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小丽家的儿子果果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想要什么爷爷奶奶就给买什么,养成了说一不二的性格。稍一不如意,就大哭大闹,甚至砸东西打人,这让小丽很是头疼。
一次,小丽带儿子去商场玩,儿子看中了一个上千元的乐高玩具,非让妈妈给他买。小丽觉得这套玩具对于儿子这个年龄来说太难了,想给他换个小一点的,结果儿子怎么也不同意,躺在地上哭闹起来,怎么也不肯走。
小丽见围观的人越来越多,觉得很没面子,就把孩子狠狠打了一顿,然后连拖带拽地把儿子带走了。打那以后,小丽决定要好好管教儿子,可是面对已经被惯得不成样子的儿子,该怎么管却让小丽犯了难。
孩子发脾气的背后是发泄负面情绪
孩子尤其是婴幼儿,正处于性格养成阶段,他们对于情绪的表达更为简单和直观,高兴写在脸上,不高兴也会付诸于行动,所以发脾气只是孩子表达情绪的一种常见方式,并不是什么不好的行为。
但是作为父母,要正确认识孩子为什么要发脾气。有的孩子觉得自己被父母忽视了,没有获得他想要的关注,因此发脾气,对父母不理不睬。
有的孩子是得不到想要的东西,觉得委屈愤怒,所以用发脾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并希望以此“胁迫”父母同意自己的需求。
还有的孩子在面对新环境的时候觉得紧张,不能很好的融入集体,不会跟别的同龄人交朋友,所以就无端地发脾气,想要获得逃避的心理。
这些种种都可能是孩子发脾气的原因,他们想通过这种渠道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如果父母不能正确认识,就不可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疏导。久而久之,除了孩子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控制不住脾气的孩子无益于成长
有句话说的好,叫发脾气是本能,控制脾气是本领。尤其对于孩子来说,如果只会发脾气,而学不会控制自己的脾气,长大后也会形成人际交往障碍,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
退一步来说,控制不住情绪的孩子轻则影响自己的精神状态,干扰学习生活,养成愤世嫉俗的性格;重则影响孩子与同学之间的友爱团结,甚至会导致孩子违纪违法,做出什么出格的事。
父母应该懂得,负面情绪是人与生俱来的,人人都有,但是如果负面情绪过多、过强,就会影响人的正常生活。所以当孩子出现哭闹、打架、生气等负面情绪时,家长要及时帮助孩子疏导,教会孩子控制自己的脾气。
聪明父母要学会让孩子控制好情绪,不乱发脾气
拿破仑要说,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作为父母,应该用什么办法能更好地让孩子控制好自己的脾气呢?
首先,引导孩子正确表达情绪,尽量不要用发脾气的方式来解决。
孩子被桌子绊到跌倒了,坐在地上委屈得哇哇大哭,很多家长都会抱着孩子,边用手拍打着桌子边说:“都怪你,让你把我家宝贝绊倒了,我打你!”于是,孩子也跟大人有样学样,拿着小手拍桌子解气。
这样的教育方式很常见,可带来的后果就不那么美好了。孩子以后再有类似的情况,就学会了用武力发泄,等到他觉得有人伤害了自己,就采取了打架的方式。
所以父母要学会引导孩子正确表达情绪,有了负面情绪的时候,要正视它,允许孩子把负面情绪宣泄出来,但要采取更好的方式,而不是砸东西打人。
其次,孩子发脾气时,父母要学会正确处理,及时疏导孩子的情绪。
当然,孩子发泄脾气时父母如何回应也非常重要,只有有效的回应和沟通才能及时化解孩子的负面情绪,否则只能让孩子的脾气越来越不可收拾,难以控制。
像文中开头提到的小丽,面对儿子的哭闹时,最终选择了动手打孩子,这不仅不能让孩子的情绪得到宣泄,反而会让孩子觉得更加委屈,心理上更不平衡。
当然,如果孩子发脾气时置之不理也是不对的。有些父母经常会采用“冷处理”的方式,凭孩子哭,凭孩子闹,家长都装作视而不见,认为孩子闹够了、哭累了,自然就好了。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也是非常不利的。
聪明父母要学会倾听孩子真正的心声,知道孩子在表达什么,想要什么,告诉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时疏导孩子的情绪。
再者,给孩子一个融洽的家庭环境,家长要首先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们经常有控制不住自己脾气的时候,由于生活压力大,琐碎事情繁多,久而久之,就会把怒火转嫁到孩子身上,对孩子发火。
一项调查显示:几乎90%以上的家长都曾经发脾气吼叫过孩子,而且年龄越低的家长越爱吼叫孩子。在4000万户家庭中,30岁以下的家长经常吼孩子的比例占28%;而在从来不会吼叫孩子的家长中,50岁以上的比例最高,达到24%。
俗话说:三等父母用拳头管孩子,二等父母用嘴巴管孩子,一等父母用行为管孩子。
孩子的行为往往模仿自父母。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教授的“人际关系理论”指出,民主的氛围、融洽的关系比物质环境、物质刺激更有意义。因此想让孩子不发乱发脾气,家长首先要能控制自己的脾气,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充满爱的家庭环境。
父母以身作则,孩子就会更温和,遇事首先想的不是发脾气,而是如何解决。
那么,你是爱发脾气的父母吗?你的孩子发脾气时,你都是如何处理的?如果你在生活中也有这方面的经验想与人分享,请给我们留言吧!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503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