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两岁宝宝还在吃手会养成坏习惯?不用担心,孩子有自己的成长法则

两岁宝宝还在吃手会养成坏习惯?不用担心,孩子有自己的成长法则

朋友最近特别纠结,女儿两岁多了,还在吃手。每次吃手大人看见了,会把她的手拔出来,但是没过几分钟她又把手放进嘴里去了。

即使她爸爸威胁教训她,也没什么效果。朋友说:“真的很焦虑,这么大的孩子还吃手,软硬办法都用了,就是改不掉,大拇指已经吃出老茧了,两个门牙也有点微微突出。”

李跃儿老师在她的书《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0-7岁教养困惑90问》中这样阐述幼儿吃手的行为:婴儿在两个月到六个月的时候,要通过嘴巴与身边的物质互动,促使大脑中的神经元连接和工作,最终形成大脑早期的工作。这是大脑工作的开始,也是人类智慧的开始,更是孩子变得聪明与否的开始。

嘴巴和手是协同工作的,孩子要想让自己的嘴巴接触到身边的物品,就必须用手去配合。于是,孩子就得先练习将手伸进嘴里。

如果父母不让婴儿吃手,他们就不能在这一阶段开始大脑和精神的发展。而且婴儿的发展与他们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如果婴儿先天所设定的发展计划能够顺利进行,婴儿就会感到快乐和愉悦;没有获得发展或者发展被严重阻挠的孩子,就会显得不快乐,当他们实在斗不过成人时,就只能变得麻木,以减少自己的痛苦。

吃手对幼儿成长非常重要,但也仅限在两个月到六个月这段时间,如果孩子两三岁还在吃手,这说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的碰到了问题。

一、孩子吃手在0-2岁

婴儿的神经系统是从头部向脚部逐渐成熟的。0-6个月时,孩子脑部的神经开始成熟,通过先天的反射吸吮,使得孩子使用嘴巴的能力比使用其他肢体和器官的能力更加熟练,于是出现了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所称的口敏感期

当孩子成长到6个月之后欧,口的敏感期会慢慢消退。但是依然有一部分孩子即使已经1岁多快两岁依然有吃手的行为。

案例一:孩子1岁零4个月,经常吃手。带他在小区幼儿游乐场玩,别的孩子都在玩滑梯,他站在那里只顾吃手。妈妈看着烦,把孩子的手拿出来,不让他吃。反复几次之后,孩子开始大哭。

案例分析:这种情况时,父母首先应该警觉自己的厌烦情绪,而不是孩子吃手的行为。

为什么呢?因为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才一年多,如果父母不懂孩子,在养育的过程中,使孩子没有发现玩耍是自己最需要的或者让孩子觉得这个世界是危险的。那么,孩子在感到紧张时吃手是很正常的自我调节行为,就像害羞时脸会红一样。

再就是1岁多的孩子刚刚过了吃手的时期,在遇到困难自己又不知道该如何解决时,只能采取他们知道的方式来解决,那就是吃手。

作为成年人的已经度过了孩子的时期,但是当有了孩子后父母一定要倒回去,体贴一下孩子的处境,用点心思弄清楚孩子到底为什么吃手、孩子的感觉是什么、孩子遇到了什么难题需要家长帮助。

找到根源,然后用智慧的方式来帮助孩子,而不要因为孩子处在困难之中或需要帮助而讨厌孩子。父母的厌烦情绪会伤到孩子,使得孩子以为父母不喜欢他、不爱他,容易造成很多心理问题。

那么要如何解决呢?1岁4个月的孩子还太小,在公众场合不敢去玩那些大型器械是很正常的。如果家长想训练孩子去玩游乐场的器械,可以抱着孩子一起玩。家长带着孩子把所有的游乐器械都玩熟了,使孩子对它们有了经验,孩子就不会感到紧张了。

父母还需要知道的是,如果孩子没有经过训练,去游乐场的机会也没其他孩子那么多,那么,站在那里吃手指头其实是智慧的行为。也许孩子是在一边吃着手指头,一边观察别人的行为,这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

二、孩子吃手在2-3岁

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同一个行为在不同时期代表的含义不同。1岁前,吃手是上天赐给人类发展的秘密武器,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行为。为此,父母要保护孩子的吃手行为,甚至帮助他们顺利吃到手,再用手协助嘴巴啃能啃到的所有物品,这就是教育。

但是到了2岁,如果孩子还在吃手,那么父母就需要考虑一下,孩子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另一方面父母也可以欣慰于孩子能够用吃手来安慰自己,这样他们的内心就不会受到恐惧和焦虑的侵袭。

案例二:孩子两岁多经常吃手。而且在以下时间、场合吃手最多:睡觉前和醒来以后;向爸妈撒娇,或者睡在爸妈身上的时候,或者太无聊的时候。爸爸威胁过,但是没有用。

案例分析:在发展心理学中,把孩子迈向独立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从依恋妈妈转为依恋其他东西的行为叫作“桥梁”。

