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天天挨打的孩子,和从不挨打的孩子,20年后情商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天天挨打的孩子,和从不挨打的孩子,20年后情商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天天挨打的孩子,与从未挨打的孩子,20年后情商差距明显!

在孩子的教育上,从古至今可以说有许多流派,家长们也往往都非常的重视对孩子教育方式的选择。

而其中有一部分的家长认为,孩子如果犯了错误,就应该用打来让孩子记住教训。但是有些人却主张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应该更多的用道理来教育孩子,让孩子能够明白自己究竟错在哪里才是最重要的。

事实上,二十年后从不挨打的孩子和天天被打的孩子,情商差距非常的大。下面大家来跟着宝妈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小志是个正当调皮岁数的男孩子,平时对于很多东西都非常的好奇,也因此闯了不少的祸事,面对小志闯的祸,爸爸一般会粗暴的打一顿了事,妈妈则会苦口婆心的和小志讲道理。

而有一天,小志一个人在家,打开冰箱正想要喝冰箱里的酸奶,结果冰箱沿上的鸡蛋因为没有放稳,直接掉了下来。

小志不仅没有觉得自己闯了大祸,反而是觉得鸡蛋碎在地上的样子非常的好玩,甚至自己拿出了冰箱里的蛋开始摔了起来。

这个时候小志的爸爸回来的,看见这个场景,直接拎起了小志就是一顿打。而小志的妈妈这个时候也刚好是买好了菜回来。

妈妈一看见这个场景首先就是拦住了小志的爸爸,把孩子放了下来,先是和爸爸产生了对于教育孩子的一番争吵。在小志父亲气得转头进了房间之后,才非常严肃的把小志叫到了厨房里,告诉小志他做错的地方,以及挨打的原因。小志含着瑟缩的眼泪不断的点头。

其实从上面的这个故事就能够看出其中的不同。

一方是在遇见事情的时候,不管怎么样,首先就是暴躁愤怒,拉起孩子就打,直到把孩子打怕了为止,也根本不管孩子是不是真正的了解到了自己的错误。

而另一方则是在遇见事情的时候,选择更加理性的去了解问题,和孩子分析问题,让孩子能够知道自己究竟错在哪里。

这两种教育方式,高下立分。

现实中常挨棍棒的孩子相比道理型教育的孩子情商会更低,原因也就在于这里。

如果家长只知道粗暴的解决问题,用暴力来发泄怒火,那么孩子将来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也会非常的暴躁易怒,对于他人的错误揪住就不肯放过,会成为在别人眼中没有情商的人。

而如果父母选择以理服人,那么孩子未来也会更加理性,在对于各种事情的处理上,也会更加的从容,待人也会更温和一些。

当然,这里有两个极端,一个是遇事只知道打孩子,一个是遇事只知道讲道理,这两种极端都不能采取。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打一打孩子,而这其中的分寸又应该如何掌握呢?

第一点是打孩子的时候要注意孩子的年纪。

父母小的时候打孩子往往是因为,孩子还不能完全理解家长们口中的道理,所以只能借助打来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是在孩子十岁以上的时候就不能再这么打孩子了。一方面,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尊心的概念,开始了解到被父母打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很容易因为被打变得怯弱。

另一方面,这个年龄非常容易有反叛心理,家长过于激烈的反应很可能会激起孩子的这种心理,使得孩子和父母不停地作对。

第二点是不要随便打,打的要有道理。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们都还是能够听得进去道理的,而且其实事件本身也算不上非常严重,家长们没有必要一上来就要用打来给孩子一个教训。

当然,如果孩子是比较调皮捣蛋,听不进去家长好言好语的性格,那么家长们还是可以酌情多打孩子几顿,让他们真正的意识到这个错误不能犯。

第三点是要让孩子明白挨打的原因。

很多家长往往就是上来就打,打完就算,简直就是变相的逼迫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要说孩子真的知道自己哪里错了吗?其实不尽然。

所以家长们要更加注重教的这一环,打孩子没问题,至少要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才能真正矫正小孩的劣根性。

所有的教育归根结底都是要引导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未来不会再犯。所以作为宝妈的我认为,棍棒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取的,但是也要注意度,更多的还是要关注到孩子对于错误的准确认识上来,这样才能切实的解决问题。那么大家遇见这种情况都是怎么样去面对的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77836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