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他是大明第一位太子,如果不早逝明朝会怎么样?

他是大明第一位太子,如果不早逝明朝会怎么样?

(剧照)

他是大明第一位太子,如果不早逝明朝会怎么样?

文/老张在路上

大明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五日(1392年5月17日),朱元璋的长子,太子朱标突然去世,这一年朱元璋已经六十五岁了。

(朱标)

01

按照《明史·卷115》记载:“兴宗孝康皇帝标,太祖长子也。母高皇后。元至正十五年生于太平陈迪家。”

元至正十五是公元1355年,朱标出生的具体日期,是这年阴历九月,即阳历10月10日。

朱标的生母孝慈高皇后马氏,本名马秀英,公元1332年出生,归德府宿州人。马秀英出生不久,父亲马公因为杀人避仇,逃亡他乡,临行时将爱女托付给生死之交郭子兴。马秀英母亲郑氏早卒,其后马公也客死外地,郭子兴可怜此女孤苦,收为养女。

(马皇后)

此时的元朝,政治腐败,社会黑暗,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河南、江淮一带大旱,赤地千里,后来黄河又接连决口,饥民遍野。到至正十一年(1351),河患已经连续六年,天灾人祸让老百姓再无活路。这年五月,江淮流域爆发了以刘福通为首的红巾军起义。

1352年(至正十二年),郭子兴在定远(安徽定远)起兵响应,成为当地白莲教的首领,同年农历二月二十七日,率领起义军攻下濠州后,郭子兴自称元帅。

此时,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朱元璋前来投奔郭子兴的义军,朱元璋比马秀英大4岁。

1352年(至正十二年),郭子兴把养女马秀英许配给了朱元璋。从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朱元璋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国瑞(原名朱重八)。关于朱重八的新名字,有一种说法是:朱,为“诛”,元,指大元朝,璋,一种尖锐玉器,意思就是诛杀元的利器。

马秀英与朱元璋婚后,收养了朱元璋的亲侄儿朱文正、外甥李文忠还有定远孤儿沐英,马氏对这三个养子视如己出,细心照顾。

马秀英和朱元璋婚后三年,大儿子朱标出生。

从马秀英和朱元璋结婚到生下朱标,是朱元璋的创业的起始阶段。

当时的濠州城中,红巾军有五个元帅。郭子兴一派,孙德崖与其他三个元帅一派。徐州红巾军主将芝麻李被元军杀害后,其部将彭大和赵均用也率兵到了濠州,彭大与郭子兴交好,而孙德崖等人则拉拢赵均用。

朱元璋见濠州城诸将争权夺利,决心离开濠州去开创新局面。至正十三年(1353)六月,朱元璋回乡募兵,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兴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

这年冬天,朱元璋经郭子兴同意,从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心腹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略定远。

朱元璋攻破定远后,很快又攻下滁州、和县。郭子兴任命朱元璋为总兵官,镇守和州。

朱元璋在和州驻守几个月后,粮食供应成了问题。与和州相对,紧靠长江南岸的太平(今安徽当涂)、芜湖是盛产稻米的地方。朱元璋从和州渡过长江,攻克太平。进入太平,朱元璋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己做元帅,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从此,朱元璋才有了自己的地盘。

朱标就出生在朱元璋的第一个根据地太平城商人陈迪府里。

(剧照)

02

在明代历史上,朱标一生,有两个疑案,一是出生,二是去世。

据《明史》记载,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他的母亲是高皇后马秀英。元至正十五年,朱标诞生于太平商人陈迪的家中。朱标出生时,朱元璋正在率军攻打集庆(今南京)。得报后,朱元璋在当地的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陈迪是太平一个商人。朱元璋攻下太平之后,严格约束士兵,不许劫掠百姓,整个太平城秩序井然。太平城的富商陈迪见朱元璋的军队秋毫无犯,认定这支队伍将来必成气候,因此“献金帛,即以分给诸将士”(《太祖实录》),同时将自己的宅院提供给朱元璋使用,马秀英的第一胎,儿子朱标就生在了陈迪的家。朱标长大之后,还专门去陈迪家拜访。

(朱元璋)

《明史》记载,马皇后前后生五子二女:长子懿文太子朱标,次子秦愍王朱樉,三子晋恭王朱棡,四子明成祖朱棣,五子周定王朱橚;以及两个女儿宁国公主、安庆公主。

明朝人所撰写的《南京太常寺志》中说:“孝陵神位,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朱棣), 孙贵妃生周定王(朱橚)。”

清代诗人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三沈元华条:“高后从未怀妊,岂惟长陵,即懿文太子亦非后生也。”

这后两条,直接否认了马皇后有子的记载。

有一种说法是:元至正十五年六月初二日,朱元璋渡过长江攻克太平,初七日,元军大军包围了太平城。从此一直到元至正十六年二月朱元璋平定了太平一带,马皇后才带着众位将领的家眷渡江来到太平。所以马皇后不可能在至正十五年九月在太平城陈迪府里生下朱标这个大儿子。

