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素年
上个月,我的一个高中同学给我抱怨了挂科的事情。明明身边都是瞎玩儿的人,偏偏只有自己挂了科。他想不通,觉得世道一点都不公平。
我没有回他,我搞不懂为什么最公平的考试,到了他这里就变成了不公平。
后来我反应过来,原来在他心里,对自己有利才算公平。
可别人凭什么来迁就你?
世界是平衡的,每个人都在通过努力,去决定自己生活的样子。努力不足,能力不够,嚷着不公平的时候也一定少了几分底气。
你越强大,世界越公平。自己强大了,世界自然会对你和颜悦色起来。
那么,怎样变得强大?需要避让哪些坑?我归结了四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01.方向和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距离今年考研的时间已经不到一百天了,据有关部门预测,明年考研人数很可能突破300万人。
同时,另一份关于考研动机的调查显示:考研大军里,21%的人为了深造,63%的人因为听说硕士好找工作,14%的人因为名校情结,甚至还有一部分人受父母和身边人的影响。
也就是说,大部分人都在盲从。
拿我自己来说,还没正式踏入大学校园时,父母就给我下了必须要考研的死命令。理由很简单,“别人都考研了”。
我没有反驳,只是在想,为什么连成长都开始被机械化了?
考不考研,不是非黑即白的事,也没有对错之分。而这个决定,必须由自己来做,对其负责,心甘情愿地继续走。
这世上从来没有最好的人生规划,遵从内心的,永远是最适合的。
因为对于真正渴望的东西,我们才有足够的动力和勇气去实现。
前两天和舍友聊起专业,她说:“我不喜欢这个专业,让我学的我能学下去,但是,额外的东西我不会主动去接触。”
这样的情况在大学校园里太常见了。
我曾看过这样一段话,深以为然。
“习惯了随大流的我们,上着很多我们并不喜欢的课,把十七八岁不成熟时选择的专业煞有介事地当成了终身的专业,而课后又不知道该干什么,最后虚度了光阴,浪费了诸多发展的机会。”
越来越多年轻的我们,在最后毕业的人潮里,变成了“无兴趣、无爱好、无特长”的三无成年人。
没有特别喜欢的事物,对什么都谈不上有多大的兴趣,对当下的生活并不满意,却并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干什么。
曾经桀骜不驯,意气风发,居然最终在被推着走的浪潮里,说着和父母一样的话。
“曾经想着每天过的不一样,后来一辈子过成了一天的样子。”
早早认命的人,在上班的第一天起,就在等退休。
方向和选择,比努力要重要许多。
人生就这么一次,问问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坚定地向这个方向走。不是人云亦云,你的人生,得由自己负责。
02.趁年轻,多长见识
“多去见见世面,长长见识!”
这是我从小到大,听过最多的一句话。
从前不解,觉得每个人都是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差别不大,现在才慢慢发现,根本不是这样的。
我看过的一本书里面有一段文字生动写出了人与人的差别可以有多大:
“有的人只看到了脚下,而有的人,一眼望到了天边。”
有不同见识的人,想法肯定不同。想法决定做法,于是,不同的人渐渐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
想想多可怕,我们其实不在一个世界里。
有人爱看书,就一定有人觉得装文艺;
有人爱旅行,就一定有人觉得花钱买罪受;
有人爱健身,就一定有人觉得这是自虐。
记得去年双十一,周围人都开始抢购衣服零食的时候,我给自己买了一大堆书回来。路上碰见一个熟人,看那个眼神,我估计他觉得我疯了。
我的想法很简单,因为我一直坚信一句话:“与其省钱,不如投资自己,这是永远稳赚不赔的生意。”
所以,见识不仅影响你看事物的角度,做事的方式,还在不知不觉中,把你归到了相应的人群中。
老一辈的人似乎一直很看重“人脉”这个词,到如今还坑害着许多年轻人。
他们误以为,吃饭喝酒就是积累人脉,跑前跑后就能得到人脉,多认识几个人就多了人脉。
可幕落人散后,你和人家顶多是有过点头之交的陌生人。
人脉的本质,是等价互换。而高质量的有效社交,永远发生在势均力敌的人之间。
人和人之间相互成就才能走得更远,努力创造高价值的资源互换,才是聪明人之间维系人脉的决胜法宝。
因此,与其浪费时间向别人献殷勤,不如好好提升能力。
有段解读说得好:
“朋友,是靠气质吸引来的。你用一顿几百块钱的饭,就想套别人十几万的资源?人家又不是傻子,你得先拿出值那个价的实力再说。”
我们常说混圈子、混圈子,为什么叫“圈子”?就是因为不同圈子的人,见识不同,导致格局和眼界不同,做的事自然不同。能力不够,你就永远进不了牛人的圈子。
那么,怎样长见识,提升格局呢?
