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亲子快乐,交流教育知识,欢迎关注“Doris妈妈说育儿” “陪宝宝读童书”。
01
前段时间和表姐带小侄子去参加平衡车比赛,一开始有个预选赛,小侄子和多位同龄人一起角逐参赛席位。
奈何优秀孩子太多,小侄子最终落败,无缘参与比赛。
我和表姐怕孩子伤心,正准备安慰他下次继续时,没想到小侄子擦擦汗说:“小朋友都好优秀啊,妈妈,我还是要再多加练习。”
没想到现在侄子的抗挫能力这么强,我还以为我和表姐得花好长一段时间才能安抚好侄子的情绪。
之前和侄子参加比赛时,正是因为没有奖项,侄子大哭大闹了好几天,一定要第一名的奖杯,觉得自己不可能输。
也是因为这样,所以表姐一家对侄子进行了“抗挫训练”,没想到这么好,侄子果然能接受输赢有时这件事。
现如今由于独生子女较多,很多孩子是在万千宠爱下成长起来的,从小就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一旦遭遇失败或者发现自己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时,就会崩溃大哭。
在《最强大脑》中有这样一幕,天才少年李云龙在和异国少年安德烈对战中,误认为自己输了,便情绪失控大哭起来,甚至瘫倒在座位上无法站起来。
李云龙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是因为他从未接触过失败,一个从来不知道失败为何物的人自然也不知道如何面对失败,所以才会崩溃大哭。
这也是孩子抗挫能力差的原因之一:从来没有遇到挫折。
除了这点外,还有一点也是家长极易忽略的,那就是从未教孩子该怎么面对挫折。
之前看到一则新闻是讲小学生离家出走被交警发现送回家,当交警问小学生为什么要离家出走时,学生说因为考试考的不好,怕被妈妈骂,所以才不敢回家,在马路上瞎逛。
询问家长后,才知道原来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成绩极为看重,每次考试都必须在班级前三名,否则会有惩罚。
孩子也很争气一直没有掉出过前三名,直到这一次发挥失常考了第五名,孩子不知所措只能选择“离家出走”。
可见,不是所有孩子都能面对失败,也不是所有孩子在挫折面前都能鼓起勇气再接再厉的。
现如今,“挫折教育”很重要,但是有那么一些家长,把“挫折教育”误认为是给孩子提供挫折,再让孩子解决。
02
前不久,看到一位朋友在给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他先是安排好家庭成员故意刁难孩子,不让家里人帮忙,再是要求孩子一定要完成某项任务。
孤立无援的孩子到最后也没能完成任务,朋友很生气认为孩子不堪大用,连这么简单的任务也完成不了,最后还数落了一顿孩子,以孩子大哭收场。
人为给孩子制造挫折是“挫折教育”吗?
当然不是,挫折教育是当孩子遇上挫折时,家长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学会如何面对挫折。
人为制造的挫折,尤其是孩子信任的人制作的挫折,不但不会给孩子增加面对挫折的勇气,还会让破坏亲子关系,让孩子误解爸妈是不是不爱自己了,否则为什么不帮助自己,还在冷眼旁观。
还有家长对“挫折”这两个字也有一定的误解。
见过很多家长看见孩子磕了一下、摔了一下心疼的不得了,立马抱起孩子安慰孩子,本来觉得没什么的孩子见到家长如此,便委屈的大哭起来。
而有些孩子会自己忍痛站起来,继续和小朋友玩闹。
其实,像这些忍痛自己站起来、为了解一道数学题误了晚饭时间等等,这就是一些挫折,也是孩子们在面对挫折时的应对方式。
但是某些家长却不这么认为,一定要是对孩子人生有巨大影响的才能称之为挫折,所以对平常孩子处理困难视而不见,却整天担忧孩子的抗挫能力太弱怎么办。
挫折教育,家长一定得孩子的生活琐事教育起,正是这些孩子们经常会遇到的困难事才能给孩子处理事情的自信心。
人这一生中,能遇到的大事微乎几微,所以家长更要注意孩子平时遇到的困难事,哪怕是孩子不小心摔倒,这就是一个挫折。
03
那么家长们该怎么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呢?
一、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
几乎所有的孩子在遇到困难时都会灰心丧气,甚至生气发怒为什么自己做不好。
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那为什么有些孩子就能很快的调整好情绪,投入下一个挑战中呢?
因为情绪管理很重要,父母该教育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着眼于眼前的事,可以找一件事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或者可以跟父母谈谈心中的委屈等等。
二、父母给孩子足够的支持和爱
见过很多孩子因为犯错或者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而崩溃,虽然家长不能帮孩子处理人生路上所有的困难,但是可以给孩子一个稳定的大后方。
让孩子知道,即使眼前这一条路走不通了,还可以回家,父母一直会在家等你。
而孩子们能养成这种意识,全靠父母们平时对孩子的支持与爱的分量有多重。
感受不到父母爱的孩子是不会想到父母能帮助我这一点上的,他们只会靠自己去面对,哪怕眼前的困难已经超过了孩子的极限。
而那些孩子遇到困难,父母站在背后告诉孩子“别怕,不管怎么样爸爸妈妈会一直爱你,一直支持你”对孩子来说才有底气去对抗挫折。
拥有爱和支持的孩子,会在想放弃的时刻,想到父母,想到哪怕我一无所有,还有父母在爱着我。
作为父母,自然不希望孩子遇到很多很大的挫折,但毕竟人生是孩子们自己的,一些该他们走的路,父母承担不了,能做的只是教给孩子一些技能。
让他们在遇到挫折、面对失败时不至于崩溃大哭,不至于放弃自己。
这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67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