孩子在放松和没事干时吃吃手指头的现象,叫作“依恋过渡性客体”。客体指的是孩子身外的其他物品,吃手指头也属于这个范畴,这是孩子创造地解决自己心理需求的有效方法。

两岁多的孩子吃手还有一种可能是,孩子吃手时期来临时,家人没有把物质介绍给孩子,造成孩子在口的敏感期只能一直吃手,时间长了就成为习惯。

但无论是第一种情况还是第二种情况,孩子都是需要理解和帮助的,即使吃手成为一种习惯,不是孩子不好,而是家长没有做好功课,没有帮助好孩子。

首先家长应该检讨自己,想办法弥补自己给孩子造成的“损失”。家长应该觉得对不起孩子,因为孩子才是受害者。

妈妈需要跟爸爸好好沟通一下,因为爸爸的做法恰恰强化了孩子的吃手行为。如果他能把制止孩子吃手的力气用来陪孩子玩耍,可能孩子就不会一直吃手了。

人类一般都会模仿那些自己见过的行为,即便没有意识到这是模仿,这是人类生物性的特征。父母教育孩子也是一样,深受自己父母曾经教育自己方式的影响。

因此,成为父母后我们要经过重新学习,分析自己的行为对孩子发展的利弊,努力改掉那些对孩子的发展和心理具有破坏作用的想法和做法,用正确的方法来帮助孩子。

三、孩子吃手在3-4岁

孩子3岁的时候开始探索物体与物体的关系,需要跟小朋友一起玩,而且能够把身边人的行为用扮家家的形式进行演绎,并开始早期的心理活动。

他们开始用绘画、肢体行为、语言、扮演来整合自己收集到的信息,以此获得大脑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模式。如果这个时期的孩子吃手,家长该怎么办?

案例三:孩子从出生到上幼儿园之前,都没有明显的吃手指阶段。即使是很小的时候,有时候把手指放进嘴巴里面玩,父母也没有强调过不能吃。但是上幼儿园才两个月,他就开始吃手指了。原因是他们班上有两个孩子有这个习惯,整天把手指放嘴巴里,孩子就学上了。怎么跟他讲都不行,强迫他拿出来也没用。

案例分析:孩子有时会互相模仿,如果孩子口的敏感期过渡的很好,以后出现暂时吃手的现象,其持续的时间会比较短,他会沉浸在自己发展的工作中,不会模仿小朋友的这类行为。

如果孩子以前没有吃过手,看到其他小朋友吃手会感觉比较新鲜,由吃手开始将口的敏感期又重新过了一遍,这种情况叫作修复行为,父母不用过多干涉孩子。

如果幼儿园的生活丰富多彩,孩子吃手和啃其他物品的行为会在一段特别严重的时期之后慢慢消失。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或背后议论甚至嘲笑孩子吃手的事,还要做好身边所有人的工作,使他们对孩子吃手的行为也表现出视而不见的状态。沉住气,等待孩子吃手行为的消失。在这期间,更要注意的是为孩子设计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让孩子忙一点,就可以减少孩子吃手的时间,避免把手吃裂。

如果单纯是模仿,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练习巩固,孩子是不会形成吃手习惯的。如何孩子吃手成了习惯,像案例中那样,那么孩子就不是单纯的模仿行为,可以考虑一下其他原因:

第一,孩子上幼儿园的焦虑期,正好遇到了那两个吃手的孩子,发现吃手能使内心舒服。如果是这种情况,牺牲了大拇指的形象,换来了心理的健康,还是值得的,等孩子长大后不再吃手了,手上的茧子会慢慢褪掉。

第二,孩子的吃手与那两个孩子无关,是幼儿园的老师对孩子态度严厉或体罚造成孩子因紧张而吃手。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多方调查那个幼儿园,如果孩子天天跟一个态度恶劣的老师在一起,不断被呵斥,孩子会用吃手这样的象征行为一方面安抚自己,一方面告诉家长“救救我”。那么,家长就一定要替孩子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可以换幼儿园,或者与幼儿园的领导协商解决老师的问题。

第三,如果前两个原因都不成立,那么除了继续寻找其他原因,还要在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后跟孩子疯玩搞笑游戏,在孩子吃手时装出不经意的样子拉着孩子将要吃的手去做事,并且忽视孩子吃手。家长从心底不要反感孩子吃手这件事,我们从未看到过任何一个20岁的青年人在吃手,所以过于不必担心。

四、孩子吃手在5岁

5岁之后的孩子很少会出现吃手的习惯,这时如果孩子还在吃手就不单纯是习惯的问题了,有可能是孩子把吃手当成一种享受舒服时的附加行为,只要父母和孩子不会感觉到不舒服,就无需担心。

因为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习惯的动作,只要整体上没问题就可以了,家长不必紧紧盯着孩子一些细微的小动作不放。

案例四:孩子刚5岁,3岁前是外婆带,父母都在身边,但是孩子3岁前主要由外婆教导,当时妈妈还没有进入母亲的角色。孩子几个月大就开始吃手指,在外婆的要求下家人都没有管。就这样,孩子吃手一直吃到上幼儿园,现在已经5岁了晚上睡觉前还在吃手。尝试过讲道理,孩子也努力戒吃手指,但都失败了。

案例分析:虽然孩子到5岁还在吃手指不是很常见,但只要有这个行为,就需要父母在不被孩子发现的情况下悄悄地调查一下,看看是否发生了什么。

有以下几种可能:孩子从小就比较无聊,只有通过吃手来消遣;成人经常在孩子面前议论吃手的问题,强化了孩子吃手的需求。如果孩子只在睡觉的时候吃一吃手指,这应该没有问题,即便到了20岁,睡觉前躺在被窝里吃吃手指也没有什么坏处。

案例中描述说,孩子只是在睡觉前吃一下手,应该不会造成什么问题,所以不用干涉孩子。这种情况的吃手行为与安全感没有关系,只是一种个人习惯。如果5岁的孩子每天大部分时间在吃手,那就是有问题,需要带孩子去医院了。

最后,没有一种万能的方法能治得了所有孩子的吃手,因为每个孩子性格不同、境遇不同,家长理解、支持以及养育的方式也不同,虽然有相同的问题,但成因完全不同,解决方法也不相同。本文只是提供了常见的原因和案例分析。

end

作者简介:lemon青柠檬,喜欢读书,乐于分享婚姻育儿、情感心理相关内容。人生目标是每一个今天都比昨天优秀一点点。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478038.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