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美国工厂》:当中国“资本家”遇到美国“大锅饭”

《美国工厂》:当中国“资本家”遇到美国“大锅饭”

原创 | 书影君

2014年,中国福耀集团在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投资5亿美元,购买美国通用公司废弃的一片厂房,设立福耀玻璃美国公司,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玻璃单体制造工厂。

在建厂初期,这显然是一个美好的双赢局面,当地数千美国工人重新拥有了工作岗位,而福耀集团也开拓了美国市场,为其全球化发展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合作双方都发现,理想是美好的,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在彼此的合作中,开始遍布矛盾与争端。

这种发生在美国工人和中国雇主之间的矛盾,不仅仅是种族、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上的巨大差异而造就的,更掺杂了一种传统老大面对曾经小弟逐渐壮大之后的复杂心情。

这种心情,既延续着美国人曾经对中国人的轻视,又掺杂着他们新产生的敌视,还有一种无奈的仰视。

由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夫妇担任制片人,美国奈飞公司出品的纪录片《美国工厂》,以较为中立客观的视角,讲述了中国企业家曹德旺在美国投资设厂的故事。导演蒂文·博格纳尔和朱莉娅·赖克特夫妇,还因此获得了第35届圣丹斯电影节纪录片最佳导演奖。

整部纪录片没有一句旁白,只用客观的画面与镜头,讲述了中国老板与美国工人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更尝试剖析造成这种深层矛盾那注定无解的原因。

一、当中产阶级跌入深渊

美国俄亥俄州的代顿市,位于美国传统制造业衰落城市构建而成的“铁锈带”上。这里曾经是通用汽车公司的制造厂,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导致工厂最终关门停产,当地上万人失去了工作。

这种打击,对曾经生活幸福的美国中产阶级蓝领工人来说,是巨大的,他们的生活瞬间跌入谷底,房屋被银行查封,失去居所和经济来源。

片中有几个这样的典型代表。

一个是房屋被查封,被迫住在亲戚家地下室的女性吉尔,她甚至连床都是别人的。

还有一位黑人女性,她在通用公司曾经每小时挣29美元,但现在给孩子买双鞋都不舍得。

所以当福耀在代顿市建厂,并提供数千个工作岗位时,这些曾经的美国产业工人是很兴奋的,他们认为失去的福利生活会重新回归。

拥有机械工程学位的专家、28年工作经验的老工人纷纷应聘,很快投入到新的工作之中。

美国俄亥俄州政府及代顿市政府,因福耀在当地建厂,而给予了很大的税收、土地、资源优惠,甚至专门将工厂前的一条道路命名为“福耀大道”。

曹德旺也在讲话中表示,“我爱俄亥俄州,也爱我大量投资的代顿市,这是一家完全属于美国的公司,我们尊重美国的文化,会为美国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怎么看,这都像是一个美好的开始。

二、美国工会抵制者与支持者的战争

但当蜜月期结束,夫妻双方开始以真实性格和价值观相处时,矛盾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围绕是否在福耀美国公司建立工会,中国老板和美国工人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

曹德旺,这位来自中国的“资本家”,具有极高的中国式斗争经验与智慧。

他是福建福清人,中国人那种特有的“吃苦才有幸福”的底层逻辑,贯穿于他的精神信仰和奋斗方式之中。

曹德旺以及他的追随者,看不惯一些美国工人懒散自由的工作态度,而且痛恨他们只知道要福利要待遇,动不动就抗议示威找工会的做法。

他早就洞悉了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破产倒闭的根本原因,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美国工会不择手段抗争而带来的企业用工成本高昂和生产效率低下。

所以曹德旺对待美国工会的态度就是坚决抵制。他认为工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营业绩,是企业的死敌,坚决不能接受和容忍。

曹德旺曾说,“如果工会进来,那我们就不做了。”

