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中国社科院:尽快建立并完善失业风险预警机制

中国社科院:尽快建立并完善失业风险预警机制

记者 辛圆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9月25日发布报告指出,在中美贸易摩擦等不确定因素影响下,国内经济增速有所放缓,要严密关注劳动力市场运行状况,提高就业和失业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并强化分析应用。

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在《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中期报告》中提到,受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影响,部分外向型企业用工减少、开工不足,尤其是广东、江浙沪、山东等沿海地区制造业受冲击相对较大,加工制造企业密集区域的餐饮娱乐等生活服务业也间接地受到波及。

报告指出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三大问题:“东北、河北、山西等部分地区经济转型发展难度较大,就业机会的空间结构性差异短期内难以有效缓解;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溢出的产业工人技能单一,劳动技能更新困难,延长了转岗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再次就业的等待时期。原有的结构性就业压力,叠加中美经贸摩擦和部分产业链外迁对就业的结构性影响,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将表现得更为突出。”

报告建议尽快建立并完善失业风险预警机制,基于国家层面设计跨期可对照、跨地可比较的就业景气监测体系,根据劳动力市场特征不断优化防范失业风险预案系统。

报告预计,今年第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6.1%,全年经济增长6.2%左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6.3%,其中,一季度同比增长6.4%,二季度同比增长6.2%,增速明显放缓。此外,近期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等数据表现也较为疲弱。

报告认为,为应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应尽快落实已出台的宏观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同时着力化解财政金融风险。

报告提到,大规模减税降费使得局部性财政风险有所显现,地方财政收支分化较大,部分地区财政困难增加。中西部地区个别市县级政府基本工资和社保发放出现困难,个别省级政府在财政收支压力之下,向基层转移支付的能力受到制约。

报告执笔人、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汪红驹表示,在加大减收和增支实施力度的当期,更应立足于从中长期视角来看财政收支平衡问题,加强中长期预算滚动编制和动态平衡分析,保持财政收支的长期可持续性。

报告还指出,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政治环境复杂多变,国内金融周期处于顶部回落的高风险阶段,金融与房地产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

报告称,房地产在中国金融体系信用创造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除了家庭住房抵押贷款之外,大量企业贷款和债券都以房地产作为抵押,同时房地产还是不少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上的重要资产类别。虽然近期房地产市场风险总体可控,但风险仍呈现缓慢上升态势。

“一是个别区域房地产风险有所上升,个别缺乏产业支撑、过度依赖房地产的中小城市在经历房价快速上涨后,一旦房价下跌超过一定幅度,下跌范围扩大,则会出现问题暴露。二是房地产市场延伸出的金融风险有所上升,部分房地产公司负债率居高不下,有些甚至出现了资金链断裂问题。三是与房地产市场密切相关的土地财政风险上升,对于土地财政依赖性较高的部分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平衡风险有所上升。”社科院分析称。

面对一系列来自内外部的不确定性,报告中建议未来应该“两手抓”。一方面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有效促进技术创新,加快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优化营商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逆周期调节,加快实施“六稳”政策,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切实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67651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