严重破坏。
不管哪一种情况,敌意攻击的故意性质是它与工具性攻击的最大区别。
班里的两个孩子最近因为打架被学校通报。起因是,学生A晚上睡不着觉,弄的床咯吱咯吱响,吵醒了学生B。学生B提醒他别乱动了,好好睡觉。学生A心生不满,骂了他几句。学生B把这件事情记在心里。后来在跑操的时候故意绊了学生A一脚。回到教室后两个人就打起来了。
学生B一开始并不是故意的行为,被学生A理解为蓄意为之。因此,他决定晚些时候进行报复,符合敌意攻击的特点。这种行为在学龄后孩子中比较常见。换句话说,孩子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攻击性行为。
二、不同年龄段孩子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及原因
1、最早期的攻击性行为
年幼的孩子更容易为达到目的而使用身体力量,年龄大一些孩子会更多地依靠语言技能。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语言技能还不成熟,而且只知道很少一点获取的方法。如果这点方法行不通,他们就会靠肢体动作来获得自己想要的。
2、4-6岁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年龄稍大一点的学龄前孩子和一年级小学生已经能够控制自己的冲动了,并且可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并且,他们经常会听到关于轮流和分享的“规则”。同时,对于怎样和平有效地解决争端也有了一些经验。因此,身体攻击开始减少,争执也少了。
但是,冲突仍然不会消失。因为物品、权利和特权而引发的争抢仍然会继续,只不过形式从打或推改为语言上的坚持和嘲弄、打小报告和骂人。
还可能通过友谊的威胁将对方排斥在朋友圈之外。比如他们会说:“你不在是我朋友了”、“如果你…...你就不能玩......”。
3、小学阶段的攻击性行为
等孩子上了小学之后,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能够和平协商解决一些问题,不会像以前那样用武力解决。
需要注意的是,认知和语言的提高也让孩子的敌意攻击增加了。由于认知的发展,孩子会觉察到他人的不良企图,比如,他们会认为“他是故意绊倒我的,他在故意嘲笑我。”
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变得更加具有攻击性。因为他们能够准确预知别人会怎么做,加上记忆能力的发展,会对曾经受过的伤害记得非常清楚。在他们看来,社会关系是互惠的,你对我好,我才能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就得报复你。
有些时候,为了“面子”,一点小分歧和误解都可能通过侮辱、折磨和排斥的方式迅速成为带有敌意的攻击行为,最终会一直报复到扯平为止。
三、孩子为什么会有攻击性行为呢?
1、 生理因素
不要小看生理因素,一些研究表明,一个人身上的攻击冲动源自其基因遗传的比例可以高达50%。有些孩子生来就比别人有更强烈的情绪,对事情的反应很强烈,一旦出现激烈的情绪就很难消除。在这种紧张的情绪之下,很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还有一些孩子在气质方面具有易怒、不专心或者很难适应情况的改变。因此,比起气质温和的孩子,他们更具有攻击性。性格鲁莽的孩子更喜欢通过身体动作,包括触摸、打人和抓抢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生理学家提出,神经系统对小朋友的攻击性行为有影响。小朋友的小脑成熟是比较晚的,传递快感的神经通路发育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感受、体验愉快快感与安全感的神经通路发育是受阻的。
2、 强化和亲身经历
如果孩子在跟别人打架的过程中胜利了,他就会认为这种方式可以解决问题,是一种有效的办法,包括受害者也这样认为。同时,攻击者就会有一种权力感,并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攻击性行为。有可能,产生了喜欢打人的名声,这也会让他沾沾自喜,把攻击性行为当成有价值的事情。
3、 模仿和观察
引发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观察他人。模仿的对象可以是家庭、学校或社区里的成人以及自媒体。
记得之前有新闻报道一个事实:一个10岁的姐姐和5岁的妹妹在院子里玩,姐姐突然间就翻出了一把电锯,学着光头强的样子在妹妹脸上锯了过去,结果,妹妹的鼻子被电锯锯伤,治疗后仍然留下很深的伤疤。
其实,家庭成员是孩子最主要的模仿对象。父母关系不好、争吵或者用暴力解决问题,孩子会潜移默化中学会。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会误认为这是行为准则。因此,跟别的孩子相处时会通过攻击性行为解决问题。一旦这种行为有效就会被强化,孩子会继续延续这种行为。
4、缺少知识和技能
很多时候,孩子是不得不采取攻击性行为,因为他们不清楚自己的想法被否定时应该怎样做。在他们尝试过所有的方法后,仍然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或无法捍卫自己的权利。只好凭借身体的力量了。
我家老二就是因为缺乏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反复动手打人。在她的认知里,我不喜欢你,你就得离我远远的。最直接的办法是用身体把对方推开。她发现很管用,动过手的小朋友都离她远远的了。
