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媛妈育儿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前几天接触一群小辈,大约都是初中年纪,讨论起家庭话题却头头是道。他们的诉求基本都是父母不理解自己,想当然,还爱唠叨、抱怨。
其实他们的这些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包括我们这一辈,小时候也会为之感到疑惑。之前还看到很多短视频,主题就是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的确相似度很高。
回想起来,大家是否都听过妈妈说这样的话呢?
- 我看我就是欠你们的,每天干这么多活,都是活该。
- 我干一天活了,腰酸背疼的,你还在这气我,太不懂事了。
- 遇上你们这一家子真是我命苦,天天累死累活,回家饭也没煮地也没扫,就把我累死吧,累死我,你们就有好日子过了。
- 天天就知道玩,不务正业,捧着个手机,眼睛也近视了,背也驼了,我看你以后怎么办?
可能很多妈妈自己都没发现,身上散发的全是负能量,不仅没能起到让家人体谅自己辛苦的作用,反而平白添了许多矛盾。
有个这样爱抱怨的妈妈是种什么体验?大部分孩子的反应可以归纳成三类。
面对抱怨孩子最大的三种可能性:
1、急着反驳、发生争吵
事实上,很多孩子并不像妈妈所说的那样,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只是在妈妈眼里他遇到的所有问题,都是由于他本身有问题。
于是,当妈妈发出抱怨时,有些孩子的第一反应就是反驳:谁说我没干活,为什么你从来看不见?
孩子误以为让妈妈认识到自己的表述错误,事情就结束了。可大多数情况下,妈妈收到的信息是:才这么大点的孩子,就会顶嘴了!
2、无视
还有的孩子听多了,就不把妈妈的抱怨当回事了,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虽说避免了争吵,但不满情绪暗流涌动,同样于家庭和谐无益。
3、想办法远离
还有的孩子实在受不了家中天天负能量,只希望早日上学或工作,远离家庭。
于是,很多妈妈发现,孩子长大后不爱与自己沟通,甚至连见面、联系的次数都变少了,你的嘘寒问暖,在他看来反而成了负担。
说实话,以上这三种应对,都是不健康的沟通方式,会导致亲子关系淡漠,家庭矛盾激增。
妈妈们的抱怨声后其实有更多信息
大多数妈妈之所以爱抱怨,与这个家庭中“父亲缺位”有关。
由于丈夫在家是甩手掌柜,因此妈妈们不得不承担起家务和照顾孩子的责任,辛苦和焦虑情绪每天裹挟着她,没地方发泄,就只能抱怨了。
此外,还有一种可能是这类妈妈从小就缺乏关注,总希望自己能被别人看见。她的母亲也曾拼命干活,抱怨她只知道玩耍,于是为了得到妈妈的认可、夸奖,不得不更努力。
表面看起来,妈妈们在抱怨这个家庭对她不公,但内心深处她会想:我做的是不是还是不够多,所以才没人看见?
“我太累了,每天干这么多活”背后的含义是:我付出了这么多,你为什么还不来安慰我?
“你们什么也不干,是不是想累死我”背后的含义是:我对这个家庭的作用很大。
最后一种情况是,妈妈们不懂如何表达,有时她内心的想法并不是表面上听起来那样。
知乎上有位网友说,从小到大一直讨厌妈妈的抱怨,直到长大后有次过年回家,听见妈妈跟爸爸打电话。
爸爸说晚上要陪亲戚朋友打扑克,可能要晚点回家,妈妈对着电话怒吼一顿:一年到头就知道疯玩乱混,打完早点回家。
挂了电话后便冲他接着抱怨:你看你爸这德性,总是这样,一打上牌就忘了自己姓什么,玩到大半夜再开车回家多危险。
明明只是担心,可说出的话却那么伤人,“刀子嘴豆腐心”真是伤人伤己。不仅容易让他人误会,加剧矛盾,也为整个家庭注入了满满的负能量。
本质上这就是沟通方式的问题,唯有学会积极表达,家庭才会更和谐,这点对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一样的。
让家庭远离抱怨,我们应该怎么做?
如果你是父亲,请不要缺位
想要家庭和谐,每个人都必须尽到自己的责任,这样才不会让某一个人因负担过重心理焦虑,产生坏情绪。
要知道,一个稳定的家庭,应该是每一个角色都尽忠职守的,你的缺位会导致整个家庭失衡。
妻子沉溺在坏情绪和负能量之中,孩子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要么成为被妈妈控制的傀儡,要么成为问题少年,以吸引家庭的关注度。
如果你是母亲,请控制好情绪
整日被负面情绪笼罩,不仅不利于身体健康,也不利于家庭和谐和孩子的成长。
人在气头上,总会说出伤人的话,因此我们要学会觉察和接受自己的负面情绪,然后利用策略有效调节。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曾经提出过一个ABC理论,认为产生情绪和行为后果,都是事件在个人信念下诠释的结果。
也就是说,事件本身并不会直接引发情绪,人们对事件的理解才是最关键的。很多时候一件事如果能换个角度思考,就不一定是件坏事了。
再者,我们说话一定要学会积极表达内心,想什么就说什么,不要夹带情绪,这样容易被误会。
如果你是孩子,要告诉妈妈“我看见了”
正如前文所说,妈妈们抱怨的目的,只是为了让你看到她的付出,从而感到心理满足。
很简单,下次听到妈妈抱怨时,你就说“谢谢妈妈为我付出了这么多,妈妈你真好。”
我想大多数妈妈应该都会回一句:“就你会说话,油嘴滑舌的,老说些没用的”,其实就是找台阶下了。
这种情况下,矛盾就不会产生了,何必浪费时间、精力和心情吵架呢?都是自己最亲近的人。
二胎宝妈、营养师,为大家分享育儿生活中的心得;图片皆源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另外,码字不易,如有个别错别字,请别介意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41666.html