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随着9月14日晚上安邦保险将申请解散的消息发布,一片哗然,是什么使得这家资产曾达2万亿的保险巨鳄退出历史舞台?
从辉煌到落幕
安邦保险自2004年成立,仅1年时间保费收入突破10亿元,22家分公司开业,基本上完成了业务网络在全国范围内的铺设;
成立四年时间就在全国37家分公司开展电话销售业务,更是成为产险行业第一家获许同时在全国所有省份开展电话营销的企业;
此后也一直处于飞速发展上升的阶段,2011年公司注册资本变更为120亿人民币,跃居行业第二位;
直到2017年4月底,市场传出安邦保险原董事长、总经理吴小晖涉及民生银行千亿贷款案被调查的消息,但当时吴小晖出面做了澄清,还畅谈了未来安邦的2.0战略。
在众人一脸懵做吃瓜群众时,吴小晖便被有关部门带走了,大型打脸现场。
2018年2月23日,原中国保监会发布公告称:
因安邦保险集团原董事长、总经理吴小辉涉嫌经济犯罪,2018年2月23日,中国保监会对安邦集团实施接管,期限为一年。
在2019年7月,大家保险依法受让安邦人寿、安邦养老等股权,至此,安邦陨落从此大家保险拿起接力棒!
安邦的16年时间犹如坐过山车般冲上顶峰又急转直下,9月14日安邦官网的公告:将向银保监会申请解散并组织清算,安邦将成为国内保险业历史上第二家解散的公司。
以上就是安邦起起落落的魔幻历程,谈不上巨星陨落也是一棵大树的倒下,演变了2年时间已经比连续剧更乏味了。
作为吃瓜群众还和我们有关联的就是买的安邦的保障该怎么办?
是不是所有的保险公司都可能面临这样的情况呢?
我的保单怎么办?
在如此众多的保险公司里挑选到后来解散了的一家“造化弄人”,但也可以放一百个心,安邦的解散对于保单没有任何影响!
首先在安邦出事以后,就由银保监会接管,此后由大家保险接管安邦的保险业务,所以依靠始终都是存在的;
其次就是保险业完善且严格的监管机制:偿付能力监管以及再保险的兜底;
根据银保监会的要求,保险公司准入门槛不仅股东需要信用良好,无违法违纪记录,而且成立净资产不能低于2亿元。
同时成立后偿付能力“达标”又需要同时满足以下3个要求:
- 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 ≥ 100%
-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 ≥ 50%
- 风险综合评级 ≥ B 级
然后就是再保险的兜底,保险公司如果业务非常广大了,会给这笔业务再买一份保险,就是我们常见的“再保险”,那么就有其他保险公司同时分摊了风险,相当于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这层层的监管机制密不透风,想让保险公司倒闭大概要世界大战或者天上下刀子吧!作为保障民生的服务,国家是不会允许这个风险性助长的,你的保单也不会有任何影响。
保单保障依旧,解散已成定局,那以后买保险是不是要从选择公司下手呢?
从安邦看公司更靠谱吗?
这个论题被强调了无数遍了,买大公司产品会更放心,小公司不值得被青睐吗?
那不得不说安邦这样一个达到上万亿资产规模的“参天大树”和“小公司”是完全不沾边的,但是仍然走向了没落。
保险公司成立门槛的2亿元实际让每个看起来是“小公司”的险企并不小,而且这背后大都有著名企业或国企背景,加上保险业的重重监管,并不会成为随时面临倒闭无法理赔的多米诺骨牌;
今年7月,我国著名的保险公司——华夏保险,这家保费收入排名第七的险企作为大众意识里响当当的品牌,被银保监会接管了。所以大公司一定更靠谱吗?
而我们要清楚的买保险实际是在买产品本身,而不是在买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的解散引申的保单、理赔、服务、可靠性等一系列问题都让人担心,唯恐避之不及,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对于金融消费风险的防范化解。
安邦终归平静,从此“大家”来为大家保障,与我们自身最相关紧密的还是拥有一份保单,毕竟保险不保未买之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55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