在与工会的对抗中,曹忠旺祭出了三手杀手锏。

第一,撤换不得力的美方高管人员。

第二,花费100万美元雇佣反工会组织“劳资关系研究所”来游说工人。

第三,开除工厂中组建工会的坚定支持者,并为支持企业发展的美国工人加薪加福利。

而美国工会则通过游行示威、政客站台、媒体干预等方式,展开攻击。

但最终,务实的美国工人还是在福耀公司占据了多数,在投票环节,以868票对444票的优势,中国老板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工会组织,至少是美国工会组织,在福耀美国公司彻底失败。

片中有一段情节令我感触颇深。

前边提到的那位名叫吉尔的女士,她在通用公司倒闭后失去了自己的房屋,寄人篱下、生活困顿。

而当福耀投产并雇佣她之后,她又因为薪资低和权益无保障等问题,选择依靠美国工会与福耀做对,最终被福耀公司开除。

镜头中,她每天冒着严寒,举着书写“工作福利”的牌子,在福耀门前抗议示威。那一刻,我不禁产生了疑惑。

我不明白在她眼中,到底什么才是正义?

是已经失去的美好?还是近在眼前的辛劳?

有时候人就是那么矛盾,矛盾到无法对其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

三、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美国社会共识的撕裂

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发起对中国的贸易制裁,以及中国政府进行的反制,这一轮轮的中美贸易争端,其实都是昔日的老大不愿看到小弟壮大而极力压制的典型表现。

特朗普反对全球化,驱赶移民、制裁外资企业,而前总统奥巴马则是坚定的全球化支持者。所以前者会抓捕中国企业家制裁中国企业,而后者会为中国企业家拍摄纪录片,试图借此增进彼此的了解。

这两种对待外来者截然不同的态度,表明美国的政治格局和社会共识在撕裂。

纪录片中美国工人对待在福耀公司是否成立工会组织截然不同的态度,就表面了美国社会的这种撕裂。

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UAW),是美国老牌工会组织,在30年代以罢工静坐等方式与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抗争,最终迫使对方承认其代表工人谈判的合法地位,成为汽车工人的代言人。

工会组织,曾是美国普通劳工抵抗资本霸权的代表和象征。

这种抗争,又与美国民众当初抗击英国殖民者、争取独立的自由精神契合,所以一度代表了美国民众的普遍价值观。

但世事变迁,昔日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荣耀,随着经济转型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钢铁、煤炭、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开始出现衰落,而工会组织造成的企业高昂人工成本,也是其中的肇因之一。

当“地主家也没有余粮”甚至败落时,工会组织却依旧在扮演着替工人争取高福利的角色,显然与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严重脱节。

当美国的工会组织,从为工人争取权利的“娘家人”,变成拆散小两口幸福家庭的挑拨离间者时,它的正当性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

难怪片中有美国工人抱怨,工会组织只会让懒工人、坏工人留下,并给企业增加巨大的成本。

而产业升级、生产自动化带来的工人数量减少,也使得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的影响力大不如从前。其会员规模,从鼎盛时期的150万人,到2010年仅剩39万人,就是最好的例证。

福耀美国公司中的美国雇员,其实分成几类。

一类是把福耀当成通用,梦想在福耀重新找回中产的幸福生活。

但当他们发现福耀在工作时间、薪酬、劳动保护等涉及工人权益的方面,与之前的通用公司存在较大差异时,他们便心生不满和怨气,转身寻求美国工会组织的帮助,并试图冲击福耀的管理体制。

第二类是能认清残酷现实而选择中立的美国人,尤其是美国年轻人。

他们饱受经济危机带来的生活压力,只希望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对工会组织整天举牌抗议游行并不感兴趣。

第三类是与中国企业合作的坚定支持者,比如片中福耀美国公司的美方中层雇员。

他们是合作的既得利益者,仰慕于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企业的财大气粗。他们试图向中国同事及上级学习企业管理及生产技术经验,如同当年痴迷于向日本学习先进理念的晚清政府。

