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99%的失败,换1%的成功
原创: 湖畔黑衣人 湖畔大学 3月21日
巴菲特的老搭档芒格曾经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做过一场题为《如何一辈子活在痛苦之中》(How to Guarantee a Life of Misery)的演讲,其中列举了一系列通往不幸的"秘方",例如吸毒、妒忌、怨恨、糟糕的婚姻……但芒格想告诉台下年轻人的,其实是如何获得幸福。
幸福学、成功学以及所谓的心灵鸡汤之所以拥有众多拥趸,是因为人们似乎可以从中找到欲望和彼岸的最短距离,于是大家不顾种种适用条件去生搬硬套,最后发现成功和幸福都很难复制。
芒格提倡的"逆向思维"其实是想鼓励大家重新审视一切光鲜的背面。虽然不幸、失败和痛苦都是人们本能选择躲避的字眼,但答案或许就藏在里面。
马萨诸塞大学商业领导学教授、著名演说家查尔斯·曼兹在15年前出版的这本《失败的力量》就是想告诉所有渴望获得成功的人们:只有真正理解失败,甚至不断地经历失败,你才可能走向成功。
这本书很薄,读起来也不费力。曼兹总结出了27条如何从失败中学习的行动指南,比如"接受现实""放松情绪""把握现在"等等。但如果只总结一条,那就是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失败。只有理解失败的心智变了,行动才会跟上,改变才会发生。
在曼兹看来,大多数人把失败理解为表现欠佳、因为能力不足、自身弱点或疏忽所导致的失利,总之谈到失败,消极情绪居多。但如果换一个视角,我们不妨将失败定义为暂时的、意料之外的结果,它只是个人在发展过程所面临的挑战。失败的意义就发生了本质变化——它不再是一切的终结,相反,它是成功的前提和桥梁。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失败过,说明他从未尝试过有挑战的事情。
如果认同失败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就会改变。在曼兹看来,成功只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真正构成冰山的是无数失败。曼兹被人们视为畅销书作家、知名大学教授以及咨询专家,怎么看都是一副成功人士的模样,但只有曼兹自己知道经历了什么:
"我已经数不清有多少作品被退稿,有多少学生不接受我的教学方法,有多少公司老板认为我提供的咨询不够专业。不要误解我的意思,我并不是说我在工作和生活上是个失败者。我只是担心人们认为我从来没经历过失败,也永远不会失败。但我真的认为自己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愿意接受失败,哪怕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甚至是很惨烈的失败。"
曼兹在书里也提到了不少悦纳失败、把失败看作成功必要条件的企业家,其中最让人动容的是本田汽车公司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
本田创始人本田宗一郎
宗一郎最早的创业计划是为丰田提供汽车活塞环,那个时候没有银行贷款,也没有风险投资,他只有当掉妻子的首饰来换取启动资金。然而,宗一郎起初设计的活塞环并没有达到丰田的标准。宗一郎没有放弃,花了两年时间回炉再造,期间遭到无数同行嘲笑,终于赢得丰田订单。
合同在手,宗一郎准备大干一场。此时正值二战时期,建筑材料极其紧缺,建工厂遥遥无期。宗一郎没有放弃,自己发明了一套新的混凝土制造流程,勉强"挤"出一家工厂。正要投产之际,工厂却遭到两次轰炸,而市面上也买不到钢铁了。宗一郎依然没有放弃,他跑去捡回了一批美国士兵丢弃的汽油桶,制成再造工厂的原材料。接着,突如其来的一场地震又将工厂彻底摧毁。
尽管艰难重重,宗一郎依然没有放弃,他还在寻找机会。日本战后面临严重的汽油短缺,民众被迫步行或选择自行车出行,宗一郎设计了一个附着于自行车的小型引擎,邻居们很喜欢,但一无所有的宗一郎没有能力去扩大生产。
以振兴日本为口号,宗一郎用今天被称作众筹的方式向日本18000家自行车店主请求资金支持。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竟然有5000家店主愿意贡献绵薄之力。最终经过几次迭代和修正,本田"超级幼兽"(Super Cub)引擎甫一上市就获得巨大成功,随后以之命名的系列摩托车在全球销量迄今已超1亿台……
本田宗一郎的创业经历极好地诠释了如何把失败内化成继续前进的动力。事实上,他本人也极度推崇向失败学习,他在被密歇根理工大学授予荣誉博士时说:"人人都渴望成功,对我而言,成功只能建立在不断地失败和反省的基础上,99%的失败才能换回1%的成功。"
换句话说,失败甚至可以成为某种核心竞争力。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在为阿波罗11号登月舱挑选飞行员的时候,第二轮选择标准就是看这些人有没有在事业中经历挫折。NASA认为曾经在失败中跌倒、还能振作起来的人比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更有竞争力。
痛过,才会成长。珍惜每一个让你煎熬、痛苦、辗转难眠的时刻,勇敢地去失败,智慧地去汲取经验和教训。鲜花和掌声只是一时,过程才是真正的财富。
敢不敢分享一次你的失败经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15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