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家庭教育已经被提到了国家政策的高度,全社会对家庭教育也极其关注。即使这样,依然有父母不重视孩子的教育,甚至成为“隐形父母”,把教育孩子的重任推给了老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家庭教育如此重要,为何有的父母还会偷懒?
1.教育是个慢功夫。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由此可见,教育是个慢功夫,即使百倍千倍的付出,也未必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从孩子呱呱坠地那天起,从给孩子喂饭到教会孩子自主进食;从给孩子把屎把尿到对孩子进行如厕训练;从孩子哭闹时要有足够的耐心蹲下来抱抱孩子,而不是利用哄骗、诱哄等简单粗暴的手段迅速诓住孩子……哪一步不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教育的智慧?
不合时宜的急迫,就像是想要在冬天播种,春天收获一样可笑;而足够的耐心,并不是每一位父母都能具备的。
2.教育中的不可控因素较多。
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不是冷冰冰的机器,只要我们一按按钮,就停了。在事业上,我们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再加上抓住机遇,就容易取得成功,从中获得价值感。
而教育好孩子,其间却有很多不可控因素,有时候即使付出再多,也未必能够获得成就感。如果方法不对,孩子没有按照我们的预期发展,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往往很容易把我们的耐心消耗殆尽。
3.父母不够自律,有惰性。
不够自律也是有些父母偷懒的原因所在。父母要想培养出自律的孩子,自己首先要自律。但是现在很多人在看孩子时,为了图省事,丢给孩子个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就OK了。
等到孩子出现不想上学、不愿意沟通、迷恋游戏时,还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而是转身去批评孩子,甚至指责、打骂孩子,但为时已晚矣。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教训孩子、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不在场的时候,也是在教育。父母的身教,胜于简单的言传。
每一段脚踏实地的努力,都映射着更高一级的人生轨迹;每一个创造出奇迹的孩子,都是父母在背后奋力托举。
如何才能做个不偷懒的父母呢?
1.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父母在孩子心里的位置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在家庭教育中,要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前美国总统奥巴马最大的女儿玛利亚考上了哈佛大学,这个有着全世界最忙的父母的孩子,却享受着最优质的陪伴。
“我不会做一辈子的总统,但我一辈子都要做一位好父亲”,奥巴马说,他自己最骄傲的一件事就是,在长达21个月的总统选战中,他从来没有缺席过一次女儿的家长会。即使工作再繁忙,他也会抽出时间,带着两个孩子到书店,还挤出时间,在睡前和孩子一起阅读,他陪着玛利亚读完了7本《哈利波特》。
我们陪伴孩子的时间真的很短,等到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你再想和他多说几句话都很难。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提高陪伴孩子的质量,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用心和投入,比什么都宝贵。
2.接纳孩子的现状,和孩子一起成长。
前段时间网上流行一张图片,说做父母有4个层次:肯为孩子花钱、肯为孩子花时间、肯为孩子学习、肯为孩子改变。
这四个层次的父母,所需付出的努力是不一样的——第1个层次最简单,直接拿钱就可以解决了;而第4个层次最难,不仅需要父母付出时间,还要他们能够反思自己教育过程中的不足,并能够根据孩子的情况去改变自己。改变自己也是一个痛苦的蜕变过程,能够为了孩子愿意做出改变的父母,都是好父母。
教育孩子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有时候晴空万里,有时候又电闪雷鸣;而我们也是在和孩子的“相爱相杀”、斗智斗勇中,去成就孩子。“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就是战友,为了同一个目标,肩并肩一起努力”。
3.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基础。如果把家庭比作鱼缸,夫妻就是水,孩子就是小鱼;只有把鱼缸打理好了,小鱼才能健康成长。
在家里,爸爸妈妈对待家庭教育问题要保持一致,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形成推动孩子进步的力量。当遇到不一致时,能够坐下来进行沟通,孩子也会从父母的相处模式中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也有利于提高孩子的情商。
现在,有些家庭是“祖辈—父母共同养育”模式,对孩子的日常看护通常是由两个或三四个成年人共同组成,这样,相互之间构成了不同类型的养育理念和模式,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
这时候,就需要父母做好家庭的“定海神针”,尽量使家人之间的教育理念保持一致,不会因为混乱的家庭教育让孩子一脸蒙圈,感到迷茫。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要耐心地和孩子沟通,真诚地理解孩子的感受,坚守原则,不向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妥协,这些看似繁琐,耗时耗力。但长期坚持下来,一定会有所收获。
“那些巴掌和哄骗换来的,是长期的斗智斗勇,亲子关系的鸡飞狗跳;而耐心和坚持换来的,是孩子的性情平和,遵守规则,易于沟通。”
李嘉诚先生认为,一个人事业上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子女失败的遗憾。是啊,你今天在孩子身上偷的懒,都会变成最深的遗憾,让你悔恨不已,却无力挽回。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不可逆的,当我们能陪伴孩子的时候,请尽力去陪伴——我们的陪伴和鼓励,是孩子跌倒时重新站起的勇气;我们的爱,会让孩子前行的脚步充满力量。
我们只希望,当有一天孩子离开我们的时候,他们比我们活得更有尊严,更有价值!
初雪,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生活化践行者,砍柴书院MCN矩阵作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71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