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是影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世界上所有的电影大师,都在这一年拿出自己的绝世佳作。
王家卫打磨出了《重庆森林》和《东邪西毒》,展现了港片的个性和灵魂;
姜文拿出了他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标志着国产片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张艺谋凭借着《活着》扬名天下,让全世界都见识到了中国电影的魅力。
国内电影正逢“黄金年华”,而国外电影也是遍地开花。
吕克·贝松导演了《这个杀手不太冷》,阴差阳错地成就了银幕的经典组合;
迪士尼经典动画片《狮子王》,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回忆;
这一年有太多好的电影,只可惜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只有一个.....
可能是上帝更加偏爱《阿甘正传》,所以它最终摘得了当年奥斯卡的6项大奖。
于是在影迷心中,它成为了奥斯卡颁奖礼上的最大遗珠:
《肖申克的救赎》丨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说实话,在当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谁落选都是遗憾。
重新看一遍《肖申克的救赎》,当年它被如日中天的《阿甘正传》掩盖了光芒,现在看起来并不意外。
毕竟《阿甘正传》经得起解读,更符合奥斯卡的调性,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肖申克的救赎》却成为了影迷心中的无冕之王。
国内外各站网站上,公认的“影史第一”!
但就是这么一部神作,当年不仅票房惨淡,还在奥斯卡上颗粒无收。
有的人将原因归结于时代背景,也有的人将失败归咎于片名。
不管怎么样,是金子总会发光,那么这部电影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其实《肖申克的救赎》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越狱故事,而是讲述人生每个阶段的困境。
通过表层叙事掩盖住实际的核心,所有的情感元素都能在故事中找到。
总而言之,生活就是困住每个人的监狱,但大多数人并没有想过逃离这个地方。
影片开头,年轻有为的银行家安迪含冤入狱,被判决终身监禁。
至于主角为什么会进监狱,我们不做过多的讨论。
可是在来到肖申克监狱后,安迪发现自己和这里的一切,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在这所监狱里,所有的事情都要讲规矩,也就是所谓的体制化。
当一个人来到新环境,意味着人生重新开始。
导演为了体现这一意象,专门安排了一场特别的“入狱仪式”——洗澡!
每个犯人被要求脱光衣服,被水龙头喷出的水冲刷。
为什么入狱前要接受这种洗礼?
在一定程度上,这种行为可以被认为是给犯人一次机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随后电影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全面展现真实的监狱生活,每个人都要在规矩内做事。
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与自由的矛盾,是全片最核心的地方。
凶狠贪婪的监狱长,就是那些吃人不吐骨头的老板。
西装革履像个绅士,实则是监狱里最狠毒的角色。
从头到尾以纪律和《圣经》感化犯人,背地里却唆使狱警以各种手段实施暴力手段。
他习惯在这群罪人面前扮演上帝,认为这里所有的一切都属于他。
监狱图书馆的建立有他一份功劳,安迪的理财能力成为了他洗钱的手段,甚至为了一己之私,毫不留情地斩断一切想重获自由的希望。
所以当事情败露的那天,监狱长宁愿自杀,也绝对不想认罪。
瑞德,监狱里另一种“权威”般的存在。
他掌管了所有交易渠道,不管犯人们想要什么,他都能想方设法满足要求。
光是这样的人设,还不足凸显他的特别。
为此,导演特意安排了一组连贯镜头,来展现瑞德的内心变化。
每隔10年,监狱都会给符合条件的犯人们一次申请假释的机会,而瑞德无疑是幸运的。
第一次,瑞德内心紧张,到了办公室后坐立不安,眼神中充满了期待。
为了得到这次机会,他按照了标准答案回答每个问题,结果却无理由的驳回。
第二次,瑞德已经没有了先前那种紧张的情绪,似乎成熟了不少。
他望着对方露出了微笑,说话的声音听起来很平静,结果还是跟上次一样。
第三次,瑞德已经不抱太大的希望,甚至觉得这次的面试有些可笑。
在监狱待太久,容易忘记自由的感觉,这就是可怕的体制化。
从一开始被管制,再到依靠,最后到离不开它。
瑞德在监狱里德高望重、无所不能,出狱后可能就什么都不是。
可能大家觉得我在过分解读,其实导演为了证实,故意安排了一个人当例子。
老布是幸运儿,得到了假释提前出狱。可是到了外面的世界,他觉得异常的陌生。
在别人的眼中,他只不过是一位行动不便的犯人。
相反,他在监狱里有地位,打理着图书馆,有一种被人需要的感觉。
瑞德、老布这些角色的原型,其实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进入不同的“牢笼”。
学校、公司、社会.......接受各种规则的驯化,最后将你的性格棱角一点点磨平。
人一旦产生习惯,那么就再也不想,也不愿意,甚至没有能力去做出改变。
在肖申克监狱里,绝大多数人都甘于现状。唯独安迪不愿意,他想要自由。
全片最难忘的镜头之一,就是安迪私自播放“费加罗的婚礼”。
他将警卫锁在厕所里,关闭了广播室的门,冒着被处罚的代价,私自播放音乐……
当音乐传遍整个监狱,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中的活,抬头凝视着天空。
这一刻,每个人都感受到了自由。
面对此时此景,瑞德这样评价安迪:
“有的人的羽翼是如此光辉,即使世界上最黑暗的牢狱,也无法长久地将他围困!”
《肖申克的救赎》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变成了监狱里的日夜。
通过瑞德的视角,把整个故事呈现给观众。这种反衬叙事的方式,拍出了罕见的人情味。
表面上,好像安迪的戏份变少了,瑞德的戏份变多了。
实际上,用反衬手法将整个故事,由表及里的展现出来。
瑞德的视角是表,安迪的内心是里。
将两人联系起来,用现实反衬理想,象征着被现实禁锢的每个人,都有一个理想中的自己。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了自己,那么还有谁会救赎你?
只有重燃心中的希望,才能得到救赎。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肖申克的救赎》从最初的不受欢迎,到如今的大获成功。
这就是一次影史奇迹,即使再过一百年,这部电影依旧会打败时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654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