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育儿女神Miss刘(原创丨欢迎转载分享)
许多家长批评自家孩子时总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能不能学乖一点?”这样说来,听话、乖巧似乎是家长眼中孩子应具备的特质。
家长们都希望自家孩子乖巧听话,但他们往往忽略了这背后的“隐患”。
小雨刚上三年级,乖巧听话,踏实认真,成绩稳定。家长会上老师常把小雨当作榜样,经常有家长来问小雨妈妈怎么把孩子培养得这么好,妈妈引以为傲。
可是最近妈妈发现小雨闷闷不乐,问了半天才知道是在学校“吃亏”了。
值日组其他的孩子觉得小雨好说话,把大多数活都给他干。同桌觉得他好欺负,经常对他言语攻击。妈妈这才反应过来,孩子太听话其实也不好。
确实,乖巧听话的孩子平时很少给父母添麻烦,许多父母期待自家娃成长为这样的孩子,然而有的人把孩子的乖巧当成“好欺负”,利用孩子的听话达到自己的目的。有些“乖孩子”常受大人称赞,殊不知已成了“讨好型”人格。
“乖孩子”人人称道却容易吃亏,他们有这些表现
1:经常观察他人脸色
“乖孩子”总会“察言观色”。“讨好型”人格,顾名思义就是总喜欢讨好别人。怎样讨好他人?“乖孩子”总是通过迎合他人想法来讨好他人,尽管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但因为怕别人不喜欢自己而改变。
这样的孩子擅长于察言观色,内心敏感,总是小心翼翼,让人心疼。孩子总是在意他人怎么想,久而久之就会失去自己的主见,被人“牵着鼻子走”,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2:不会拒绝他人
“乖孩子”总做“老好人”。谁闲着没事喜欢做更多事?“讨好型”人格的孩子也不喜欢,但因为不会拒绝,就成了大家眼中的“老好人”。有的孩子正是看准了这一点,认为需要帮忙“找他/她准没错”。
陈佳从小就是人人喜欢的“乖孩子”,初入职场的她总是帮同事干这干那。没想到,事态朝着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了:同事经常以有事为借口让她多承担一些工作,陈佳觉得贸然拒绝很影响同事之间的关系。
就这样,陈佳加班到越来越晚,身体也差点被拖垮了……因为不会拒绝别人,莫名其妙就承担了更多。
3:骂不还口压抑自己
“乖孩子”让人觉得“好欺负”。这样的孩子说话习惯于思前想后,把别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这样的孩子总是既吃了亏又把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久而久之,抑郁、焦虑的情绪就会占据他们的生活。
孩子养成这样的“讨好型”人格,总是让父母既心疼又愤恨。父母一边质问孩子“为什么这么傻”一边情不自禁地希望他们的压力小一点。
其实,孩子“讨好型”人格的养成并非偶然,与父母的教育方式不无关系。教育孩子“乖巧懂事”固然没错,但也要注重方式方法。
教育孩子远离“讨好型”人格,陪伴、理解、民主、引导就够了
1:给孩子更多的爱与陪伴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往往内心敏感,那是因为他们缺乏安全感,生怕冒犯到别人。这种情况下,家长应多一点陪伴多一些倾听,告诉孩子:世界上爱你的人很多,并不必博取每个人的喜欢。
2:不要压制孩子的想法
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思维,但有的父母习惯于打压孩子的意志,让孩子按照父母的方式来。久而久之,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减弱,变成“墙头草”,父母追悔莫及。
3:别强迫孩子
有的父母出于虚荣,一再逼迫孩子走出“舒适圈”。比如,逼孩子热情招待他并不熟悉的人等令孩子极度不适的事情。这样的行为实质上就是讨好。
父母应该考虑孩子的想法,不要为了面子逼他们做不喜欢的事情。营造民主自由的氛围最重要,尊重孩子的思想,不要把他们当做自己的下属。
4:培养孩子的主见
“乖孩子”容易吃亏,因为他们总迎合他人的想法,这也就需要父母注重引导孩子有想法有主见。
首先,父母应该学会倾听。父母的倾听可以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思想是有价值的,进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分享欲望。
接下来,父母教会孩子说“不”,多征求孩子的意见。比如问“孩子你认为今晚吃鱼怎么样”而非“今晚我想吃鱼你就必须吃鱼”,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事情都要以他人为中心,学会维护自己的权益。
最后,与其未经商量替孩子安排好一切,不如给他们提供自己做决定的机会。
PS:本文配图来自网络,和内容无关,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65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