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千百年来,人们从五谷中获得温饱,在碳水化合物的千变万化中寻求美食的真谛,在中国人的眼里,“吃”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每到逢年过节,我们这一大家人都习惯聚在一起,来一场家宴,有时候在姑妈家,有时候是父亲掌勺,一家子围坐在圆桌上,家长里短,暖暖的气氛,相比饭店里的富丽堂皇、觥筹交错,家宴更是一种亲情的凝聚和儿女的寄托。
家宴
父亲、姑妈、叔叔的手艺都传承于我的爷爷张庆林,提到这个名字,老一辈的人应该都有印象,是当时松陵镇上极负盛名的“鸿运楼”里的掌勺大厨。2006年的时候,《吴江日报》上一篇《一品锅》就是有人为了纪念爷爷的厨艺而写的。
爷爷张庆林
《一品锅》
其实“鸿运楼”最早的前身是在浙江南浔老街上百年老店“野荸荠”的对面,那是一九三几年,当时是爷爷的父亲开办的,朱兰亭是店里的一名员工,后来遭到日本兵的侵略,被一把火烧了个精光。1943年的时候,朱兰亭在震泽镇上把“鸿运楼”重振旗鼓,当时我的爷爷张庆林是朱兰亭的好朋友。1956年的时候,公私合营,“鸿运楼”的原班人马由震泽搬迁到了松陵镇上最热闹的三角井,当时朱兰亭是私方经理,我的爷爷张庆林是公方经理,并担任“鸿运楼”的大厨,听父亲讲,爷爷那时候经常代表吴江参加各种厨艺比武,有一次在盛泽比赛,吴江派出去的参赛人员几乎全军覆没,后来请了爷爷出山,三分钟就杀好一只鸡炒成鸡丁端上桌,一下子就为这次比武扭转乾坤。爷爷当时为吴江夺得了很多名次和奖励,是当时吴江厨艺界的泰斗,可惜很多珍贵的奖状和照片都在文革时遗失了,那时的“鸿运楼”应该不亚于现在的五星级大酒店,曾在吴江的餐饮界留下了响当当的名气,里面的菜肴制作精细,搭配讲究,那时候谁家能在鸿运楼办酒席,用现在的话来说实在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事。父亲当时才十几岁,经常在晚上去帮爷爷炒菜,白什伴、糖醋粒肉、糖醋鱼块、炒三鲜、响油鳝糊等都是那时候人们家里招待客人必来“鸿运楼”炒的菜,现在还有老一辈的念念不忘白什伴,听父亲和姑妈讲是由虾仁、开洋、海参、干贝、肉圆、肉皮、鸡丁等食材炒制而成。
20世纪80年代的鸿运楼
20世纪80年代的鸿运楼
可惜我就没有那么好的福分了,未能尝到爷爷亲手炒的菜,爷爷当时虽然收了几个徒弟,但是他由于自己常年吸食油烟,得了肺气肿,于1981年正月十四离开人世。所以爷爷在世时一直极力反对他的儿女们走他的老路。可能是基因使然吧,父亲、姑妈、叔叔们只耳闻目染,便已学到了爷爷的大半手艺,那滚圆金黄的虾球、糖醋粒肉、炒蟹粉、虾仁蹄筋、炒鳝背、刺毛肉圆、油爆虾……都是我们每次家宴必备的传统菜,虽然听着普通,但平凡的食材造就非凡的味道,绝对是外面任何一家饭店所不能媲美的,其实那色香味俱全的各色菜肴,都是以最为普通简单的油盐酱醋经溜、炒、烧、炖、煎等手法烹饪而成,和现在饭店里的比起来,更为纯粹,没有那冲鼻的大蒜味和饭后一晚上的口干舌燥。
兄妹三人一起研究厨艺
小叔在炒响油鳝糊
家 宴 菜 肴
炒蟹粉◆地三鲜◆老火锅◆冷菜◆如意菜◆盐水斑节虾
糖醋鱼块◆虾仁蹄筋◆响油鳝糊◆清炖桂鱼◆炒鳝背◆刺毛肉圆
那金黄金黄的虾球,需要现吃现做,用手剥的河虾仁和糯米粉拌匀,配以简单葱姜,食盐,在吃之前用小勺挖上一勺,用虎口把虾球搓圆,迅速放入油锅中炸,颜色变成浅黄色后出锅,在上桌前进行复炸,趁热吃,外面酥脆,里面鲜软。那粒肉,则是用上好的梅花肉或者里脊肉切成小块,短暂的腌制,在炸之前以精糯参半的米粉、鸡蛋进行挂浆,椒盐的粒肉在吃之前进行复炸并拌以椒盐粉,糖醋的则用糖和醋以一定的比例烧制酱汁并用水淀粉勾芡,那口味并不是外面的饭店随随便便用番茄酱烧制的,而是鸿运楼后人几十年的经验所在……
黄金虾球
椒盐粒肉
糖醋粒肉
如今繁华的三角井,那井还在,却再也没有了“鸿运楼”的影子,就连“鸿运楼”的名字也变得鲜有人知,孩提时代记忆中“鸿运楼”的小笼、烧麦、豆沙包虽然现在市面上都能轻而易举的买到,却再也不是印象里的那份鲜香和甜蜜了,唯有家里的饭菜还保留着那份传统和经久不衰,一茶一饭,一荤一素,平淡的三餐中藏有更为真诚的苦辣酸甜,一家人聚在一起,这一刻才是真正的生活。
小笼
烧麦
豆沙包
—END—
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
本文作者:张燕
责任编辑:王来刚、吴英
技术编辑:吴英
图片来源:张燕、馆藏及网络
“壮丽70年,我的新时代”征文启事
一、征文主题
紧紧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一主线,以个人、家庭、吴江和国家的发展为视角,用文字生动展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建设、吴江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为追求幸福生活而奋斗的精神风貌。
二、征文内容
要求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讲述自己和身边人的亲历、亲闻,以小见大,通过个人家庭命运转变,折射祖国发展家乡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内容必须真实准确,严禁抄袭。篇幅2000-3000字左右;文稿须为原创作品,未在其他媒体刊登过,文章末尾要注明作者姓名、联系方式、个人简介和个人近照;能配上与文稿内容相关的照片更好。
三、征文截止时间
2019年9月30日
四、征文对象
在吴江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界人士
五、投稿方式
1.征文以电子文稿方式发至邮箱szwjdaj@163.com;
2.邮件请注明“我的新时代”主题征文字样。
六、征文评选及录用
吴江区档案馆对合适的征文在“吴江通”微信公众号推出,并给予稿费奖励。征文活动结束后,吴江区档案馆组织评委,结合文章质量和微信阅读量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录用文章将结集出版。
〓友情提示:本次活动谢绝一稿多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45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