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汉,我尽到了本分。
对百姓,我做到了保境安民。
对自己,我做到了百折不挠。
一
那一年,皇室衰微,群雄并起。
三个年轻人走到了一起,希望能匡扶汉室,救困扶危。
那一年刘备二十八岁,他本以为,自己能在那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建树。
可几年下来,一事无成。不仅如此,还要辗转多地,居无定所。
而那些和他同时代的日后枭雄们却已经扬名立万,问鼎中原。
当时的曹操,早已有了只身刺董的壮举,完成了早期的原始积累。成为当时最闪亮的新星。
作为老牌的割据诸侯,袁绍更是坐拥北方重镇,政治资源丰厚。
江南孙氏,自恃长江天险,物产丰饶,进可图中原,退可保江东不失。
刘璋刘表袁术等也都是一方诸侯。就连自己的好朋友公孙瓒,都已经达到了能和袁绍相抗衡的地步。
唯独刘备,几年下来,还是无尺寸之地。
诶!何时才能像他们那样。
二
年轻的刘备在各路诸侯面前,不免有些妄自菲薄。
诚然,十八路诸侯最少的都有两万人,可自己却只有兄弟三人,的确差的有点多。
“和他们相比,我有什么呢?”
是啊!十八路诸侯都有资格逐鹿中原,君临天下,可唯独他没有。
论家世,袁绍四世三公,官宦世家,诸侯盟主。
论威名,曹操年少成名,只身刺董,名动天下。
论勇武,孙坚雄霸江东,勇冠一世,隽才大志。
他们都是当世少有之人杰,而他刘备,虽说是景帝之子中山靖王之后,先不说传到他这里是多少代,就连中山靖王自己都有一百多个儿子。
其中的分量,想必自己也是清楚地,不然怎会沦落到织席贩履呢?
即使年幼的他也能说出类似项羽“彼可取而代也!”之类的话(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但和项羽相比,他一无所有。
就算是和日后的司马懿相比,他也要艰辛的多,司马家族是北方世家大族,即使什么都不做,也能平安富贵一生。可他刘备有什么?
没有祖上庇荫,没有家族支持,没有极深的谋略,没有过人的武勇。
没有这些,想在那个年代做出一番事业,太难了。
“可能是仁义二字吧!我不负人,人不负我。这可能是我唯一的优势!”
三
十几年后,刘备再一次被曹操打败,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走投无路,投奔刘表,这一年他四十岁。
荆州一住就是七年,虽说衣食无忧,歌舞宴饮,对于一般男人来说,可能就此认命,了此残生。
年轻时的梦想终究是不成熟的表现,这个世界本就不是我们想象的样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而刘备想的依然是: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四十多岁的中年人,飘零半生,依然没有放弃心中理想,还在感慨自己蹉跎半生无尺寸之功。
夜深人静,刘备也会问自己:
一定要匡扶汉室吗?
一定要下安黎民吗?
难道就不能像其他的小诸侯一样割据一方。偏安一隅吗?
难道就不能像那些山贼草莽,鱼肉乡里,烧杀抢掠,做一个利己主义者吗?
但这些想法全都转瞬即逝。
因为有道义!虽在功利主义者面前,那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可这是我失败多年仅剩下的东西。
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的寄人篱下,很多东西离我而去,却唯独它还在。
即使征战多年,仍是颠沛流离;即使屡败屡战,仍无立锥之地。
可无论如何,不能丢掉良心。
理想很重要!可道义更重要!
因为道义,面对唾手可得的徐州,几番推脱。
因为道义,面对宗亲刘表的荆州,说的是:“刘荆州临亡讬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以见刘荆州乎!”
因为道义,即使后有追兵,仍然坚持携百姓同走,想的是:“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四
公元207年,这一年曹操统一北方,五十三岁的他开始为一年后的射猎江南做最后的准备。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相比事业再上一层的曹操,此时的刘备却连地基都没有。
不仅如此,他还要去三顾茅庐,放下身段,不辞辛苦的去请一名年轻人。希望这个年轻人能出山辅佐他。
这一切,只因从前的军师告诉他,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
这一年,刘备四十六岁,那个年轻人小他二十岁。
正是在那间草庐,三足鼎立才开始有了设想。
正是这一刻,命运才开始对这个年近半百的中年人有了些许垂青。
你多年的坚持,我一直看的见。
十年后,汉中之战,这是刘备第一次和曹操势均力敌的战争,也是第一次打败一生中的宿敌。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公元221年,成都称帝,这一年,刘备六十岁。
这份成就来的有点晚,但又不晚。
折而不挠,终不为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47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