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孩子每件玩具都玩不长,家长这两件事可能没做对

孩子每件玩具都玩不长,家长这两件事可能没做对

不知道你是不是和我一样有这种体会,家里有很多玩具可孩子没有一个能玩得长久,他们总是浅尝辄止,然后换到下一件玩具,再玩几下又换。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孩子的这种行为呢?

美国的研究人员发现,如果给参与实验的孩子更少的玩具(4个),那么相对于另一组拥有更多玩具的孩子(16个),他们专注在每样玩具上的时间要多出一倍。他们会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可能多的“榨取”每件玩具上的“可玩价值”。

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孩子在小的时候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会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过多的玩具就是一个影响因素,直接导致了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深度发掘某个玩具。

研究人员给出的建议是:

创造一种资源匮乏的环境,这样孩子将把注意力集中到他仅有的玩具上。

具体的做法也很简单,将孩子的玩具分成几份,采取定期轮换的办法。

如果这么做还是效果不显著的话,我们可能需要考虑玩具本身是否依然适合孩子。

说个自己家的情况,我们把孩子的玩具大致分为三大类:声光电类、益智类、益智可扩展类

声光电类玩具

这类玩具一般都是在孩子小的时候买的,有按钮、能转动、会发声(还会消耗大量干电池)。

这类玩具的共同特点是能短暂刺激孩子的大脑,之后大脑完全不会进行深入的思考。按钮不碰声音停止了,大脑也跟着休息了。

儿童心理学研究人员已经发现,过分刺激孩子大脑的玩具,会让大脑陷入被动的状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注意力集中问题。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这种玩具应该逐渐淡出孩子的生活。

益智类玩具

这类游戏共同的特点是能让娃在游戏的过程中思考,让娃的逻辑推理、创造力、空间想象力、耐心至少有一项得到锻炼。

而且这些游戏的设计通常都是由易到难,可以同时适合几个年龄跨度的孩子,不会让娃在上手的时候有挫败感,循序渐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能力的提升。

简单的举几个例子,像华容道、七巧板、索马立方、Smart Games出品的比如Castle Logix、Camelot Jr.、Jump in、三只小猪(Three little piggies)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这类游戏的另一个共同点就是,需要家长的参与和指导。

益智可扩展类玩具

其实这也是益智类玩具的一种,只不过他比普通的益智类玩具多了一个属性,就是可扩展性。最常见的就是大名鼎鼎的乐高(LEGO),在乐高的世界里唯一限制你的就是你的想象力。

年纪小的孩子可以从Duplo玩起,因为每块都很大可以防止被吞食,而且块与块之间的结合松紧程度适中,娃自己可以拆装。

个人也比较喜欢这类型的玩具,自己亲身体会,孩子通过玩乐高学会了这几件事:

读图的能力:孩子从刚开始(3岁左右)没有一个能插对地方到后来(5岁左右)只要仔细都能插对地方;

对形状的辨识能力:乐高公司自己都承认创造出太多的异形零件。孩子在拼装的时候需要从2维图型转换到3维图型中找到需要的零件。

耐心:这个是我感受最明显的一个方面。刚开始拼一些几十块的小套装,娃没有耐心找零件也没有耐心拼完。有明显的挫败感、会不开心、会要求父母帮忙找零件。直到后来娃自己可以独立完成Lego Boost的机器人。

创造力:这个我比较怀疑,在我看来这东西娃时有时无。

除了乐高,其实还有另一种可扩展的玩具叫做K'nex。这种更适合年龄大些的娃(8+),接口比较紧(长时间玩按的手都会痛),它的重点在于表现事物运行背后的机械、物理原理。

这和乐高的那种场景的构造拼插是两个路数。这东西家里也有,但比起这个娃更喜欢玩乐高,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真的就是按不动、按不动.

一起来感受一下K'nex的画风

玩具是儿时必不可少的一种东西,正确地给娃选择玩具也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上信息源自于个人真实生活中的经验,仅供爸爸妈妈们参考。

也请爸爸妈妈们留言分享自己给孩子买玩具的心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2673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