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反映,自家孩子会经常不自觉地咬指甲,还有一些不咬下来不罢休的情况,虽然家长看见一次制止一次,但孩子咬指甲、啃手指的行为却越来越严重,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咬指甲的行为呢?
正常情况下,孩子在一岁半左右时会出现咬指甲的行为,这是为了体验自己的指甲和其他事物的区别,大概到了三岁就会消失,但是有的孩子咬指甲时,会伴有明显的行为问题,比如抽动、情绪焦躁不安、性格敏感等等,而且孩子的这种行为持续时间很长,一直延续到青春期甚至更久远,这种情况就应该引起家长重视,因为孩子会伴有性格上的缺陷,比如孤僻、自卑等,而这往往是由于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引起的。总体来看,孩子出现咬指甲的行为与这几个原因有关。
1.婴儿时期父母喂养方式不当,孩子通过吸吮手指缓解饥饿或获取安全感。
2.孩子的模仿能力比较强,看到别人咬指甲后感到好奇,就会自行模仿,没有得到纠正,就会给固化下来。
3.孩子口欲期时,习惯用牙齿当做拆卸玩具的工具。
4.孩子没有玩伴,父母也没有给予充足的陪伴,孩子会通过咬指甲这种方式来自娱自乐。
5.通过咬指甲来集中注意力或者分散注意力。
6.通过咬指甲的行为来表达心中的不满。
7.孩子缺乏爱与安全感,焦虑时会通过咬指甲来缓解。
8.孩子在加大咬指甲的力度时产生了愉悦感。
9.孩子遭遇环境变化或者心理压力较大时,也会通过咬指甲来疏解。
10.通过咬指甲获得父母的关注。
虽然咬指甲只是一种行为上的表现,但实则反映了孩子内心的焦虑不安,或者情绪上的波动起伏,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克服咬指甲的习惯。
第一,家长要理解孩子的行为。不能单纯地认为这是一种坏习惯,因为很多孩子会有这个行为,是因为压力过大,家长要摒弃“孩子这么小,怎么会有压力呢”的想法,理解孩子的内心。
第二,不要过于粗鲁的去制止。孩子屡教不改时,家长很容易变得暴躁,但看到孩子啃咬指甲时,不应该粗鲁地制止孩子,要平复一下情绪,用其他活动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孩子正确表达。
第三,多创造一些和同伴玩耍的机会。家长要减少孩子独处的时间,防止孩子因为过于寂寞无聊,而不断啃咬指甲,吸吮手指。
【本文由“育儿台”新媒体原创出品,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米谷,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624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