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孙俪催孩子洗手催了800遍没用,她换了个方式,孩子乖乖配合了

孙俪催孩子洗手催了800遍没用,她换了个方式,孩子乖乖配合了

之前,曾看到孙俪在微博吐槽,自己带俩个孩子去餐厅吃饭时,饭前催了800遍,让他们去洗手,结果却没人理。“娘娘”随即想索性不管,但又怕孩子用脏手吃饭会生病,10秒之后,只好又开始“八百遍”催促孩子去洗手。

网友评论,娘娘好接地气,这样的场景简直不要太熟悉!那么,为何我们日常在管教孩子时,会感觉自己的管教方法,时常失效或者起反作用?其实,根本原因就是,很多时候,我们的管教方式,是与心理学背道而驰的。

那么,日常管教孩子时,我们最喜欢用哪些违背心理学常理的错误方式?

▲▲唠叨

唠叨,恐怕是父母日常管教孩子时,最容易犯的管教错误方式了。

记得在《放学后》有一期节目中,小宝小朋友的爸爸,老是觉得孩子的字写得歪歪扭扭的,认为是坐姿出了问题,于是这位爸爸像犯了强迫症一般,想帮孩子纠正坐姿,连孩子在吃饭时,都不停唠叨提醒,“挺直背”“为什么要踢凳子”“注意坐姿”……

而在另一期节目中,一位妈妈在辅导孩子写作业时,想让孩子作业写得快点好点,却没意识到自己在辅导过程中,一直啰嗦孩子,“你到底有没有思考”“凳子为什么一直在动”等等,让孩子无所适从。

此外,生活中,父母唠叨孩子的现象也很常见,比如孩子吃饭慢,喋喋不休提醒“快点吃”、“饭凉了”、“你看谁吃饭这么慢”;孩子喜欢跑,担心他磕着碰着,总是跟在孩子屁股后面喊,“慢点跑”“别到外边去,有水沟”等等。

▲▲打骂

不用说打骂,是很多家长最喜欢用的管教方式了,因为打骂可谓是让孩子停止当前不良行为的最快捷方式。

孩子不合作,骂一顿,强迫他就范;

孩子调皮,恰巧碰上自己情绪不好,心烦意乱,打骂一顿,孩子成了自己情绪发泄的出口;孩子犯错,打一顿了事,误以为起到了震慑作用,孩子下次就不敢再犯了……

于是,网上,关于打骂孩子引起悲剧的新闻,层出不穷。

▲▲贴标签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选择性关注”,而父母们在养育过程中,总是很容易选择性关注孩子的负面行为。比如下面的话语就经常是父母的口头禅:

“你怎么这么笨?”

“最懒就是你了!”

“你太坏了!”

“你怎么这么粗心?”

在生活中,孩子表现不好,父母总是很容易忘记孩子需要在错误中学习和成长,动不动就给孩子贴上各种负面标签,“懒”、“笨”、“粗心”诸如此类。

他们也似乎忘记了“人非圣贤”,偶尔某次具体的行为错误,并不一定代表孩子一生的行为习惯和性格就此定格。

▲▲翻旧账

千万不要低估父母在管教孩子时的思维扩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能力。

我曾在公园见过一个妈妈,因为孩子不小心弄脏衣服,不断从这件小事扩展开来,开始翻旧账,放电影一般数落了孩子之前所有的不良行为,足足训了孩子20多分钟。

训得孩子低头扯着衣角,在不停啜泣。

其实,以上常见的管教方式,都是违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所以,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管教孩子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心理学效应,才能对孩子进行有效管教。

▲▲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这个心理学名词,即意指因为刺激过多、时间过长,从而引起听者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这个名词来自马克吐温给牧师捐钱捐钱的故事,本来牧师开始演讲时,马克吐温打算捐钱,后因牧师演讲时间太长不耐烦,他不但没捐钱,还从盘子里取了2元钱。所以,引申到父母,管教孩子时,如果一直唠叨,也会出现超限效应。

曾看过一部影片《小孩不笨》,男孩杰瑞每天放学回家都要被家长频繁训话,但他被训话时,内心独白却是这样的:大人以为和我们说话,就是沟通,却没想到我们可能就是假装在听,根本没有听进去。就算我们被他们的口水淹死,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

所以,在管教孩子时,父母不停唠叨,动不动跟孩子讲半个小时的道理,或三番四次,用同样的方式,跟孩子重复强调某件事情,他们看似在听,说不定,早就已经因为不耐烦和逆反自动屏蔽我们的话语了。

所以,为避免超限效应,父母在管教孩子过程中,应该掌握一些技巧。

1、言传身教

有道是,一个行动胜过一万句空洞的语言,所以与其喋喋不休训斥,不如直接做示范。

比如,孩子刚学会吃饭不久,喜欢把桌子上搞得到处都是米粒,与其大骂孩子,“能不能好好吃饭?”,不如直接行动起来,教孩子如何握好勺子,然后边把米粒都捡起来,然后边说,我们要尽量避免洒饭,珍惜粮食哦。

