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8日,中国新闻网报道,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北京表示,五年前跟雷军的10亿赌约结束了。
她说:"10个亿我不要了,再约跟雷军赌5年。"
小米董事长雷军回应说:"我觉得可以试一下"。
到底是什么让雷军如此有底气呢?是小米公司的蓬勃发展吗?
现在很多企业都喜欢使用"生态圈"的词语,雷军在小米的运营上也有自己的生态运营逻辑。地球就是一个生态圈,阳光、空气、水分、植物、动物,人类,科技,生活,任何与人类物质,精神互相成为消费关系的东西。
商业运营也需要一个生态圈,雷军到底是怎么运营自己的生态圈呢?
很多企业家和经济学家都在研究小米运营的商业模式,雷军用商业生态运营逻辑讲述小米的哲学。
小米2010年创立,2018年在香港上市。经过短短八年时间,小米迅猛发展,一跃成为国内第三大、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机品牌,颠䨱了世界手机行业的固有格局。小米一路的历程,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
雷军曾说过创业有三个原则:第一热爱你所做的事;第二做事情的时候要挑选足够大的池塘、足够大的事;第三勤奋和努力是必要条件。
1、做喜欢做的事
我曾经和小伙伴讨论:事业和爱好相同的话,那么是不是很幸福呢?我的小伙伴不认同。
雷军却认同这一点:人们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到喜欢做的事情上,同样,在一件事情上如果花了很多心思,那么这件事情对你来说一定是个重要的存在。
倾注心血做喜欢做的事,更容易获得成就感。
《小米哲学》中写到小米创始人雷军2010年4月成立小米时,他和他的合伙人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做一款让自己喜欢、觉得够酷的智能手机。
雷军说:"每个人眼里的成功都不一样。我认为,成功不是别人觉得你成功就是成功,成功是一种内心深处的自我感受。我不认为自己是成功者,也不认为自己是失败者,我只是在追求内心的一些东西,在路上。"
确实,成功是一种内心深处的自我感受。物质的丰盈也许是成功的标志,但是精神的满足与快乐才是成功的更高境界。
儿子学架子鼓四年,之前教他的老师现在已成为校长,学校增容,学生从几十人发展到了几百人,又招聘了老师,设立两所分校,成为本市最具规模的架子鼓学校。
闲聊时,校长曾说起,当初他成绩很好,父母极力反对他走音乐这条路,但他坚持走了下去。他总对学生们说:"等你们长大以后就明白了,把喜欢做的事当事业,真的很幸福!"
做喜欢做的事,更容易获得幸福感跟成功,列出自己擅长的事,再列出自己喜欢的事,两者重合的部分,就是你的最佳前进方向。
做一只风口上的猪
雷军有句名言:"如果放到风口,猪也能飞起来"就是说,如果能抓住机遇,做一头会借力的猪,那么便会事半功倍。
勤奋和努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机遇和方法也很重要。如果盲目的做事情,做的再多,也只会是无用功。
把握机遇,离不开精准的判断力。雷军说:"一家企业在领导者无法精准把握风口、无法明确企业发展方向的情况下,就会盲目地从事过多业务。领导者只有拥有精准的眼光和卓越的判断力,才能发现最重要的事情。眼光卓著的领导者通过只会做与风口有关的业务,小米就是如此。"
小米的成功离不开三次机遇:
第一次机遇,国内手机市可谓三星一家独大,苹果手机的售价极高,华为刚开始战略转型,向高端市场迈进。
小米手机凭借高品质、高性价比,在智能手机市场打开一个口子。迅速崛起,产生了品牌效应。
第二次机遇,推行海外战略,聚焦印度市场,迅速提升自己的出货量。
在印度市场上,苹果因为售价过高导致销量不好;
三星手机的设计与定价没有迎合印度人的需求,不被印度市场接受;
华为推行"重视健康利润"战略,在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推行收缩战略。
在苹果、三星、华为纷纷放弃印度市场之际,小米抓住机会进入该市场实现了放量增长。
第三次机遇是小米成功上市后,获得的一系列推力。
找准机遇,会利用"空隙",是小米成功的决窍。
小米最红的时期,恰好是我国智能手机更新换代的时期。同一时期,华为在国内市场推行"把枪口抬高一寸"战略,聚焦高端市场,忽略了500元至1000元这个价格空间。
有将近一年时间没有推出能与小米抗衡的产品,小米也借这个机会成功逆袭,取得快速发展。
前面提到的架子鼓学校校长,也很好地利用了"空隙"。
起初做音乐培训班时,他发现市内的音乐培训大多是针对女孩喜欢的乐器,比如说钢琴、小提琴等。
而男孩们更喜欢酷炫的摇滚乐,更容易接受奔放、热情、入手快的乐器,于是找准缺口,开办鼓子鼓学校,一举成功。
经常有人报怨生不逢时,没有好的机遇。