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了,就需要“对症下药”。做到既不能误解孩子,也不能误导孩子。
四、家长如何做才能减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1、 坚决制止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充当孩子的“理性脑”
当发现孩子是因为不会表达、没有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而动手打人时,一定要态度坚决的先制止。然后,带着孩子换一个地方,让他情绪先平静下来。此时,父母需要充当孩子的“理性脑”,帮助他分析这样做是否恰当,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问题。我对老二的打人问题就是这样解决的。
首先肯定她生气的情绪:我会问她:“你刚才很生气,特别想过去玩摇摇车。但是那个小妹妹却不下来。”她一听妈妈很理解她,接着就能够缓和愤怒的情绪。
其次开启“理性脑”:我会说:“你想玩摇摇车,其实可以跟小弟弟商量能不能先玩,或者等几分钟也可以啊,轮流玩。”只要孩子开始动脑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不会再被情绪牵着鼻子走了。
最后提醒孩子道歉: 可以跟孩子说:“你看,刚才打了小弟弟,他很伤心,可以让他高兴一点吗?”“去跟小弟弟说对不起,然后轮流做摇摇车,好吗?”
学会说对不起不光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教会孩子游戏和交友规则,建立“合作”和“轮流”的概念
大部分攻击性行为都是在游戏产生,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认知受到限制,不懂得游戏规则,只能靠用肢体表达想要玩耍的愿望,家长不如提前教会孩子游戏规则和建立概念,从而避免冲突的发生。
训练“合作”概念:
即使只有你跟孩子在家,也可以玩合作游戏或者是在游戏中加入合作的因素。比如孩子想要帮你一起叠衣服时,妈妈可以说“一起叠衣服又快又好玩”等鼓励合作的话。哪怕孩子做不好,也要鼓励她参与进来一起做。
“妈妈需要你的帮忙,帮我把拖把拿过来,我要拖地了。”
“你能帮我把白袜子从衣服堆里找出来配对吗?”
“你需要妈妈帮忙吗?下次可以说‘请妈妈帮忙’,这样妈妈就会来帮助你了。”
“宝贝,谢谢你的帮忙,一起合作真是容易多了。”
训练“轮流”概念
“换你了”“换我了”这些话语都是初级阶段轮流的概念性用语。即使只是模仿把积木放到收纳篮里的动作,都可以借助一前一后的时间差,加上“轮流”的概念。等孩子再大一点之后,家人可以轮流讲故事或者玩游戏,帮助孩子建立这个概念。
3、 及时鼓励孩子用非攻击性行为解决问题所付出的努力
在教育心理学中有一个“罗森塔尔效应”,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做了一个实验,他们随机挑选了几个小学生做智力实验,并跟所有的孩子说:“你们以后肯定是天才。”8个月之后,再对这些孩子进行智力测验,发现他们的成绩比之前进步很大。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教育孩子,鼓励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举个例子来说,当孩子能够主动跟楼上的邻居打招呼时,邻居很高兴,跟孩子说:“真棒,阿姨奖励你一颗糖。”这个鼓励对孩子来说就是正向引导,孩子以后保证见到熟悉的人就会问好。
当孩子学会用非攻击性行为解决问题时,不妨跟他说:“你今天没有跟以前一样,抢不到玩具就推小朋友,而是先让别的小朋友玩,妈妈为你的改变感到骄傲。”
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也曾经说过:“孩子们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没法生存。”
4、排查生活中有没有“暴力”因子干扰孩子的认知
前面我们在分析原因的时候,说到有些攻击性行为是后天习得的。这就提醒我们平时一定不能让孩子接触到暴力性的电视、电影和家庭氛围。平时给孩子看的视频,一定先经过父母的严格审查,多收集一些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节目。比如纪录片、英文动画片、益智类小节目。
如果夫妻两个人关系不是很好,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这势必会让孩子形成暴力解决问题的思维。因此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千万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要用“理性脑”战胜“情感脑”,给孩子起到一个榜样示范的作用。
教育部长陈宝生在今年两会的部长通道上也提到:“科学的教育观,是要对孩子有一个合理的预期。也就是说,要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做到;要孩子不做的,家长首先不做;家长做不到的,绝不强迫孩子做;孩子想做的,家长理性地引导孩子。”
不能因为父母的言行,让教育的力度大打折扣。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04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