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创业6年,从1个人到走向全国化,我要感谢ofo

创业6年,从1个人到走向全国化,我要感谢ofo

毫无疑问,创业者是高压最密集的人群之一,有数据统计,创业者的失眠率高达80%。在《创业维艰》一书中,硅谷元老级创业者、天使投资人Ben Horowitz回忆起早年的创业经验时也坦陈,在他8年的CEO经历中,只有3天是晚上睡的着觉的。可见,睡眠已经成了创业群体的一大问题。

但在脉脉平台上,却有一位创业者表示:创业6年,起起伏伏,从来没有睡不着。而在被追问如何做到时,他回答到:一方面,个人本身就比较乐天;另一方面,面对工作的压力时,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去做事,焦虑的成分就会少很多。他就是肖祎彬,上海千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机缘巧合"的创业

关于肖祎彬的创业,其实可以用"机缘巧合"这四个字来形容。

2008年的夏天,彼时还是上海大学准大二学生的肖祎彬,面临着专业选择的问题。最终,在文学院仅有的社会学、历史学、对外汉语等5个专业中,肖祎彬选择了看起来比较新、且相对容易就业的档案学。

也是由于专业性质的原因,肖祎彬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凭着热爱互联网的激情,以及一颗爱折腾的心,肖祎彬创办了一个学习计算机软件、分享互联网知识的学习分享社团上海大学网聚社,吸引了计算机通信、机械自动化、工商管理等很多其它专业的同学参与,积累了一大批突破自己原有圈子的人脉。

这一做,就做到了大四。大四开始后,在同学的推荐下,肖祎彬进入国核自仪系统工程有限公司进行毕业实习,负责传统的科技工程项目档案整理收集与管理,以及文档管理的信息化两方面工作。虽然整体工作内容偏行政,但肖祎彬还是参与了大量的计算机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实习结束后,肖祎彬顺利转正。

而在工作的同时,肖祎彬也没有中断互联网方面的学习,白天忙完之后,晚上继续自学一些互联网知识、钻研一些技术上的东西,学习完以后再去实践检验。但这种"白+黑"的方式,也给肖祎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抓两头其实很累的,白天要上班,晚上又倒腾自己的兴趣,内心压力非常大,两件事情都做不好。"

就在这时候,社团下一届的社长提出了创业的想法,这让肖祎彬上了心。"因为毕业之后,我们三个社团里的核心骨干正好合租在一起,大家平常也会相互去交流、讨论。突然有一天,他提议我们要不成立一个网聚工作室吧。当时,我也综合考虑了一下,在国企虽然得到重用,但它的发展路径并不是我喜欢的,我也想象了一下,我即便做到领导或者更上面的位置,那也并不是我想追求的生活或事业,那干脆还不如不去做这个事情。同时,在国企大部分的工作都是自己做的,该锻炼的、学习的、贡献的都做完了,再怎么做也不能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价值。综合考虑还是选择去创业。"

就这样,三人一拍即合,开始了创业之路。

未雨绸缪的准备

创业正式开始之后,肖祎彬发现,此前无意之中所做的那些都派上了用场。相当于在创业之前,他们就已经做了很多未雨绸缪的准备,即便这个事情一开始并不是奔着创业去的,但如今都成了为创业铺好的路,如网聚社团的创建。

在肖祎彬看来,创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找到靠谱的、与你同行的人;当朋友圈基数不够大的时候很难找。因为大家有距离感、隔阂、有不信任感,朋友认识时间不长的话,能力维度的审视也会有偏颇。"而我们大学做的社团,就是利用一个兴趣点,将很多人才聚拢到一起,做了很好的人才储备。当人的基数慢慢变大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些人脉进行分类,哪些是供应商、哪些是客户、哪些可以当合伙人、哪些可以当员工伙伴……有了基础的种子,创起业来就会更轻松一些。我的第一批合伙人、联合创始人都来自社团,创业到现在,他们也一直跟着我们往前走。"

与此同时,在社团及工作中学习并积累的技术,也为工作室的发展方向指了一条明路。"在社团的时候,我们就会接些对外业务,做了IDC业务(域名、空间、服务器)、帮助客户建网站、改网站等。创业一开始,我们就简单地拿技术变现,做技术外包定制开发,帮别人做网站、APP、公众号。因为那时,我们只会技术,只能利用现有的技术资源直接变现。"

