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我对于主旋律电影的期待值都很保守。
但这次却被狠狠打脸了。
从评分和票房反馈来看,《我和我的祖国》作为一部商业片无疑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豆瓣35W人打出8.0高分,在迄今为止的众多献礼片中一骑绝尘。
上映12天即将突破25亿票房大关。
25亿票房的成绩,不仅领先《中国机长》一个身位,而且几乎是同档期《攀登者》的3倍之多。
看腻了“假大空、口号化、强煽情”型献礼片,口味越来越挑剔的观众为何突然回心转意?
趁着电影还在热映,就试着来聊聊。
它到底好在哪儿?又有哪些值得批判的“瑕疵”——《我和我的祖国》
光看本片配置。
金牌导演+硬核演技派,十足诱人的豪华阵容。
光是徐峥、宁浩、文牧野三位大导,就已经算得上国产商业片最强音,更不用说还有陈凯歌作为“定海神针”负责统筹全片。
但别忘了,所有主旋律电影的导演向来都不吝啬在阵容上添砖加瓦。
就以国庆献礼档的排头兵《决胜时刻》为例。
导演黄建新和宁海强请来的大咖多到数不完:唐国强、王丽坤、秦岚、林永健、张涵予、濮存昕、曹炳琨、周涛、孙茜、杜江、黄景瑜、马天宇。
老戏骨和小鲜肉应有尽有,看似很能打。
结果呢?却遇到“剧情线主次不分”“叙事空洞”“人物扁平”等绊脚石,狠狠摔了个踉跄。
不仅评分一般,票房走势也很低迷,截至目前还保持在1亿票房关口。
以《决胜时刻》原本被寄予的厚望来说,这个成绩可谓相当惨淡。
说回本片。
虽说本质上是道命题作文拼盘,但胜在各有各的精彩。
每位导演都恰如其分地遵循着原有风格,在类型片审美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探索。
更不用说电影还首次打破了献礼片必定假大空的刻板印象。
接下来就按顺序开盘。
管虎导演的《前夜》,故事背景设置在开国大典前夜。
说起开国大典,想必所有人都曾通过各种途径,或多或少地领略过当年的辉煌时刻——
光看数字,30W军民齐聚一堂,2000名骑兵策马而过,54门礼炮齐鸣,倾囊而出的17架各式战斗机。
再看现场,千里迢迢赶来的苏联外宾,万众一心的呼声跨越人海,不断挥舞的旗组成一片红色海洋。
总而言之,里子面子一个不落。
彩色版开国大典—中央档案馆
《中国的重生》
可又有谁了解这次举世瞩目的开国仪式背后,曾有多少无名英雄为之付出?
就像黄渤饰演的工程师林治远,为了保证首次使用电动升旗的环节顺利进行,可谓绞尽脑汁。
严格按照比例还原的升旗现场、一模一样的国旗配置、必须分秒不差的国歌演奏,在战友的助力下,一一克服。
但偏偏卡在最后一环:生锈的阻断球。
此时,距离开国大典不足24小时。
身负重担的他必须抢在大典正式开始之前,完成这项惊心动魄的秘密任务。
一路看下来,短片的紧张刺激程度简直堪比《长安十二时辰》。
同样是分秒必争的严峻局面、事关大局的个人抉择、一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组原本不对头的搭档。
最重要的是,两者的出发点也是如出一辙。
长安不良帅张小敬,做事不为虚名,为的是千万长安百姓的安危;
林治远则是为了不辜负广场观礼的20W群众,以及全国四万万同胞心中的希望与期待。
总结起来,就是“责任”二字。
它看不见摸不着,但重如泰山,不容有失。
从整体来看,《前夜》的推进节奏井然有序,紧迫感与悬念并存。
稳扎稳打的线性叙事虽然既不花哨也没有炫技的余地,但稳健的格局却足以定下以小见大的基调。
唯一的不足之处,是对人物的刻画缺乏深度,有脸谱化的趋向。
