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一个充满焦虑的时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林林总总、雨后春笋般的早教机构、幼儿园,如火如荼、轰轰烈烈的兴趣培训班,充斥着孩子们努力生长的汗水和父母风雨无阻往返接送的艰辛。到底是什么在支配着这一切,到底这样做的意义何在?法沙丽·萨巴瑞《父母的觉醒》帮助我拨开朦昧,看见我们为人父母的时共同的不觉醒,也帮助我们从不觉醒走向觉醒。
做觉醒的父母,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做起。
1、接纳和超越自我
每个父母都是从童年成长起来,他们带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这个印记包括童年的创伤和过往的经验,这一切内化成了我们的价值观,也塑造了我们的思维习惯,左右了我们的行为模式。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总是不可避免地将孩子视作是自我的延伸,进而用自己未完的梦想和过往的经验对孩子提出要求,施加压力,要求他们继承我们的梦想,疗愈我们的创伤。这就是不觉醒。
接纳自己是觉醒的开始。接纳自己,我们要用一种坦然的态度“看见”自己,“看见”自己的童年 ,“看见”自己和自己的父母的相处模式是如何一步步影响和塑造了今天的我们对情绪的反应和其他行为模式。我们要创造一个空间容纳这种种根源,而非是孩子充当我们毒素的容器。
我们需要放下自负感,平静地和自己经验、期许相处,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自负感来源于我们的童年,是一种我们源于他人意见而形成的对自我的认知,这种认知是不全面的,不客观的,甚至是错误的。对个人形象的执念,对完美主义的追求,对社会地位、身份象征的拥趸,渴望控制孩子的言行举止的欲望,都是我们自负感的一面。和孩子相处的时候,父母就是一个空心的竹子,所有的过往经验和童年创伤都消失了,父母放空自我,也超越了自我,以空杯心理,谦逊地享受和孩子的互动交流及共同成长。
2、接纳和欣赏孩子
当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习惯了未雨绸缪和居安思危,为了孩子将来能拥有一个美好的生活,我们疲于奔命,父母从孩子的孩提时代开始就按照社会的期许来养育孩子,孩子承受着来自父母和社会的巨大压力,真实的自我渐渐失声,甚至被忘却。
我们常说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可以任由父母涂鸦。这句话的本意是强调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强。觉醒的父母也敏锐地意识到孩子像海绵一样吸收着周围环境对他的影响,但孩子并不是一张空白的白纸,可以任由我们涂写。孩子确实十分脆弱,不能抵御来自父母和他人的评判,并且很容易将父母 和他人眼中的自己视为真实的自己,但孩子之所以成为现在的自己,应是他们遵从自己的核心本质引领的结果,不是父母强加改变的结果。觉醒的父母会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以捍卫孩子的本真。
本真意味着父母要摒弃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和父母自身固有价值观,接纳孩子的核心特质,不带任何伟大的期望,欣赏孩子平凡而真实的美。
杰克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男孩子,自小就性格安静,喜欢艺术和舞蹈,常被同龄人欺负,他的父母怀疑杰克日后将会是一个同性恋者,但他的父母并不为此感到焦虑,他们接纳了杰克的与众不同,耐心地培养起他对艺术和舞蹈的热爱,并教会他承受来自欺凌的痛苦。杰克渐渐成长,杰克的父母为杰克营造了一个既有同性恋者,也有异性恋者的社交圈子,杰克渐渐成长为一个善良而敏感的健康的男人,并在合适的时机向父母表明了自己的性取向。杰克的父母什么也没在说,只是向儿子张开了双臂。杰克的父母 一如既往地接纳、欣赏、赞美杰克的生命,而杰克也发展了他本真的自我,没有任何愧悔地生活下去。如果杰克的父母由始到终都 不愿意接纳杰克的本真自我,将自己的梦想和期许加在杰克身上,那么结局必定这会这般和谐,杰克的父母会痛苦万分,而杰克也会带着遗憾或愧疚隐忍地生活。
3、当下的和谐相伴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精神伙伴的关系,养育孩子促进了父母的成长和转型,而父母的成长和觉醒也帮助了孩子去发展和茁壮他们本真的自我。父母和孩子的感情纽带在他们彼此相伴的每一个当下建立起来的。父母要做的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和孩子“在一起”每一个当下。
(1)父母的活在当下
每于抽出一定的时间,放下一切无关事务,全身心地专注于和孩子在一起的懒散时光。此刻,请不去设想孩子的未来,也不去评判眼前正在进行的事情。许多平凡的小事,我们都可以和孩子一起体味其中的美妙寓意。
(2)教会孩子活在当下
让孩子学会和自己安静地相处,有利于他们发现和发展本真的自我。每周,我们都可以抽出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和孩子做一些比较安静的事情 ,例如画画、静坐。孩子偶尔也会有觉得烦躁和无聊的时候,这时候不必急于让孩子有事可做,我们可以向孩子表示肯定:烦躁不安也是一件好事,你可以继续烦躁下去。肯定过后,不动声色地留待孩子和他的不良情绪平静共处 ,或许没过多久,这个处境很快就被孩子的独处化解了。孩子也会从中懂得,生活无所谓好与坏之分,我们要做的是和当下的自己和平相处,并享受当下的生活给我们的带来更丰富的含义。
4、结言
让父母发现自我,走出旧日创伤,以健全之身心,无条件接纳孩子 ,帮助孩子发现和发展本真的自我;教会父母在和孩子的情感互动中,以活在当下之心,和孩子共同成长,共同进步。这就是《父母的觉醒》的使命所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62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