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民间的传言:孩子们年纪小的时候心灵纯澈,阳气不足,很容易看到一些成年人见不到的“魑魅魍魉”们。
在封建迷信的过去,这个说法深入人心,几乎所有人都相信小孩子能看到一些“不干净的东西”。但是到了科技发达至今的现代社会,这个说法自然是不成立的。
但是不少的家长却又都有类似的亲身经历:家中的宝宝经常会做出一些无法解释的奇怪举动,有的时候会指着空气露出或喜或怕的各种情绪。如果那只是传说的话,这些现象又要如何解释呢?
悠悠(化名)1岁半的时候,悠悠爸爸由于工作原因需要进行外出公干,一个月后才回到家里。自己的儿子一个月没见,这可让悠悠爸想坏了。因此,回到家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找自己的宝贝儿子亲近一下。
“来,爸爸回来了,悠悠让爸爸来抱一抱!”回到家里的悠悠爸向儿子张开了双臂,期待着孩子笑着跑到自己的怀里,给自己一个热情的拥抱。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悠悠不仅没有跑向父亲,反而是突然大哭起来。这场面让家里人都有些尴尬,悠悠的爸爸自然也是有些不自在,自己许久没回家,儿子不仅没来近亲自己,反而还哭了起来,自然有些失落。
家里人只当是悠悠爸离开家的时间有点久,孩子的记忆有些淡了,把爸爸当成陌生人了,因此也没有过于在意。接下来的几天里,悠悠爸都想尽各种办法陪在儿子身边,想要和儿子增进感情。然而无论他怎么努力,悠悠就是不肯和爸爸亲近。有一次,悠悠爸执意要去抱孩子,没想到悠悠竟然大哭着躲到了妈妈的身后,大声喊着“妈妈,我好害怕!”
见到孩子这副模样,悠悠的奶奶立刻皱起了眉头。晚上,她对悠悠爸说:“估计是你这次出去遇到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带回家里来了,把孩子给吓着了。咱们买点蜡烛元宝,请人来做个法事驱驱邪。”
奶奶的这种做法明显就是封建迷信,受过高等教育的悠悠爸妈自然都认为是无稽之谈;但是想起孩子的表现,他们也没办法解释这到底是为什么。
直到后来,悠悠妈无意之间和自己学医的朋友谈起来这件事,才得知了事情的真相:悠悠的年纪太小,视力仍然处于发展的“可塑期”,知觉恒常性不够稳定。对于外出工作一个月的爸爸,不仅变黑了,还瘦了不少,这在孩子的眼中,爸爸已经变成了一个陌生人。
“知觉恒常性”是什么呢?
知觉恒常性是指,观察对象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的时候,脑中认识到的知觉形象并不会跟着发生变化。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一个许久不见的同学,多年以后即使他微胖或者微瘦了,我们仍然能够分辨出他是当年的那个同学。但是孩子和大人不同,他们的知觉恒常性还没有达到一个稳定状态,对于一些成年人无法分辨的细微变化都会非常敏感。
很多孩子因为这种情况,会对身边一些我们认为熟悉的事物感到陌生,进而表现出害怕的情绪。老一辈的人不知道其中的原因,就认为是孩子看到了一些成年人看不到的东西。实际上,这仅仅是因为孩子和成年人之间存在视觉差异而已。
产生视觉差异的原因:
- 视力处于发育阶段
新生儿在出生三个月后,才会逐渐开始发育自己的视觉。通常情况下,婴儿都会对一些色彩鲜艳、会移动的物体表现出兴趣。
而到了四个月左右,宝宝们才能逐渐建立起立体视觉;到了半岁,视觉的灵敏度才达到了成年人五分之一,从此时开始,宝宝们也进入了视觉“可塑期”。
在这个时期内,宝宝看到了一些稍有变化的物体,在他们的脑中都会被重新定义,成为一个新的物体。
- 色彩分辨不清
刚出生的孩子对于色彩并不能够进行区分,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才能分辨。这也使得孩子看到的景象和成年人看到的有所不同,才会产生各种误会。
孩子的视力发育需要一个过程,通常到7-8岁左右,孩子的视觉系统才会稳定下来,从这时开始,他们和成年人的视觉差异才会逐渐开始消失。
#育儿有方法#
往期文章回顾:
6岁玩数独,12岁击败世界第一,从小玩数独的孩子有多优秀?
身为“全球第一”的芬兰教育,为什么从小就要让孩子看科普书?
孩子越早识字越聪明?耶鲁大学博士:“超前”教育可能是浪费时间
我是乐乐妈,不仅是一名10年的幼儿教师,还是一位80后宝妈,
在这里向大家分享我在育儿和教育孩子道路上的一些小事儿,
主要专注于孩子大脑的潜能开发,和我一起培养聪明伶俐的孩子吧!
如果你也喜欢乐乐妈的育儿小知识,
记得点赞、分享、加关注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62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