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的综艺节目上,迪丽热巴穿了一身黑色的旗袍惊艳全场。每每看到旗袍都让人觉得典雅、知性的气息扑面而来,旗袍如此强大的魅力,简直是东方女人的天选服饰。
可是谁曾想这么美丽富有内涵的旗袍,发展起来仅仅近百年的历史,而且在一段时间内还被人们所冷落,知道现在又重新得到了人们的青睐,旗袍拥有怎样的历史,到底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旗袍历史的起源传说
在历史传说里啊,从前有个镜泊湖,湖边有个农民家的姑娘,小时候就天天跟着妈妈在湖边打鱼,皮肤晒得黑黑的,所以大家都叫她黑姑娘。
黑姑娘虽然皮肤黑,但是长得非常美丽俊俏,而且手特别巧,手底下的针线活可好了。那个时候人们都穿很肥大宽松的衣服,做起事来很不方便,她就自己裁剪了一番,改成了一种像连衣裙的多扣袢长衫,两边做成了开叉的样式,打渔的时候,可以将衣服裙摆夹在腰间束带里,扣袢一直放到膝盖处,平时无事时还可以当作裙子穿。
有一年皇上做梦,梦到先王告诉他,在在北方有个姑娘,可以帮助皇上治理天下。于是皇上就派人去北方的民间,寻找这个能帮助皇帝治国的女孩。带了很多当地的姑娘去挑选,可是钦差怎么都找不到。正巧黑姑娘这时去姥姥家,见到这里人围得水泄不通,来看看出了什么事,因为太阳实在太晒了,她把豆腐从泥盆里拿出来,把泥盆等在脑袋上挡太阳光,正好穿着自己做的长衫,钦差看到黑姑娘大喊:"她就是皇上要找的娘娘!"
黑姑娘进宫后被皇上封为黑娘娘,可她过不惯这种娇惯的生活,在宫里着急,皇上见她不开心就送了她三宝哄她高兴。黑姑娘一看这三宝是貂皮、鹿茸、人参,她知道这些东西老百姓要到深山里冒着很大的危险才能弄到一点儿,就想办法为百姓做些事情,她用了很多办法向皇上劝说,将征收百姓的三宝,变成了了特别好找的草莓、湖鲫和烟袋草,这下子百姓们可高兴坏了,百姓还跳舞唱歌庆祝黑娘娘的恩德。
黑娘娘见到宫廷里穿的那种专属的皇族大裙子,又大又不方便做事情,走路的时候还经常踩到裙摆,黑姑娘觉得多可惜呀,于是她又将裙子裁剪了一番,改成了像以前做的那样,既方便活动又不浪费布料的衣裙。其他妃子知道了这事,本来就嫉妒黑娘娘,就向皇上告状,污蔑她。皇帝告诉黑娘娘这裙子不能随意改,可黑姑娘即使在皇上面前也不认为自己有罪,气的皇上要将她赶出宫,黑娘娘原本就过不惯,一听非常乐意便说了句:"谢谢皇上。"
黑姑娘进宫之后从来没对皇上说过"谢谢"两字,皇上哪儿受过这种气,黑姑娘转身要走时,皇上那个气呀,一脚向黑姑娘踹过去,哪曾想这一脚黑姑娘就咽气儿了。
关东的老百姓们为了纪念黑娘娘,就都裁剪并穿起了她做的那样独特的衣服,后来这种长衫就逐渐地得了新的名字,唤作"旗袍",神奇的是穿上旗袍的妇女都显得苗条美丽。
旗袍发展的历史研究
旗袍这种服饰的历史发源处到底是哪里呢?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中也是一直饱受争议的,很多学者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
在卞向阳教授的文章中,即《论旗袍的流行起源》是这样表述的,旗袍是中国传统服饰,但是历史上也收到很多外国的影响,在传统服饰的基础上,与西方服饰的特点有所结合。这类思想的学者认为,旗袍融合了旗袍的特色,还有欧洲服装的特征,和中国传统的服饰不大一样,却有中国服装的特色,非常符合当时新颖的审美,是中西交融结合的典型模范。
王宇清学者在他的文章中,历史上的民国时期,旗袍开始渐渐发展,是受到旗女之袍的影响的,但是溯本追源,最久远可以一直追溯到周朝,既而往后秦朝、汉朝、唐朝、宋朝到明朝时代,所以并不是只有清代的女子穿袍。所以旗女之袍,和旗袍之间只是有些影响,叫"旗"袍根本不合适,应该改称为"祺袍"。
《中国古代服饰史》中是这样记载的,清代旗女穿的那种袍子,就是旗袍的前身,因为特征非常明显,不过也有学者说民国的旗袍,虽然样式上和旗女之袍有许多相像的地方,但是旗袍本身具有的涵义,和旗女之袍所有的涵义不完全一样,所以如果说旗袍就是清代女子穿的袍服,或是说由其直接发展而来,这样的说法不严谨。
第四种认为种女子穿旗袍是为了模仿男子的穿着服饰,一心想要争取男性女性权利平等。
而在袁杰英教授著写的《中国旗袍》,和包铭新教所撰写的书中是如此认为的,有着一些传承和变化的关系,但同时又认为旗袍的源头,应该是西周时期那种粗布的窄口衣袖,或者先秦两汉时期的的深衣。
旗袍之风的成长历史