(朱棣)

作证据的是《明史》一句话:“太祖既克太平后,率将士妻妾渡江。”

但也有人分析说从朱元璋六月初二占领太平城,到六月初七元军围城,中间还有五天时间,马皇后完全有可能带着家眷从江北和州渡江到太平。

作证的还是那句话,问题全出在对“太祖既克太平后,率将士妻妾渡江”的标点上。那个逗号标点应该在太平之后,即为“太祖既克太平,后率将士妻妾渡江。”意思是:朱元璋占领了太平城,马皇后立刻带着将士们的妻妾渡江到了太平城。

明末清初毛奇龄在他的《彤史拾遗记》说:朱元璋渡江之后,马皇后料到元军会切断朱元璋的后路,“不俟太祖命,急率诸校妻过太平。”几天之后,元军果然占领了沿江的渡口。

《明史·马皇后传》:“太祖克太平,后率诸将妻妾渡江往从之,既而元师断江路。将士内顾室家,无离去者。”马皇后率领众位将领的妻妾渡过长江来到了太平城,很快元军切断了长江水路。但是,由于将士们能够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所以没有一个将领离开太平城。

至于《南京太常寺志》说朱标与秦王朱樉、晋王朱㭎同为李淑妃所出。李淑妃之父李杰是至正十六年(1356年)投奔朱元璋的,李杰生于1331年,仅比1332年出生的马氏大一岁,即便李杰十五岁生下女儿李氏,到朱标出生时李氏不过9岁,不可能为朱元璋所纳再生朱标。

在我看来,在没有更充分的史料能证明马皇后确实不是朱标的生母和马皇后从来没有生育过孩子前,还当以《明史》记载为准。

(剧照)

03

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朱元璋攻下集庆。朱元璋进城后,下令安抚百姓,改集庆为应天府(今南京)。从此,南京成了朱元璋的第二个根据地。朱元璋从这里,开始走向统一全国的进程。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朱元璋统兵二十万,进发洪都,陈友谅获悉后,撤出围军,迎战朱元璋,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

鄱阳湖水战,朱元璋最终取胜,陈友谅被乱箭射死。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旦,朱元璋被百官推举为吴王,建百官司属,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

(剧照)

身为朱元璋的长子,朱元璋对朱标抱以极大的希望。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标5岁时,朱元璋便让宋濂等名儒为师授其经学,接受教育。

朱元璋自立为吴王后,立朱标为世子。在消灭了张士诚、方国珍等人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

也是这一年,朱元璋派时年十三岁的朱标赴临濠祭拜祖墓,希望藉机训练他将来为人君的本领,临行前朱元璋教导说:“古代像商高宗、周成王,都知道小民的疾苦,所以在位勤俭,成为守成的好君主。你生长富贵,习于安乐。外出,沿途浏览,可以知道鞍马勤劳,要好好观察百姓的生业以知衣食艰难,体察民情的好恶以知风俗美恶。到老家后,要认真访求父老,以知我创业的不易。”

(剧照)

洪武元年(1368年)春天,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立朱标为皇太子。

朱标被立为太子后。朱元璋命詹同考历代东宫官制,并选拔功勋道德老成者兼领东宫,辅导太子。从朱元璋安排的东宫官员的名单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朱标这个长子极其用心栽培,寄予厚望。

《明史·卷115》记载,东宫太子府属官如下:

“带刀舍人周宗上书乞教太子。帝嘉纳。中书省都督府请仿元制,以太子为中书令。帝以元制不足法,令詹同考历代东宫官制,选勋德老成及新进贤者,兼领东宫官。于是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冯宗异兼右詹事,中书平章政事胡廷端、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中书左、右丞赵庸、王溥兼副詹事,中书参政杨宪兼詹事丞,傅瓛兼詹事,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张兴祖兼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顾时、孙兴祖同知左右率府事,佥大都督府事吴桢、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御史大夫邓愈、汤和兼谕德,御史中丞刘基、章溢兼赞善大夫,治书侍御史文原吉、范显祖兼太子宾客。”

这个名单,把朱元璋的开国元勋纳入一大半。东宫几乎就是一个小内阁,在朱元璋外出征战期间,由太子监国、方便各将军丞相辅佐。

朱元璋还在东宫中特设大本堂,贮藏各种古今图书,让诸名儒轮班为太子和诸王讲课,并挑选国子监学生国琦、王璞、张杰等十多个才俊青年伴读。在教学中,太子的一言一行,都被要求按礼法行事。朱元璋自己也时常赐宴赋诗,和朱标一起商榷古今兴盛之道。

(剧照)