更重要的是,社团所积累的人脉,为他们带来了"第一桶金",并将他们从工作室推向公司运作。"最开始,我们的业务基本上都是依靠在社团的人脉,大部分都是社团会员、社团会员介绍同学、朋友。有一次,就有一名核心会员介绍了一个特别大的单子,一家模特经纪公司需要在旧版网站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他们的负责人相信了我们,选择了跟我们合作,但当时合作要求我们必须公对公,有个正规的公司跟他们签合同付款,所以我们就一人投资了1万元,成立了上海千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幸的是,后来项目执行反馈很不错,客户也很满意。"

而这一切,都让肖祎彬觉得:只要人脉足够广,一切皆有可能。为了积攒更多的人脉,在同事的推荐下,肖祎彬开始使用脉脉。"在脉脉上找人很方便,原来我不认识你,但通过脉脉,有机会认识很多职场陌生朋友,虽然刚开始大家很陌生,但脉脉有个好处,它对好友有很多标签,可以描绘出这个人大概的画像。所以,通过脉脉会产生很多的交流合作可能性,利用人脉能做到的事,通过脉脉都能做到。"

无意之中的提点

让肖祎彬没想到的是,本来是为了积累人脉而使用的脉脉,却让他改变了公司发展的方向,而这都源于ofo联合创始人于信在脉脉上进行的一场关于"ofo如何走出北京大学校园,实现150座城市落地"的发展故事的直播。

"当时,于信讲到他们是怎么去扩展全国事业的。他说,全国的这些城市,我要去哪儿拓展,就去那儿招聘,招聘以后全部拉到北京统一培训,之后再全部下放,分配到各个城市,成为城市经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胆的尝试,也是一种很棒的想法。因为能一下子培训几百人,效率提升了好多倍,这是一件很不容易、也极具意义的事情。"

"所以,看了于信的直播以后,我一下子打开了视野。以前只是在上海做点软件开发、投点广告,我们的视野其实是很窄的;听完之后我发现,其实外地也有大量的市场,才决定拓展全国市场、走向全国。所以,创业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把自己圈起来,一定要多去了解市场,多了解别人是怎么做的,不要觉得别人的事情跟自己好像没有关系;自己闭门造车,永远不会知道市场有这么多样化的需求。总之,很感谢ofo,虽然是那种无意的提点。"

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肖祎彬开始将其付诸实践,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铺设网点。"相比于ofo共享单车而言,我们软件拿城市会容易得多,因为他们需要投放单车,需要搞政府关系,但我们只需找一个当地懂软件行业、懂营销的人才,一个能提供会谈、服务的场地,再立一块牌子,就可以起步。其实就是通过人脉的裂变与链接,去实现外地城市的拓展。"

"因为,SaaS型软件就是一种知识产权分发业务,或知识产权的复制使用,它有可复制性,可规模化发展。而且,软件没有实物,开的城市越多,边际成本越低。而且,培训也可通过网络远程进行,比如直播、视频、文档教程、信息资料……很多创业者、企业家还没有这样的视野,觉得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做好就行;其实,做好了之后一定要复制,这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而关于未来发展,肖祎彬表示:T型平台发展。横向平台化、规模化;纵向产品化,深耕专业领域研发。"我们还是以满足企业服务的需要为中心,以千樱微加小程序软件服务特色为切入,走向平台化。目前,我们的平台化已经基本成型:一方面,除了软件开发服务的流量入口,我们还铺设了很多别的流量入口。总的来讲,我们是综合软件解决方案商;另一方面,我们采用了类似合伙人的机制,将公司拆成一个个小组,每个小组都负责各自擅长的专业和领域,各个经济体聚拢在一起,形成一个紧密的产业联盟生态圈,可以发挥集群优势,最大化提升效率,降低综合成本。而在规模化方面,我们则要走向全国化,未来还要走向全球化。目前,我们的业务已经覆盖全国120个城市,全球化业务也在准备之中。"

最后,笔者问了肖祎彬一个问题:"创业6年,从1个人到走向全国化,你觉得自己成功了吗?"

他笑着回答:"我不能说我已经取得成功,我只能说,我在成功路上不断上下求索,不断趋近于成功。如果已经取得绝对成功,不就没有进步空间了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41392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