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盛弘
鲁迅的一生都是充满抗争、充满愤怒的,年轻时弃医从文,回到中国投身文学界,用犀利的笔触骂尽了一切不公平和顽疾,他被称作“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用《狂人日记》掀起了白话文写作的高潮,为读者揭露了封建礼教下人吃人的社会,是破除封建礼教的斗士,那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迅哥儿。
他的一生都在同落后愚昧的封建礼教作斗争,永远怀着“怒其不幸,哀其不争”的家国情怀,纵使看透了那个惨痛的、沉沦的时代,也仍然写下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深深寄希望于青年一代,这样一位“孺子牛”被无数热血青年追捧,奉为精神偶像,然后他自己却没有逃出封建礼教的束缚,他的笔下有太多被封建礼教迫害的女性人物:阿长、祥林嫂,而怎么也未曾想到,他自己却娶了一位深受传统礼教迫害的女性—朱安。
(图中右一为朱安)
鲁迅怒对封建礼教 却无法冲破传统的牢笼
在鲁迅先生充满矛盾的一生之中,通过包办婚姻娶了一位自己永远不会爱上的传统女性,对于他来说,有可能是最冲突的一件事情,这也许就加深了他对封建礼教的痛恨与无奈。
鲁迅是孝顺的,要不然他不会因父亲被愚医治死就决心前往仙台学医,即便后来看到同僚们的麻木不仁为弃医从文,用文字战斗;也不会因母亲为他私自定下的婚事而怨恨母亲,他说过,朱安是她母亲的,不是他的。尽管痛恨这门婚事,但他仍然没有写下一纸休书,而是将朱安视为家人,与他、许广平、母亲等生活在一个胡同院落里。
鲁迅用沉默和再婚对抗包办婚姻
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努力学习新思潮,希望通过新思想拯救愚昧的中国同胞,而这一头,母亲早已为他定下了婚事,被母亲骗回绍兴完婚以后,鲁迅负气出走,再也没有回到绍兴。在北平授课期间,他和女学生许广平自由恋爱,他和许广平也许就是他笔下的涓生和子君,许广平出身大户人家,接受新思想的洗礼,他们同样都是个性解放,崇尚自由恋爱的青年男女。
显然,在往后无数的日子里,患病也好,内心寂寥也好,鲁迅的身边总有这位知心人的陪伴。鲁迅在作品文字犀利如尖刀,刺透人心;对待自己的包办婚姻,他却只能用沉默来应对,即便后来母亲和朱安来到北平和他们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他也尽义务般的赡养着她,永远没有夫妻之实,在他的内心,妻子永远只有一个,那只能是许广平。
(鲁迅和许广平、周海婴)
父母之命难为 朱安独守空房40载
朱安虽一生不受鲁迅待见,但她也是有优点的,传统礼教令她作为女性无法违抗父母之命,21岁被许配给从来没有见过的人,她肯定也有疑虑。成婚后一直苦等鲁迅,后来陪着婆婆一同前往陌生的北京,她虽是农村妇女,大字不识一个,但她却贤良淑德、忍心吞声。眼看着鲁迅再婚,她的内心有过伤痛,但看到鲁迅深受肺结核折磨,她默默地照顾着鲁迅,鲁迅的儿子海婴出生后,朱安也想尝试着当一个好母亲,将海婴视如己出。
但一生岂能容下二虎,在许广平眼里,朱安就是一个不识抬举的农村妇女,横插在她和鲁迅之间,许广平对朱安,永远都是嫌弃和愤恨的,朱安这样一个有名无实的原配,却让她在当时那个处于新旧交替的民国社会背负着破坏鲁迅家庭的恶名。
善良温柔低眉顺眼 去世前卸下心中怨念
朱安死前,已寡居了十多年,1947年6月29日,朱安走完了她孤独的一生,离开时她身边甚至没有一个人作陪,她是希望海婴为她送终的,但倔强的许广平坚决不肯。“我希望死后能葬在大先生身边,”
这是朱安此前无数次公开表达的意愿,但最终,这个请求也没有被许广平接纳。由此看来,朱安一直是爱鲁迅的,这种爱来自于一位传统女性对婚姻的忠诚,但就是这种执念,在鲁迅和许广平看来,却成为一种痴缠。
鲁迅一生写过太多鲜活的人物,许广平也是被他捧在手心,将自己所有的浪漫主义给了许广平,但朱安却仅仅提过两次。可见鲁迅是将对封建礼教的恨全都转嫁到了朱安的身上。
没有经济来源、没有生存技能又年迈的朱安,晚年只得依靠许广平的接济过活。此后一直到过世,朱安每天一日两餐,都是汤水似的稀饭就酱萝卜。“周先生对我并不算坏,彼此间并没有争吵,各有各的人生,我应该原谅他。”这是朱安去世前一天说的最后一句话。
(图为老年的朱安)
民国那样一个混混沌沌的年代,曾被后世称之为中国最为开放的年代,在文人圈里岂能容下朱安这样的传统妇女。设想一下,如果朱安没有裹小脚、不是文盲,也如子君一样是一位新时代的女性,鲁迅又会怎么样对她呢?
鲁迅虽偏执到在文章中从来没有提到过朱安,但祥林嫂的形象里是否有朱安的影子,怒其不幸、哀其不争有可能就是对朱安的呐喊,这也是朱安内心对他的呐喊。朱安的一生是名副其实的悲剧一生。作为一种生物的存在,朱安自然有她由新生到老死的生命流程;但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她生命的意义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思来想去,我感到她存在的价值主要就是为周氏三兄弟贴身照料了他们的母亲,然而周家三兄弟却长期用日语交流,在朱安隔绝于他们之外。朱安就是这样寂寞了一辈子,她伺候鲁迅母亲长达三十七年,鲁迅是冷漠的,他能够对照顾他的阿长念念不忘,却从来没有把关心和思念给过朱安本人,是倔强还是逃避,不得而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19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