04

朱标长大后,温文儒雅,慈仁宽厚,颇具儒者风范。《明史》评价: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然而,这正是因为朱标这样的性格特点,和猜疑冷酷的朱元璋的治国理念时有冲突。从1368年被立为太子到1392年去世,将近25年的太子生涯,朱标过得并非全是如意和顺遂。在老爹皇权天威之下,即便是朱标这样深得皇帝老子喜爱的储君,也同样如履薄冰,

(剧照)

对于朱元璋用重典、杀人如麻,朱标从心眼里反对。

洪武十三年(1380年),宋慎被牵扯进胡惟庸案中,导致宋濂一家遭祸,宋慎与宋濂及次子宋璲都坐法死,朱元璋想处死宋濂,经马皇后及太子朱标力保,才得免一死,徙至四川茂州安置。

大概因为深知皇帝老子的性格和为人,朱标为了免祸,也有自己的准备。

据《名山藏》记载,朱元璋在征战中,尝为敌兵追击,高皇后马氏背着朱标逃命。马皇后死后,太子便将这一事件绘作图像,藏在怀中,以备不测。

(剧照)

一日太祖又大开杀戒,太子劝谏说:“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朱元璋不作声。第二天故意把一条棘杖放在地下,叫太子拿起,太子面有难色,朱元璋说:“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这些刺都给去掉了,再交给你,岂不是好。我所杀的都是天下的坏人,内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当这个家。”皇太子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朝他掼,并继续追打,他一边跑一边有意把图掉在地上,太祖看到图,感念马皇后而怒气得以消解。

把老妈的画像当成护身符,从这里可以看出太子朱标整天生活在精神高度紧张和担忧焦虑之中。

(剧照)

05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朱标巡视关中,为迁都西安作准备。太子朱标详细考察了西安和洛阳,比较两地的地形,回来后向朱元璋献陕西地图。

朱标自秦中视察返京后不久患病,在生病期间还向太祖上书关于筹建都城的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病逝。

朱标死后朱元璋痛哭不已,将他祔葬在孝陵东侧,谥“懿文太子”。朱允炆即位后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明成祖夺位后复称懿文太子。

(剧照)

关于朱标之死,《明史》只说“比还,献陕西地图,遂病。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明年四月丙子薨,帝恸哭。”

朱标之死,是他一生中的第二个疑案。

他死于什么病,《明史》上没有明指,只说是风寒。也有人怀疑朱标被人谋杀,比如说凶手是秦王朱樉,因为朱标去陕西巡视完回到南京不久就去世了,所以秦王成了最大的嫌疑人。然而朱标巡视陕西时,朱樉根本不在西安,而是被朱元璋叫到南京问话审查去了。更有怀疑者怀疑是朱元璋杀了朱标,这一点根本不值一驳。

明末清初傅维麟的《明书》说,朱标早逝是因为和朱元璋发生争吵,精神压力过大,郁闷而致。这和《名山藏》中写的朱标的死因雷同。结合朱标和朱元璋的冲突和执政理念,这些解释或更符合历史的真相。

(剧照)

朱标巡视陕西回来,有一天,朱元璋让朱标审决囚犯,同时让吏部尚书詹徽帮助太子审案。在讨论如何量刑的时候,太子主张释放,詹徽主张处死。二人争执不下,就一起请示朱元璋,朱元璋明确表示支持詹徽,太子与父亲争辩说:“父皇,立国以仁为本啊!这也是您对我的要求。”朱元璋说:“我在为你提前除害,难道你自己想当皇帝不成?”

朱元璋这句话语可把朱标吓坏了,过了两天,朱标生病,不久就离开了人世。临死之前朱标对儿子朱允炆说:“杀我者,徽也。”(邓元锡:《皇明书》)明着说是詹徽,暗里指谁,只有朱标自己明白了。

(剧照)

现在说说如果朱标不早逝按部就班当了皇帝会怎么样?

朱标去世的时候,年仅38岁。有人说,朱标如果不那么早去世,他的儿子朱允炆成不了明代第二任皇帝,他的四弟朱棣也不敢兴兵夺皇位。如果是这样,明代的历史就会重写。然而,历史虽然无法假设,但正是因为朱标过早去世,打乱了朱元璋的既定安排,才有了朱元璋死后那么多的是是非非。

首先靖难之变很可能不会发生。因为朱标有强大的谋臣和武将支持;他是大明臣民心目中的“明君”和“仁君”;他还是兄弟们心中的“好大哥”。所以,朱棣应该不会也不敢生变。

第二,如果朱标继位,明朝可能不会迁都。在朱元璋和朱标的未来打算中,明代都城是在洛阳和西安中选择的。

再有一个几乎可以肯定,朱标假如不死,当了皇帝,他不会杀那么多人,这同他的仁慈性格有关,也同他的老师们比如宋濂等人的教育有关。

(朱允炆)

然而这一切,也只不过是后人合理的猜测,而真实的历史是: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朱标的儿子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打败侄子,取得胜利,在南京称帝,后迁都。

(本文图片为网络资料)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62484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