或许是时长有限,因此无论是林治远、小跟班还是和他作对的组长,都只为剧情服务,少了一点个性。
说实话,张一白导演的《相遇》在技术上并没有太多可圈可点之处。
总结起来,这就是个悲剧色彩极为浓重的爱情故事。
同时也是“人物”风头完全盖过“剧情”本身的篇章。
仔细端详高远(张译饰),不难发现隐忍和牺牲是其一生中最浓重的底色。
而人物自带的悲剧色彩则来自“家国难两全”的现实困境。
为了顾全大局,他独自承担危机,并且注定付出生命的代价;
为了保守机密,他在恋人面前也不敢流露出真实情绪。
但这绝不代表角色设计毫无缺陷。
面对死亡,表现出恐惧、后悔、绝望等情绪才是人之常情。
但在高远身上,“责任感”和“牺牲精神”却被无限放大,于是我们能看见的几乎只有“神性”,而非“人性”。
最致命的是,当情绪爆发点仅仅依托于角色自我“献祭”之后释放的人性高光,剧情便只剩下无趣和疲软。
虽说角色单薄,但张译只靠欲语还休的眼神和嗫嚅着的嘴唇就完美表现出人物内心变化的满分表现,还是令人惊喜。
综合各方口碑来看,徐峥导演的《夺冠》无疑是最受好评的片段之一。
比起凝重、庄严的两道前菜,它轻巧、欢乐、诙谐的故事就像是块奶油薄脆饼干。
所以嚼起来没有丝毫负担,也不打算挑逗你的泪腺。
当然,它还完美继承了《人在囧途》系列的基因,充满了让人忍俊不禁的“囧味”。
小男孩冬冬的目标其实只有一个:把磁带和画像送到心爱的小美手里。
为了不辜负街坊们的热情期待,他才不得不挺身而出。
然后在狭窄逼仄的楼梯和屋顶间一路闯关,满头大汗地爬上天台,然后倒腾自家时灵时不灵的电视信号。
最后,成功见证女排夺冠瞬间的街坊们都把冬冬当成了小英雄,大笑着将他抛向天空。
冬冬本人却一脸蒙圈,甚至有点想哭。
这样的极大反差,自然带来了非同寻常的“笑果”。
无论是叙事流畅度还是笑点的铺陈、人物的反差性,《夺冠》都在最大程度程度上接近圆满。
冬冬内心os:我枯了
薛晓路导演的《回归》则带领观众梦回97。
那是香港回归前的最后几个夜晚,中英双方仍在为“一秒之差”争执不下。
“0分0秒升起中国国旗。”
“这是我们的底线。”
这一秒之差,代表的是中国不容践踏的尊严与底线。
从分秒必争的升旗时机、必须控制在0.7秒内的时差调校、不容有误的升旗节奏,都能看出导演极力想要营造紧迫感。
然而在这个基调紧张严肃的篇章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却是惠英红与任达华饰演的一对平凡夫妻。
蜻蜓点水般轻掠而过的港式人情味就像是一道柔光滤镜,很好地缓和了故事走向终局之前的压迫感。
故事以“时间”作为推进线索,再牵扯出一段围绕“手表”展开的夫妻情缘。
紧密扣题的同时使小人物的日常成为亮点,最后还不忘以《东方之珠》再次点题。
从命题作文的角度来看,薛晓路无疑是最认真的一个。
只不过,全程都在强调“一秒都不能错”,这样简单粗暴的叙事就显得稍欠火候。
接下来终于到了可以狂吹的环节!
毫无悬念,《北京你好》是七个篇章之中完成度最高、故事起承转合最完美,并且最接地气的。
故事不仅具有构思精巧的故事脉络:铺陈-反转-误会-再反转,更有值得反复回味的人物弧光。
尤其是葛优的出色表现,更是让这个京味儿十足的幽默故事更上一层楼。
要不怎么说,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主角张北京(葛优饰),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北京老炮儿兼资深的哥。
但有趣的是,就算你只“认识”他20分钟,也能毫无压力地想象出日常生活中的他。
上班时候就跟乘客唠嗑吹牛逼,动不动把“牛掰格拉斯”挂在嘴边,不知道的还以为他真的认识哪位牛逼人物。
实际上呢?