从民国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有三种定义:一是旗女之袍,清代八旗妇女穿的袍服,这种袍服两边是不开叉的,袖子的长度大概在八寸到一尺之间;二是旗人之袍,清朝时侯,很多的满族人们穿的袍服,基本上都是直的袍子,男女都可以穿,并且只有服饰图样和面料上的差异;在辛亥革命之后,汉族的妇女也开始穿起了这种袍服,不过四改良之后的直领,衣摆超过膝盖,两边开叉;三就是民国时期的旗袍,这时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
民国三四十年代旗袍开始盛行,而且在当时是民国的国服。但是到底是在哪一年兴起呢?历史的记载还真的说不准,周锡保和张爱玲都对当时的旗袍有些研究,并观点很相似,旗袍的流行时间是在1921年以后,因为旗袍在当时的上海穿的人非常少,百人之中不过十人。
那时候的上海新闻界,对任何新事物的气息捕捉可是灵的很,如果旗袍流行起来,那大家伙儿和记者们肯定相当活跃,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报纸上,都很难查到什么有关旗袍的新闻,在当时北京也有记载表明旗袍流行是从1925年开始的。
旗袍的黄金时期,是在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之间,这段时间是中国旗袍发展的最辉煌最盛行的时期,尤其在三十年代,旗袍已经成为了任何舞台上女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服装,在这个时期旗袍已经成为了中国女性服饰中的代表,旗袍已经从懵懂的小女孩成长成了一个秀丽的大姑娘。这时候的旗袍的基本服饰个性和特征,以及各种基本图纹什么的都开始有了便准,成为了经典的女性服装。即使在现在时装设计师也常常从经典的旗袍身上寻找灵感。
到了五十年代,这时期到了刚刚建国不久,老百姓们当家作主,服装流行的主体受众,更多的是平民。不过旗袍在六十年代时期,旗袍成了"四旧"和"封、资、修"的象征代表,被狠狠地批斗,于是在这时候旗袍很快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而且对于旗袍的学术研究也被全面的禁止。
一直到改革开放后,也就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陆学术界的对旗袍进行研究学者们才渐渐的多了起来,不过旗袍在当时已经显得有些落伍了。
到了近十几年来,旗袍再次重新拾回了当年的风采,在国际时装舞台一次又一次亮相,有胜当年,而且旗袍受各国女性审美的青睐,在国际的很多重要场合中获得了非常高的赞誉,成为了正式场合的礼服,东方女性服饰的代表。
历史上关于旗袍的名人轶事
宋美龄对于旗袍的热爱可以说是过常人甚至无人能及。宋美龄自己专属的超级大的衣柜,还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旗袍贮藏室。她有一位专门为她自己制作旗袍的裁缝师傅,叫做张瑞香,名字好像偏女性化其实是个男裁缝师,别看他是个汉子,但他的技术绝对一流,不比女人差,天天赶工为宋美龄做旗袍,为宋美龄制作新旗袍,以致于他大约每过两三天就能制作好一套新的旗袍。
现在旗袍的手工制作技术工艺,已经成为了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旗袍作为中国女性的传统服饰,虽然经历过风光无限也经历过埋没的低谷,但它出众的气质在时代的长河中大放异彩
现如今在服饰时尚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当女子穿上一袭旗袍,华美的温润尔雅的外形,将旗袍的生命力展现出来,那是一种端庄大方,却又不失典雅秀丽的和谐之美,旗袍以自身经典的灵秀不输于任何服饰,成为中华传统的代表在国际舞台立足的美丽代表。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服饰》
《历代妇女袍服考实》
《民国日报》
《近代汉族民间服饰全集》
《历代妇女袍服考实》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724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