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各位傲娇的小仙女,之所以说傲娇,是因为,哪来那么多天生丽质,貌美肤白???反正我没有,反正没有底妆你不行,反正底妆选不好也是白费,有种绝望有没有!!!但小编今天不是来给你们负能量的,鸡汤靠谱贴还是有的。
底妆打好了,即使裸妆也能让人看似无妆却有妆,后面的彩妆只要不是很手残的话,就几乎能给人一种皮肤炒鸡水嫩肤质很好的既视感,闺蜜见面,其实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比美,不止是闺蜜,其他女性都算是。
不同肤质的人上妆的步骤是不一样的,选择的上妆产品也是各不一样。首先你要清楚自己是什么肤质的人,干皮油皮或者混合皮还是敏感肌肤。
一、皮脂分泌较多的MM
爱出油的妹子其实在上底妆之前要做好第一步就是控油,控制好水油平衡,在妆前做好控油的同时也要在妆中掺入散粉来拒绝出油。
1、可用清爽型的爽肤水调理皮脂。将化妆棉用质地清爽的爽肤水充分浸湿后,湿敷5分钟或者顺着肌肤纹理轻轻擦拭。
2、用手掌轻拍皮肤表面留下的爽肤水直至完全吸收。
3、根据皮肤看需不需要涂抹妆前乳在脸部,如需要,选择质地轻薄的妆前乳涂抹在鼻翼两侧和T区部位。
4、选择合适的BB霜或者粉底液后,用粉扑蘸上少许散粉,拍两三下在油脂分泌较多的部位,可避免脱妆。
二、干性皮肤的MM
干性的妹子在上底妆的时候其实就有很明显的裂纹了,做好保湿的工作是你的重中之重,可使用喷雾或者加入精油的方式来做到保湿补水的效果。
1、在爽肤水或者补水的面霜中滴入一两滴精油,充分混合后轻薄涂抹在整个脸部。
2、用粉扑或者彩妆蛋用力轻压脸部上的油脂。
3、将BB霜或粉底液中混入少许精油,涂抹在整个脸部。
4、完成底妆后,记得在整个脸部再次喷洒喷雾即可。
三、肤色不均的MM
如果你的脸是那种斑驳不均,盲目地去遮盖或者涂抹,那么长久下去会使皮肤无法呼吸,变得更加暗沉不均,做好妆前准备及选择一款轻薄既遮瑕的底妆产品,尤为重要。
1、对于这种斑驳不均的脸部,需要镇定功效的面膜来注入妆前保湿因子,所以妆前要选择保湿具有镇定效果的面膜来敷脸。
2、敷完面膜之后记得用手的余温捂住脸部使其充分吸收。
3、使用遮瑕膏轻轻遮住
4、在脸部轻轻涂抹适合的BB霜及粉底液
底妆在整个化妆妆容尤为重要,能让后续的妆感更为自然也能彰显一个人气色的好坏,对症化妆,底妆可采用气垫和粉底液,气垫和粉底液的区别在于BB霜CC霜比粉底液更加轻薄低刺激,适合面部比较少瑕疵及裸妆爱好者,同时也适合外出携带修饰补妆来用,但粉底液注重提亮肤色之外还更加可以遮瑕,使面部肤色更加均匀,呈现哑光的感觉。
没有人天生就会化妆
大家都是从小白开始学习的
为了让大家了解具体的流程和步骤
今天腻腻就帮助一些刚入门的
或者完全是新手小白的仙女
一起来整理一下整个化妆的顺序
今日的内容主要以干货为主
内容可能会偏多
想要变美的小仙女要认真看哦!
首先是清爽通透的底妆
想要面色干净的妆效
妆前打底是少不了的
有红血丝的仙女可以用绿色隔离
调和一下肤色
点涂后用海绵拍开即可
为了保证粉底不堆积卡粉
我们可以先将粉底液均匀地
在脸上每一个角落铺开
这样后续用海绵蛋
拍开粉底液的步骤也会更省力些
拍开粉底液的时候一定是
垂直方向地拍拍拍
千万别横向拖拽
那样很容易让妆面搓泥斑驳
Step 1:用适合自己发色的眉粉
对整体的眉毛进行填色
只需要顺着眉毛生长的方向
一阵刷就ok
这个时候注意
眉头和眉尾不要上色
Step 2:眉头和眉尾一不小心
就会画得颜色过重
所以需要用眉刷的
扁头部分小心晕染勾勒眉形
Step 3:眉尾处一定要利落的
三角形才好看
所以仙女们就用液体眉笔
轻轻地补上眉毛就好啦
这样眉毛部分看上去
就会毛茸茸的
没有生硬感
Step 1:首先用size最大的
眼影刷蘸取裸橘色的眼影
在眼皮上大范围地铺盖
用作整个眼妆的打底色
Step 2:用小一点的尖头眼影刷
蘸取桃粉色眼影
上在眼尾倒三角处
不仅增大双眼
还能轻松画出一种
哭红眼睛的无辜感
Step 3:蘸取同色系眉粉
在眼尾和眼头的倒V处叠加加深
分分钟让自己的眼睛
更大更深邃
Step 4:想要打造少女般的清纯感
小姐姐聪明地选择了
下垂式眼线
只需要画后半段眼线
Step 5:小可爱怎么可以没有
卷翘的弯弯睫毛?
所以大眼必备睫毛夹
安排!
Step 6:夹完睫毛之后
再用自然持久的睫毛膏刷一下
整个眼妆部分就结束了
是不是敲简单?
Step 1:用橘粉色唇釉涂满唇
唇峰处无需强调就OK
Step 2:涂好底色之后
再用干枯玫瑰色唇釉
涂抹在嘴唇内部
Step 3:为了保证唇妆的自然
小仙女还可以再用一个
扁平的唇刷稍稍晕染一下
祛斑之后,化上一套清透的妆容出门吧~!
祛斑要找对方法,对症下药,针对我们自身的皮肤状态,去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宣博士为您专业祛斑!针对你的肤质专业设定专属方案。
搜索公众号:宣博士祛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70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