常年和“中年危机”打交道的他,在公司里天天得看领导脸色。
回到家那更是屁都不敢乱放一个,就连在儿子面前都怂兮兮,带点贱萌气质。
在他的人物画像上写满了“市侩”“油滑”“世故”等字眼,但更有一颗善良柔弱的心。
听到小男孩的父亲是在汶川地震中去世的鸟巢工人之后,原本打算拿来讨好儿子的奥运会门票咬咬牙也就给出去了。
可以说,片中所有人物都在或多或少地作出牺牲,但唯有他的牺牲让我觉得最妥帖和温情。
因为他的牺牲仅仅是出于人类的良善本质和身为父亲的同理心,不需要说教也无须激昂慷慨的集体主义渲染。
这样的人物弧光甚至比奥运会开幕式时绽放的礼花更耀眼绚烂。
《白昼流星》,一个如梦似幻的名字,正如故事的基调一般。
如果用田壮壮的话解释,“这是发生在真实生活里的一个寓言。”
可偏偏是这则寓言居然引发了全片最多的争议。
你甚至能在豆瓣的评论区看到好评与差评齐飞的奇景——
一边是称赞:“这很陈凯歌”“最喜欢白昼流星”。
一边则是痛批:“意料之中的最烂”。
为何《白昼流星》能引起如此极端的争议?
概括起来其实就一句话:浪漫主义者与剧情党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不得不承认,陈导绝对贡献了本片的最美长镜头。
主角三人策马扬沙,奔向远方的镜头让人瞬间体味到大漠狂沙中的肆意与不羁。
在飞沙、骏马、落日、天际、背影等物象的碰撞间,一种“浪迹天涯”的快感油然而生。
而冷暖交加的鲜明色调,则兼具粗粝与唯美,余韵悠长。
至于剧情的崩坏,则来自人物内在逻辑的错位以及思想转变的突兀。
在极度贫困的地区,两个险些走上歪路的青年居然会因为遇到同为“回乡者”的宇航员,就迅速完成了一次迷途知返的救赎。
即便再算上老李对二人短暂的谆谆教诲,故事核心照样显得苍白无力。
不过,一切也情有可原。
最初陈导出于谦虚所以挑到“扶贫”这个最难展开的命题。
既把故事框架限定在正能量主题,又要维持追求艺术气质的原则,确实难。
唯美画面夸了,毛病也挑了,依然有几句话不吐不快。
试想一下,漫无边际的大漠狂沙、颇具异域风情的边陲之地、新旧时代交替下躁动不止的贪欲、对人性的疯狂试探。
火花四溅的剧情要素,最后配上“白昼流星”这个充满反差与想象空间的标题。
难道不该打磨出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剧本?
一声叹息。
最后,是文牧野这位新晋大导的《护航》。
故事讲述了女飞行员吕潇然(宋佳饰)由于能力出众而被组织要求执行备飞任务。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她不断回忆起童年的她,以及当初是如何在模拟飞行舱里拼命磨练自己的意志力。
最终,她选择欣然接受现实。
从故事层面来说,现实与回忆两条故事线的穿插,能够窥见文牧野对于把控整体走向的野心。
从人物角度来说,导演也发挥了其对刻画细腻情感的特色。
至于刻意挑选女飞行员作为主角,不仅可以打破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也能够顺应女性主义叙事日渐崛起的潮流。
综合各个角度来看,足够讨巧。
最大的加分点则落在燃点十足的配乐与这群又美又飒的女兵。
除此之外,故事倒是中规中矩,没有太大的惊喜。
作为主旋律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全程带给观众极大程度的满足和惊喜。
无论是着眼小人物的创作主旨,还是适当穿插的燃点与泪点,
都完美符合陈凯歌最先定下的主题创作手法——
历史瞬间,全民记忆,迎头相撞。
就像电影主题曲里哼唱的那样,“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
不是只有豪迈激荡的伟大理想,才算热爱。
就像电影里最受瞩目的从来不是那些载入史册的大事件,而是最普通的无名之辈。
从最细微处找寻共鸣的和弦,用最平凡的序曲投射真挚的感动,就是《我和我的祖国》最大的闪光点。
事实证明,把镜头从宏伟叙事转向大时代下默默奋斗的小人物,增强代入感、找准情绪发酵的关键节点,用真诚打动观众。
这才是献礼片正确的打开方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39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