2、对孩子提要求明确具体

心理研究表明,相对于抽象的词汇,孩子更容易理解具体词语的意思。

与其唠叨半天抱怨孩子,不如对孩子说具体要求,比如与其说,“你怎么这么懒,从来不收拾房间”“你怎么这么磨蹭”,不如直接跟孩子说,“你把地上的书捡起来,把床上的衣服收拾干净”、“我们5分钟后,准备出门,你把鞋子和衣服穿好”等等。

▲▲踢猫效应

儿童心理学家孙瑞雪老师在《完整的成长》一书中,曾说,每个人都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对自己负责。

而现实生活中,父母打骂孩子,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发泄到孩子的身上。

记得《超级育儿师》中,有一个8岁的男孩晨晨,被妈妈强迫写作业时,不仅很抗拒,并且咬妈妈,用尽一切方式吓唬妈妈。

后来,孩子说出了自己的心理话,原来因为妈妈从他4-5岁开始,就开始打自己,自己现在要开始反击。而妈妈之所以经常打孩子,竟然是因为孩子的爸爸不回家,妈妈把怨气撒在孩子身上。

心理学认为,父母随意打骂孩子,很容易把自己的坏情绪传染给孩子,让孩子也做出同样的举动,把自己的坏情绪发泄到比自己更弱的对象身上,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

那么,如何让父母停止打骂孩子呢?

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父母从自身做起,一旦感觉自己情绪要爆发时,要用以下的方式让自己暂停下来:

自己主动离开孩子;

给孩子发出情绪预警,告诉孩子自己要爆发了,让他赶紧离开自己;

随时给自己一枚手环,命名为“愤怒手环”,感觉自己要爆发时,用手环提醒自己不要伤害孩子。

第二种,教会孩子提醒自己,“请您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兰海说成长》节目中,就有这么一幕,7岁男孩小博的妈妈,老是因为他作业做不好,打他。兰海告诉小博,当妈妈情绪要爆发时,他可以跟妈妈说,“请你不要打我,请你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贴标签效应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贴标签效应, 指的是当孩子被贴上某种标签时,他很容易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被与标签描述的一致。

所以当孩子行为不当时,家长切忌给孩子贴上“不爱整洁”、“丢三落四”、“贪吃”等负面的标签,使孩子向自己期望的相反方向发展,而是要关注当前的具体行为,告诉他目前的行为该如何纠正,以及对他的期待是什么。

比如,在《妈妈是超人3》里,咘咘推到波妞,贾静雯并没有说她“爱欺负妹妹”,而是温柔地问她为什么,后来咘咘说,自己是想抱妹妹,贾静雯为了纠正咘咘的行为,给她演示了如何抱妹妹;咘咘偷吃零食,贾静雯发现后,也没有说她“贪吃”,而是平静地告诉她,咘咘,零食你已经吃了,妈妈知道你是第一次犯错,就不说你了,但是你等一下要把饭和汤都吃完”。

另外,在育儿过程中,家长要训练自己尽量关注孩子的正面行为。家长可以尝试将自己每天所发现的孩子的积极行为,写下来,将孩子的积极行为列成清单表,坚持一段时间后,关注孩子正面行为的思维习惯,就慢慢形成了。

▲▲情绪依存效应

其实父母特别是母亲,在管教孩子时,很喜欢翻旧账,其实是“情绪依存效应”在起作用。

情绪依存效应,是指当人们在提取记忆的过程中,会受到当下情绪状态的影响。当父母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很容易因为情绪不好,回想起孩子以往一连串不好的行为表现,于是孩子的种种“劣迹”在脑海中浮现。

就像上文例子中的妈妈,本来孩子只是弄脏了衣服,妈妈却开始添油加醋,翻旧账,把孩子以前的负面行为表现都翻出来,羞辱孩子。

为了避免自己在孩子犯错时,翻旧账,父母应该这么做:

冷静对待孩子的每一次失误,当成孩子的成长机会,当孩子犯错时,要就事论事,指出他在这件事中做得不对的地方就好了,比如孩子不小心把碗打碎了,可以问他是故意的还是没拿稳,如果是故意的,明确告诉他你不喜欢他这样故意破坏的行为,如果是拿不稳,那就给他示范,如何把更好把碗拿稳。

其实,孩子每一个不良行为的背后,都藏着孩子的隐性需求,表明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孩子的隐性需求被满足后,他的不良行为,也就改正了。所以,为人父母,对孩子多一点耐心和细心,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欢迎关注@艾羊育儿,共同探讨育儿问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7648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