但他们同时也会对福耀中国公司中的一些极端做法表示不能理解,比如对待工人权益的普遍漠视。

但对此,这些美国中层选择沉默尊重与习惯适应。

四、寻求共识,比关注差异更有意义

中国工人与美国工人的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

中国工人认为美国工人慵懒、散漫,而且笨拙,总也教不会。相对比的,美国工人对待工作时间、福利、劳动保护等方面斤斤计较,要求一天只工作8小时而且每月要休息八天。

这与中国工人普遍对权益受到侵犯时的麻木,形成了鲜明对比。

美国工人会抗议、罢工,而中国工人面对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周六加班是常态的工作环境时,只会叹口气,说一声“那有什么办法?领导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我认为,这种差异,绝不是中美两国人民习俗、文化不同而造成的差异,而是对待自由的不同定义而产生的。

美国人心中的自由,就是个人权利高于一切,一切来自外部的不合理约束,都是对个人权利的侵犯,必须坚决予以抵制,这也和美国的独立建国精神所契合。

而中国人眼中的自由,却更多地代表着一种约束。

这种约束,是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共同造就的。要想自由,便要先接受不自由,这是一种充满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辩证观。

片中有一个来自中国姓王的窑炉工程师,19岁就在福耀上班,在结晶炉岗位一干就是20年,就是因为他喜欢这份工作,并不辞辛苦地为这份工作付出一切,包括时间与体力。

付出就有回报,小王实现了财务自由,还把妻子和两个孩子接到美国。他说,“现在我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这也是福耀公司在生产中普遍存在侵犯工人权益而没有人选择抗议的原因。

因为信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中国老话,所以以小王为代表的一部分努力奋斗的中国普通劳动者,便时常模糊了权益受损与甘愿吃苦之间的界限。

对小王们来说,一切来自职业中的压力和磨难,都是对自己创造幸福生活的考验,也是必经之路。

这种想法,颇有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所以说,曹忠旺所创立的福耀美国公司中,中方管理模式与美方工作态度的冲突,是一种无法根本弥合的天然差异。

片中美国高管到中国福耀公司参观,看到车间班组工人集合,如同士兵一般列队、喊口号时,他们都惊讶地长大了嘴巴。

其中一个美国管理人员对中方管理人员略带谄媚地说,“美国工人太烂了”,中国管理者纠正到,“不是烂,是你们美国人就是那样”。

这句话其实看到了问题本质,这种矛盾,不是懒惰与勤劳、正义与邪恶、维护权益和侵犯权益之间的冲突,而是两种不同文化基因之间的冲突。

解决这种冲突的关键是,不需要努力弥合,而是需要尽量回避差异,在遵守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寻求合作。

就如同男女结婚成为夫妻,两人若要婚后幸福、家庭和睦,不是需要改造对方达到自己满意,而是需要隐藏差异、寻求共识。

两个人的结合,其实是两个不同序列的基因传递历史产物的结合,夫妻俩的性格,必将有一部分会平行前进,永远不会重合。

但这并不代表双方不能合作甚至组成家庭,只要共识部分是当今最为重要的部分,那就可以构成合作的前提。

五、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设立工会的这一场战争,以中国老板的完胜而告终。但是,显然谁都不算是最终胜利者,因为在冲突的双方背后,潜藏着他们真正的敌人。

在影片的最后,曹德旺参观美国工厂时,高管带领他参观生产车间,指着那些永不知疲倦的机械臂说,“这条线上已经用机器取代4个工人,那条线上准备再取代4个工人。”

曹德旺若有所思,脸上看不出高兴,抑或失落。

曹德旺曾对着镜头,怀念自己童年时那蝉鸣蛙叫的时代,他一度反思,是不是自己扩张工厂太多,才导致昔日自然美好的景象一去不复返?

这种反思,是农业时代出生的人,对工业时代那种既依赖又警惕的复杂心理。

而年过七十的曹德旺,恰恰又经历了工业时代向智能时代过渡的里程碑时刻。这个睿智的老人,对于这个更多属于年轻人的时代,这个比工业时代更美好也更残酷的时代,又会是一番什么滋味在心头呢?

无论是种族、国家的差异,还是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传统社会人类之间的对抗,最终将变成整个人类与智能机器时代的对抗。

​而这场对抗中的赢家,其实早已注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53118.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