多读书,多旅行,多体验。说来简单,实践起来还是需要自己用点心。
“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看过的书,你爱过的人和走过的路。”这句话,不是空话,不是鸡汤,而是句真理。
趁着年轻,多长见识,提升能力,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
03.治愈迷茫只有两个字,行动
上周,初三的表弟找我聊天,刚一开口就把我吓了一跳。
“姐,我觉得现在好迷茫啊!”
仔细一问,我又好气又好笑。
“作业好多,好不容易写完又错了好多,马上中考了,周围人都比我考得高,我如果考不上好高中了怎么办?”
我指指课本没好气地说:“先把作业写完,再来和我聊迷茫。”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迷茫二字就时刻挂在了年轻人的嘴边,甚至成了一个代名词。仿佛不念叨几下迷茫,都不配当个大学生。
为什么会迷茫?在我看来,大多只有一个原因:
太闲。
谁的青春都迷茫,因为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但迷茫不是借口,更不是遮羞布。
“有的人虽然嘴里喊着迷茫,却在身体力行地实践,而你是喊着努力奋斗,却真的在被窝里迷茫了一个又一个早上。”
迷茫不是让你用来抒情的,而是提醒你行动的啊!
《认知突围》一书中也提到过迷茫:当你比以前的自己忙碌一万倍,就不会有难过、无奈和迷茫。
我们总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忙起来,行动起来,不知不觉中,迷茫感一定会减少。因为,你在进步和成长。
怀左同学的书里有篇文章叫:《我那么忙,哪有时间去迷茫》
我想改一下:你快去忙,就没有时间再迷茫。
这个世界上,从来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而行动,永远没有最合适的时机,此时此刻正正好。
梦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淀和积累,行动起来,才是治愈迷茫的良方。
不要期待突如其来的进步,但请坚信日积月累的力量。
04.结果最重要,要做就做好
知乎上有个提问很有意思——用一个词来形容如今的我们。
一个高赞回答是:“浅尝辄止”。
我们这一代人相比起父辈,更精明却更寡断。做一件事的时候,迫切想知道这件事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恨不得以最快的速度成长。
所以我们不敢投入全部的热情和心力,怕未知,怕失去,更怕没有对等的回报。
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拿一句“过程最重要,结果不重要”来敷衍他人,敷衍自己。
可是,这个世界,只有成功了的人,才有资格说结果不重要。
老师不会因为你平时刻苦努力,在考砸的试卷上加几分;老板也不会因为你每天辛苦工作,不训斥业绩惨淡的你。
“这个世界,评判你的标准,只有结果。”
社会从不缺通才,缺的是专才。如果做事心血来潮,虎头蛇尾,这儿尝试一下,那儿掺和一脚,最终的结局只有一个:
“别人把日子过成了诗,而你还是一团乱麻。”
是,没有人可以评价你的人生,可真正知道过得怎样的也只有你自己。
到了最后,在所有人眼里都可以接受你的平庸,只有你自己无法接受。
社会就是如此残酷,但它同时在警告我们,要做,就做好。好的结果,方能突显过程的可贵。
请活在当下。
方向也好,努力也罢,书中所有的经验和建议,都应成为当下我们前行的路标。
过去已经过去,未来不可预测,活好当下,是此时此刻最重要的事。此时此刻,一切都还来得及。
最后,我想将我很喜欢的一句话送给你:
“活在当下,有错可以改,有梦可以追。”
作者介绍:00后的爱笑姑娘,渴望用温暖的笔触,与文字私定终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790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