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 > 对话|地平线张玉峰:智能汽车安全不能过分依赖基础设施

对话|地平线张玉峰:智能汽车安全不能过分依赖基础设施

文:懂车帝原创 魏微

[懂车帝原创 行业] 9月4日至9月6日,2020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在天津召开。本届泰达论坛主题为“产业消费双升级 重构生态新格局”,来自产学研等各界汽车界人士共聚一堂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在第十六届泰达汽车论坛举办期间,地平线总裁张玉峰接受包括懂车帝在内的媒体专访,围绕自动驾驶研发及应用等热点问题与媒体进行了深入交流。

地平线总裁张玉峰

智能驾驶是否安全?

近期,特斯拉爆出的智能驾驶安全事故,让自动驾驶的安全问题成为焦点。此外,不少人也依旧关心智能汽车的网络安全问题,是否会遭黑客入侵?车主个人信息是否能够得到充分保护等。

针对智能驾驶的芯片安全问题,张玉峰从基础性能、功能安全以及网络安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张玉峰表示,最基础的层面是在车规级范围内要有一致性、可靠性,这是比较基础的。在功能安全方面,全行业都非常看重,地平线在功能安全方面近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计划在9月底会与外界分享。

他进一步表示,地平线在芯片的迭代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网络安全功能,包括能够支持芯片上面操作的系统和软件,实现足够高等级的网络安全。

在现阶段的应用方面,张玉峰表示,早在两三年前就已开始给首汽出行这样的共享出行服务商提供相应技术,用于抽烟、打电话等驾驶行为监控、疲劳驾驶监控等,还比如有语音前端处理技术可说识别脏话等等不文明行为,通过这种方式去帮助提升出行文明、驾驶安全等问题。

“地平线技术优势就在于端上可以更好地融合不同的传感器类型数据,视频、音频都可以融合在一起,更精准把控驾驶舱内情况,更好的关注车内驾驶员、乘员的状态。”张玉峰说道。

此外,谈及未来智能驾驶安全问题。张玉峰更倾向于提升车本身的智能水平。“车本身还是要足够智能,足够有能力安全地来去处理一些应急情况,而不能过分依赖于基础设施。”张玉峰表示。在他看来,过分依赖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程度,存在若干风险,包括无线网络的稳定性、基础设施的标准化等等。

国内车规级芯片发展如何?

2020年上半年疫情在全球蔓延,给全球化的汽车产业链带来重大冲击。因此,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试图实现供应链本土化迁移,对于中国汽车产业链来说,也面临着国产零部件的本土化突破。在智能驾驶芯片领域,国产化达到何种程度也是媒体所关心的。

对此,张玉峰表示,从全球来看目前只有三家企业能够实现车规级的AI芯片供应,那就是英特尔、英伟达和地平线。地平线的AI芯片今年3月份实现量产,并被长安UNI-T车型应用。

长安UNI-T

“从产业来看,芯片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确实还有很多关键的环节和玩家,包括EDA的设计工具,包括晶圆厂、封装厂,其实我们还是有很多需要补齐的(环节),现在国内能够做到的制程相比海外还是有差距的。车规级这一块又强调可靠性、一致性、稳定性,因此,(国内)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张玉峰表示。

除此之外,中国自主品牌的AI芯片装配率节节升高,也为地平线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机会。

张玉峰透露,地平线的芯片跟国际上的竞争对手相比,功耗更低、算力更高。指标方面,在中国的道路场景上,有不少指标上面已经超过了Mobileye的EyeQ4。在未来三四个月,地平线还将推出最新的量产芯片,可应用在主流主机厂的车型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54638.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