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一种体验,譬如,你跟自己约好晨四点起床,有一堆常规工作待完成,但因为一时间意志力未跟上,就晚了这么一点点,貌似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总觉得原先安排的种种,已然乱了阵脚,心里开始各种不爽......
有时出席重要场合,或有紧急事务,譬如,赶飞机,是不是一般而言都要稍微早一点?为什么要稍微早一点?总觉得,这跟过年要吃鱼一个道理,要取个“有余”的心理意象,如此,给自己很多安慰。
一点点有余或准时,较之于看起来无关大局的“晚了一点”,往往有天壤之别。在所谓“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很多事务的开展其实无关乎本具的能力,而关乎一种心境,而心境,直接决定了能力发挥的好坏。这有点像心理暗示。
我们也曾经说过,往往,一个星期做一件事,有时并不比一天内做完要好很多,所以,我们也听过,譬如,大家都拿八十分是较为容易的,但越是往上追求完美,就越是困难,九十分呢,九十五分呢......这种难度,不是加法式的累加,而是,指数级增长。所以,要赶活,有个前提,这件事情于你而言并不十分重要,但若对于很重要的事情,“紧急”,是来不及补救的。
重要的事情,需要长期浸染、思考、琢磨,投入长远的时间、精力,像把玩古董,要天天带着人气,才能温润。急急忙忙出来的东西,可能只足够应付很低层级的要求,因此,“心理余量”这件事情,也是一种若非从容而不能体味的妙处。“心理余量”,跟自我生命节奏感有关,是一种只有你自己能够把控的舒悦、高效创造价值的方式,和旁的无关。只为了应对外界的一切“节奏”,都带着“燥”的气息,远不能算作“心里有富余”。
除此之外,“心理余量”也确实有些现实效用。譬如,你早十分钟出门,就能避过出行高峰期,提前半小时到单位,可是呢,你晚上十分钟,可就不是晚十分钟到单位的问题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拥堵,你可能要迟到半小时。从这个角度而言,“早一点”,也是为应对各种突发状况而必备的一种周到,看似暂时多一点的付出,事后都可能收获更多。
所以,为什么一定要把自己弄得很仓促?活在他人要求里,按部就班,得过且过?一点点怠惰,错过最佳发展期?......
从很小的地方入手,一点点培养自己的心理余量,是很重要的哦。大家可能听过“复盘”和“预演”,有两个时间段值得重视:睡着之前和醒来之后,因为是意识和潜意识交接的重要时间点,信息的接收和处理都更加深刻——睡前,用于复盘当天发生的重要事情,“吾日三省吾身”,想想有没有值得改进的,给自己一个下次可以做更好的心灵印记;醒来,用于简单地想想今天要做什么事,甚至将可能的细节演练一遍,有的放矢。这两个方法,都能让你带着觉察地尽早做好准备,培养多一点的“余量”,防止临时“抓瞎”。
往往,拖延正在于不明确知道自己要干什么,那只好以很被动的心态将“创造时间”变成“杀时间”咯。总的来说,从长远价值而言,做重要的事确实比做紧急的事更能培养一个人的静气——正如宋美龄所言“每临大事有静气”,以及,更能培养一个人对自己生命节奏的把控,抓住时机。很多时候,由于平时没有留意积累“心理余量”这一重要心灵状态的种子,当紧急情况出现时,因为一种脆弱的“自暴自弃”的心态,也可能难以应对,或者,应对一次两次就因为耗损过多,形成负面心理印痕,下次再做,就实在不行了。
从这个角度而言,涵养“心理余量”,也像养护植物一样,养护的是自己内心的心灵之树,慢慢累积一种充满绿意的生命能量资源。只有从容,才能淡定,才能“松静软悦柔”地应对生活,避免脆弱折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708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