其实,机遇就潜藏在每个人身边。当然,也不能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地"机遇"上,应该多学习,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创造机会,这样抓住机遇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
用心做事
小米有个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
在小米内部,企业上下员工达成一个共识:少做事,并把事情做到极致,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快速发展。
除此之外,"给你你想要的一切"是小米的哲学,和用户交朋友,努力创新满足用户需求,高效率、好口碑,也是小米快速成长的原因。
1、 实现自我管理
小米认为"真真的人才可以实现自我管理,并且有很强大的驱动力"。
小米有很多生态链企业,比如说充电器、路由器、扫地机、毛巾等,有人质疑,这么多的"副业"会不会影响主体的前进。
书中举了个很形象的例子:火车的车头提供全车所需的动力,但动车组的区别在于,车厢是靠自己的动力向前,而不是车头的带动。
这意味着,无论车厢数量增加到多少,整个动车依然能够以与单节车厢同样的速度前进。
但如果是普通火车,在车厢数量增加后,就会导致整体速度的下降。
小米跟这些企业的关系如同动车组各个车厢之间的关系。
每家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动力系统,能够共同加速,而不会拖慢整体的速度。
雷军曾说:"每个项目投资之前,我要叮嘱创始人两点:
一、我不要股票权,100%支持你,只要不做假帐不违法、公司不翻船;
二、我会给你很多建议,但这仅仅是建议,你要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假如按我说的做,对了,是你的功劳,错了,也是你的责任。"
对一个团队来说,如果你是团队负责人。
让团队运作速率最高的办法就是:让团队成员成为动车组的各个车厢,每个人有自己的驱动力,共同加速,提高整体团队工作效率。
如果你是团队成员,那么也努力成为动车车厢,有自己的动力系统,而不是火车车厢,任凭火车头的拉拽。
聪明的管理者,会懂得"放权",聪明的员工,会有自己独立的观点。
2、不与人争,与己争
雷军说:"商业上的成功最重要的是像毛主席讲的,把朋友弄得多多的,敌人弄得少少的。过去几年我一直提醒自己,人若无名便可专心练剑……对我们这么小的公司最重要的是广泛结盟,以开放心态来合作。"
小米一贯主张竞争并非你死我活,要把心思做在产品和用户上。
成功并不是击败了谁,而是用超越用户的期望值来塑造自身的好口碑。
小米始终坚持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产品,在"小米之家",用户可以"闭着眼睛"选产品,因为产品的质量、性价比值得信赖。
我朋友就曾热衷地向我推荐过"小米之家"的产品。
一次出门旅游,她背着一个做工精良的小背包,她告诉我,是在"小米之家"买的,才二十几块钱。
朋友是公司白领,月薪过万,如果不是品质优良,这个价格的背包是不会入她眼的。
高品质、高性价比,就是小米的核心竞争力。
小米将自己做到最好,以开放合作的心态,利益不独享的气度,小米在九年间攀登了一座又一座高峰。
职场上也奉行"多栽花,少栽刺",即说话做事多为对方着想,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少得罪人。
其实这句话也可以别的解读,就是用心把每一项工作做到最好,少留有问题让他人诟病。
职场的良性竞争,就是让自己做到最好,将压力化为动力。
在竞争无处不在的环境中,不必时时盘算如何打击对手,而是以学习的心态看待对手,取长补短。
蒙牛跟伊利是内蒙古两大乳业品牌。
有记者问蒙牛的总裁牛根生:"您认为蒙牛有超过伊利的那一天吗?"
牛根生答:"没有。竞争只会促进发展,你发展别人也发展,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双赢,而不一定是你死我活"。
用心提升自己,用"厚道"的心态面对竞争对手,"共赢"便是最好的结果。
小米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短短几年时间,发展为一家上市公司。
小米的崛起,得益于把精力、资源、金钱都放在了产品上,不管是营销也好,热点话题也好,维系用户也好,都建立在一个巨大的前提下,那就是好的产品。
对于我们来说,要借鉴小米的正是这种精神,要想在成功的道路上走的更远,那就要用心把一件事情做极致,不管什么时候,也永远不要忘记你的初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65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