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礼仪不是委曲求全,学习礼仪不是变的没有个性,学习礼仪不是为了听话乖巧,学习礼仪不是没有自由。
礼仪是告诉孩子规则,让孩子了解事情的分寸与边界,这是对孩子有益的帮助与培养。
尊重孩子,并不需要放弃所有的限制,也不是为所欲为的放纵,而是会教他认识规则,尊重他人。礼仪会用柔软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尊重的味道,和蜜糖般的甜。因为这个世界就是伸开手臂迎接着那些知分寸明道理的孩子。
有时,我们小心翼翼与孩子相处,看着他们的脸色,充满妥协的味道,殊不知,这却让孩子以为,这就是世界的规则,他的心情就可以左右周遭。所以我们看到不能忍受排队,无法接受等待,暴怒耍赖的熊孩子。
礼仪,教会孩子认识世界的规则,培养自律。礼仪温润的行为教育可以滋养孩子的正气和志气,能教孩子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做好,顺理成章的养成好习惯,所以一切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背后是自律。
每个人在面对不了解的事情时,不明所以的时候特别渴望知道怎样做是正确的,孩子也是这样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孩子也会特别渴望知道。
孩子有时候哭闹不是因为淘气,而是因为想要引起父母的关注,但是如果没有人指导或教给他,如何表达希望得到关注的想法,他可能会一直用哭闹的方式引起注意。身为成人,有时候我们可能低估了孩子的智商,有时候又高估了他们的情商。
换过来想一下,能够真诚说谢谢的孩子是不是一定拥有感恩心呢?能够说请的孩子也一定懂得尊重,会说对不起的孩子是不是也拥有换位思考的能力呢?能够说没关系的孩子也就会拥有理解他人的能力。播下的是行为的种子,其实会熏陶的是一种人生的态度;播下语言的种子,能够培养道德的素养;播下规则的种子,则能够锻炼孩子的自控和自律能力。
学习儿童礼仪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呢?
让孩子拥有自信。获得自信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一个是有能力,一个是受欢迎。没有能力一无所长又如何能够自信呢?学习儿童礼仪让孩子掌握规则,拥有自我管理能力,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有能力就比较容易拥有自信,彬彬有礼的孩子又怎么会不受欢迎呢?要知道,被别人认可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
让孩子拥有自我管理能力。比如学习排队就是学习如何进行自我情绪的管理,不急躁,保持耐心,遵守规则。儿童礼仪也会教孩子“置冠服,有定位”,比如每次回家后要把自己在幼儿园的衣服叠好放在固定的位置,其实这绝不仅仅是把衣服放在哪里,而是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也就不会发生每天早上上学前匆忙发现有东西忘记带的糟乱情况了。
让孩子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良好的行为背后都蕴藏着良好的道德修养的培育。比如培养孩子的感恩心,不妨试试看一个最简单的方法:让孩子学会每天用餐完试着说一句感谢爸爸妈妈,感谢做饭的人,要知道,这不是教会一句话,而是种下一个感恩的种子。一件小事每天都做,语言会不会滋养一个人的心态?言为心声。
培养孩子的感恩心,真的不是母亲节的时候给你端一盆洗脚水,反而你更会觉得有一件小事日复一日的做更会滋养感恩这种情怀。
那什么时候适合学习儿童礼仪呢?8岁之前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如果我们在孩子合适的时间养成一种相对固定的行为习惯,而一旦养成8岁之后就很难改变了。
比如要教小孩子学会称呼。当他口渴时可能会大声说:“我要喝水!我要喝水!”这个时候,家长先不要去理他,他着急了可能会说:“我说了这么多遍,妈妈为什么你不给我拿水杯呢?”家长可以去回答:“我以为你这么大声呼喊水杯会自己飞过去给你呢!如果你以后想要喝水,记得一定要先称呼别人,比如:妈妈,我想喝水,可不可以帮我拿水杯?”这就是一种习惯的培养,不是说话有多好听,而是他会先称呼别人。
所以说学习儿童礼仪是教孩子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做好,顺理成章的养成好习惯。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快乐、自信、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但这一切都源自孩子童年的成长和影响。8岁之前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强,这个时候他们愿意接受来自外界的各种信息,也是模仿和学习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因为这也是学习儿童礼仪的重要时期。
有一种说法,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官总是在唠叨,一流的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
我们深信,言传不如身教,榜样能够通过积极的影响力给予孩子最显而易见的教育,因为孩子在模仿中成长,他在勤奋的父母身上学到勤奋,在乐观的父母身上学到乐观,在优雅的父母身上学到优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451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