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卖不动手机的苹果,它的服务依然是国产手机们的爸爸

卖不动手机的苹果,它的服务依然是国产手机们的爸爸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以iPhone为代表苹果的硬件数码产品都是整个行业与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风向标。

从金属玻璃机身、指纹识别、更大的手机屏幕到更多的摄像头,iPhone4到iPhoneX的每一次迭代,每一个崭新功能的出现,都能成为国内诸多手机厂商有意无意效仿的对象。

然而这种风潮在iPhoneX的刘海屏这一代似乎画上了句号,硬件和手机功能的革命性创新没能维持下去,除去AirPods的走红,这两年苹果硬件设备最大的卖点只有A系列处理器的固定升级与可穿戴设备业务的逆势增长。

与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产手机厂商们“解除封印”般的疯狂发展和扩张。

在手机屏幕领域,华为、OPPO、VIVO、一加等厂商都已经推出了自己的“真·全面屏”手机,在充电速度、通讯信号和拍照体验等等消费者关心的领域,苹果也在与国产手机的较量中落入了下风。

硬件领域的失利,都已如实反映在了苹果震荡的股价和季度财报之中。伴随着iPhoneXR等产品的降价,向市场妥协后的苹果,在华发展的策略发生了不露声色的巨大转变。

01 苹果的激进与谨慎

胎死腹中的Airpower(无线充电器)与Airport(路由器)很好地证明了苹果对于新产品的细微谨慎和严苛要求

10亿用户是苹果最引以为傲的成绩与资本,也是一把高悬在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因为一旦出现像三星S7上市后电池爆炸这样由于硬件设计缺陷引发的严重事故,对于公司股价和品牌都是毁灭性的打击。


面对用户群体的飞速增长,苹果必须在激进的创新和谨慎的发展中做出选择与平衡,这个原因使得许多人认为苹果越来越没有创新力,被嘲笑已久的5W祖传充电、3000毫安尿崩续航到了今年的iPhone11才进行升级。

国内手机厂商的产品策略则要奔放得多,为了追求更高的屏占比,各家厂商拿出了潜望式、滑轨式、折叠式、屏下式等各种令人眼前一亮的设计方案。

这些国产品牌手机令人惊艳的屏幕在自己发布会上被点亮的瞬间,一如当年乔布斯在一篇惊叹声中的掏出了改变世界的iPhone4。

只是谁也不知道哪一款能成为iPhone4一样的革命性产品,因此只能对每一款产品都充满信心。

02 卖硬件不如卖服务

对比微软,我们能很好的发现两个万亿科技公司的发展有何区别。

在《中国只有华为一家科技公司》这篇文章中,说到了软件的零边际成本是科技公司的重要特征,也是WeWork估值一跌再跌的原因。

靠开发编程软件起家的微软和苹果发展过程刚好相反,软件的零边际成本使得微软根本无需担心产品的各种问题,我们也早就已经对系统的各种BUG和更新习以为常。

Windows在操作系统市场里绝对统治力让微软面对消费者时可以足够强势,用户所有的工作软件基本都依附于它所掌握的生态,只要微软愿意一直维护和更新,用户就持续使用下去。

不过硬件领域的微软就远远落后于苹果了,除了XBOX游戏主机(靠独占游戏在拉销量,本质依然是靠软件),微软在硬件领域的作品实在不敢让人恭维:主力产品Surface代代都有各种问题,毫无X数的售价和性价比难以让人有兴趣,键鼠和VR的销量更是惨不忍睹。

卖软件现金流滚滚的微软可能并不在意这些,但这对于苹果来说,所有的服务都是基于iPhone为核心搭建的,它必须对每一款硬件负责,尤其是iPhone。

如果你是多款苹果产品的用户,可以明显感受到这种联动服务的优点,AirDrop、iCloud、Siri等等功能可以在苹果的硬件产品无缝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与可操作性。

03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手机?

再回到国内手机厂商身上,二者之间的真正差距则更为明显了。

国产安卓手机的性能是严重过剩的,一台手机的内存和存储容量比很多PC和笔记本电脑都大,并且这种竞争依然呈现更为激烈的状态。

可我们真的需要性能如此强悍的手机吗?

无论是OV、小米还是生死不明的锤子,手机厂商们对硬件升级的探索和尝试天经地义,但手机领域的技术和创新发展到今天明显遭遇到了瓶颈,难有突破,消费者对于硬件的需求也差不多挖掘完了。

当我们拿硬件标准去一次次去和苹果比较时,却发现苹果早已心不在此,深耕服务领域去了。

国产手机品牌的服务和苹果相比,就如同当年山寨机和iPhone4的差距。

苹果软件、硬件的任何问题,消费者都可以在线上商店和线下门店得到回应与解决,国产手机品牌的服务和门店看似功能完善,其实都是以销售为第一导向,售后服务薄弱,消费者的问题一般都被“人工客服坐席忙”拒之门外。

这之中小米是已经意识到问题并投入了力量改善的,但要在全球数亿用户的群体里提供线上和线下标准统一、快速反应的优质服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比肯德基在北京和纽约卖一样口味的吮指原味鸡难得多。

我们和苹果的差距依然很大,这不是手机是否卡顿,摄像是否清晰诸如此类的问题,是作为品牌对于消费者的态度有着巨大的差别。

04 苹果的“软硬结合”战略

一年进账近400亿美元的服务业务是苹果的第二大收入来源,仅次于iPhone,是iPad业务的两倍。但苹果并没有打算成为一家专注于想出各种方法来榨取用户价值的服务公司。相反,苹果的服务战略反映出了该公司长期以来成为领先内容分发平台的雄心。

苹果的服务业务被分为五类:数字内容、iCloud、AppleCare、Apple Pay和授权。

数字内容:

App Store、iTunes、Apple Music等内容商店的收入。

iCloud:

苹果提供三种额外的iCloud存储空间( 50GB、200 GB和2TB )服务。价格因地理位置而异。200 GB和2TB的存储空间适用于家庭共享。

AppleCare:

苹果为其产品提供的多种服务和支持选项。

Apple Pay:

通过Apple Pay进行的每笔交易中,苹果只收取很小一部分提成。初步报告显示,在美国为0.15 %。每100美元,苹果就能挣15美分。


授权和其他服务:

通过在苹果设备上提供默认选项服务,苹果可以从第三方获得收入。其中一个比较著名的例子是苹果与谷歌的协议,让谷歌成为Mac和iOS上Safari的默认搜索引擎。苹果最近扩大了与谷歌的合作关系,将Siri搜索网络视频的默认选项设定为YouTube。微软必应是Siri图像搜索的默认选项。

在服务业务上,苹果一直在追求两个目标:

第一是分发内容。苹果一直希望成为应用程序、音乐、书籍、播客和视频等内容的分销商。

第二是增加硬件的价值和功能。服务是一项重要的差异化优势,可以增加使用苹果硬件和软件的价值。


但苹果服务的最大问题依然是硬件的依赖性,苹果成为内容分发商的雄心与其硬件能力密不可分。如果没有超过13亿台的设备,苹果的数字内容收入将只是目前规模的一小部分。

正是这种对硬件的依赖使得苹果服务不可能被视为一个独立的业务。服务和硬件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苹果公司不可能成为一个服务公司。如果将苹果硬件排除在等式之外,苹果成为服务公司的说法就没有说服力了。

苹果的未来将会一套软硬结合的产品解决方案,是硬件、软件和服务的合理组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7767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